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之涵 《政法论坛》2021,(3):184-191
与单一政体相比较,混合政体具有确保政治的稳定与国家的强盛等明显的优良特征,而混合政体又有机械性混合政体与有机性混合政体之分,前者以斯巴达为代表,后者则以罗马为代表。在波利比乌斯看来,机械性的混合政体虽然可以保持国家的稳定与国力的强大,但无力承担起统治帝国的重任,这也是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虽然赢得了希腊世界的霸权,但却很快又丧失殆尽的原因所在。有机性的混合政体既有利保持政治的稳定,也有利于国家的对外扩张,这也是罗马能够最终称霸地中海世界,并长久维持地中海霸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政体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人们反思政治生活时的一个恒久主题。政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人们对善的生活的追求。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在政体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分析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政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李亚美 《法制与社会》2010,(11):282-283
随着中共十七大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今日之中国不断努力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蓝图,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社会”,其实这种理想社会的构想早巳孕育在作为西方精神家园的古希腊哲学思想中。作为建立这样一种社会的典型代表柏拉图在其巨著《理想国》一书中展示了他构建和谐正义之邦的强烈愿望。柏拉图所构建的理想国其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团结、正义、和谐的国家,它具备智慈、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品质,不同的成员有其不同的天性和性格,在城邦中适宜从事不同的适合自己天赋和品质的职业。这样各安其位,实现个人正义和个人灵魂的和谐,人人做到这样,从而构成和谐城邦。柏拉图理想国的构建理念对当今推进我们和谐社会的进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对柏拉图的理想社会的和谐思想作简要的梳理和概述。  相似文献   

4.
《北方法学》2018,(2):45-53
柏拉图虽对古典正义及个人德性伦理的侧重为人所熟知,但其对制度建设和规则秩序构建之不足却往往为人所诟病。然而,柏拉图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国一如他晦涩难懂的理念世界一样一以贯之,虽有损益,然不曾易帜。其《王制》中苦心孤诣的第一城邦也难被人理解,无奈的现实纠葛和满怀对现世的关切,使柏拉图似乎走向一种疏离,在晚年的《法篇》中完成了他对第二城邦的建构。然透过柏拉图高扬古典正义及个人伦理的背后,窥见其对制度和规则的青睐,在永恒的理想国和世俗的地上城之间,柏拉图并没有如他人所言及的那般抛弃了规则和秩序的价值,反而强调天国和世俗的交融,重视德性伦理和制度建构的双修。  相似文献   

5.
季金华 《政法论丛》2006,46(4):24-32
政体演化的理想类型与法的现象历史演进模式密切关联。划分政体的历史类型的标准是政体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人类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可以划分为集权政体、分权政体和整合型政体三种理想政体类型。建立在自然经济和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权组织形式是集权政体类型;建立在商品经济和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分权政体,而整合政体则表现为古希腊的雅典民主政体、古罗马共和政体以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人民代表大会政体。  相似文献   

6.
叶远涛 《法制与社会》2014,(12):201-203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被恩格斯誉为最博学的人。作为一名哲学家,他的贡献遍及逻辑学、形而上学、神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教育学、实学、风俗和雅典法律各个学科。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奠基人。他著名的一部关于政治理论的著作《政治学》,不仅标志着政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政体思想是整部著作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之一,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政治学》的研读,来研究亚氏的理想政体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价值观与西方确实有着诸多的不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将"权力"视为治国工具,而西方先人一开始就对权力充满戒心。本文分析了孟德斯鸠、魁奈等西方启蒙思想家和梁启超等对古代中国政体的认识,并引申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中西不同的权力理念源于对人性认识的差异。先秦儒家认为"人性善",对贤人始终寄予希望;先秦法家则认为"人性恶",主张利用"人性",加强君主的权力。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则坚持以法治限制人性,制约权力。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权是一个畏惧、荣誉、品德兼而有之的"混合政体",中国的"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蓝野酒业有限公司诉上海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一案为切入点,探讨商标反向混淆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介绍国外反向混淆标志性案例,论证禁止反向混淆的正当性,指出反向混淆案件中认定侵权的特殊性,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雪凝 《法制与社会》2014,(11):149-150
现代政治哲学的视域下,人们在面对柏拉图哲人王的政制构想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困惑与质疑。这些质疑究竟缘何产生,又有怎样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怎样理解这一构想才是恰如其份呢?本文将避开以今度古的思维误区,力图把问题还原到柏氏政制理念所产生和作用着的那个历史文化场域之中,来尝试着一探哲人王之究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所论述的“法治”观,其本质仍为“哲学王”的专制,这一点是和《理想国》、《政治家》中体现出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柏拉图在政治上的这种“权威主义”理论,其哲学上的依据是“理念论”。这种观念在近代思想界和社会中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宪法概念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馨元 《现代法学》2002,24(2):3-13
宪法经历了从古代宪法、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的变迁 ,三者之间既有历史的延续性 ,又有内涵上的差异性或发展 ,民主、宪政是否必然成为宪法的构成因素值得进一步的考究。中国传统的宪法概念不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宪法概念应该回归宪法的本质 :确立国家权力的实现形式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新的宪法概念将对宪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违法行政并不是世界各国行政法和行政法学通用的概念,对其理解多有歧义。本文从违法行政行为的形式和构成要件的角度来定位和描述行政执法中的违法行政行为。先阐释实体违法和程序违法,行政违法和行政犯罪,作为违法和不为违法的区分标准,再对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比较。以期有利于对行政违法与行政犯罪的认识、预防和惩戒。  相似文献   

13.
杜文曌 《政法学刊》2004,21(4):46-47
医疗事故罪的主体除卫生技术人员外,还包括医疗机构中其他负有保障就诊人生命健康权而实施某种特定行为义务的人 员。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不包括间接故意。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就诊人的生命健康权。客观方面实施了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并造成了 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或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相似文献   

14.
税的本质应为无对价的公法之债。作为纳税人全体的人民是债务人,其纳税后有权请求作为债权人的国家提供公共产品;而作为整体和抽象意义上的国家是实质债权人,它在向人民提供公共产品后,有权请求作为债务人的人民以纳税的方式偿付享用公共产品应当支付的费用和价格。税之债说为迄今的法律学上所一向忽视的“公法上的债务”这一领域带来了光明,它赋予税法以崭新的地位和体系变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欧洲一体化与欧盟制宪:一种宪法学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秦伟 《法学论坛》2003,18(5):96-101
作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目标和价值共同体 ,欧盟制宪既是欧洲一体化进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欧洲一体化深化和扩大的现实需要。用宪法学的理论分析欧盟制宪的动因、宪政基础 ,有利于从理论上解决欧洲宪法制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也有利于向世界范围扩展宪政理念。  相似文献   

16.
An unprecedented eleven‐member UK Supreme Court decided R (Miller) v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xiting the European Union on 24 January 2017. The Government's argument, that it could start the process of withdrawing from the EU using a prerogative power instead of an Act of Parliament, was comprehensively defeated by an 8:3 majority. However, the Government also secured a unanimous verdict that it did not need the consent from the devolved legislatures in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before invoking Article 50 of the TEU. I explore the judicial argumentation in light of Philip Bobbitt's six modalities of constitutional argument, five of which feature, and one of which ought to have featured, in this seminal case.  相似文献   

17.
It is claimed that European supranationalism represents an unprecedented mode of political association whose point is to maintain what is good about nationality and the nation state by stripping the latter of its adverse effects. In this article, this claim is submitted to a test by examining how different ways of conceiving of anti‐discrimi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intra‐Community trading law give rise to two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nstitution. While the first one is married to the ideal of behavioural anti‐discrimination–that is, of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discriminatory acts by Member States–whose application would seemingly leave the nation state in its place, the other one takes a system of nation states as something that in and of itself engenders systematically discriminatory effect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According to the latter, effective anti‐discrimination presupposes overcoming such a system altogether. Both conceptions of the economic constitution are manifest in Community law, and at first glance it appears as if adherence to the first one would be consonant with supranationality as a special mode of political association. However, owing to internal predicament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quality principle (understood as a principle protecting against discrimin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conceptions cannot be upheld in practice. Since the first conception is constantly undermined by the second in the course of its application, it remains uncertain, at least in this context, whether or not the European nation state is left in place by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nstitution.  相似文献   

18.
多数决,意指视多数意志为全体意志而要求统一遵行。多数决作为民主的要核,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也广泛适用于社会生活。基于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社会多数决与政治多数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会多数决并不完全复制政治民主的理念与制度,其适用也并非是无条件、无限度的。多数决以共同体的存在为前提,且该共同体内部应有利益分化,并由此形成可流变的多数与少数。可交付多数议决的一般限于共同体特有的公务事务,排除就个人事务进行多数决,以禁止多数意志替代个人选择;对国家立法已有强制性规范的事项也不得适用社会多数决,且多数决结果不得与强行法规范相抵触。  相似文献   

19.
网络著作权授权使用之合理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网络时代著作权授权使用合同的勃兴著作权授权使用合同,是指著作权人与作品使用人就著作权专有权的使用所达成的协议。1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作品的数字化使得作品的利用方式已经变得无法预期。有学者指出,“信息技术不仅使得信息在储存、处理和传输上的进步日新月异,个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史无前例地增加,更为政府、组织及个人在发展出如何取得、使用和传播信息的方法上留下了无限的可能。”2网络上的作品已经摆脱了载体的束缚,这也意味着其也不再受到著作权人的控制。网络上的自由(free)已经成为了免费(free)的同义词。只要有一个人获得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