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
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成果。"两个和谐"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融合的成果,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根基;"两个和谐"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特征、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现实国情的科学判断和理论升华,表现出宽阔的视野;"两个和谐"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表现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3.
蔡蓉 《世纪桥》2010,(13):22-23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与时俱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只是一个实践概念,也包含着理论的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不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内含着实践的底蕴.从实践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体现为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问题”、“话语转换”以及“阶段整合”则分别凸显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的实践起点、实践存在样态以及完整的实践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实践互动过程中,内含着整体性逻辑、时序性逻辑以及主体性逻辑等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这一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为此,共建共享和谐社会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注重在广大民众中培育平等宽容的和谐文化精神;让公平正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以实际行动更好地维护和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这些人学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新的时期,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中国化进程,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联系中国当前的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因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反映我国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特点,必须对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有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铁明 《探索》2005,1(2):10-13
在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研究和表达,特别是作为一门课程和教材来建设时,如何避免这门课程和这本教材成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简单串联,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侧重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还是侧重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实现与不断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战斗力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理论、异化消费的理论以及建立分散化,民主化的稳态经济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平衡的生态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2.
商红日 《探索》2004,(6):44-47
发生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是现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整体建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而要建立的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重整。这其中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是关于权利、平等、民主、法治及道德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相互之间存在的逻辑是研究与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孙文营 《实事求是》2006,1(1):16-18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的和谐社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二是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三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谐社会的三个本质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具体说来包括坚持群众史观,自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二是必须遵循唯物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以系统联系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三是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意蕴,关注人的自然性需求的满足和社会性价值的实现,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科学把握发展与公平的双重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小康大众将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较长历史过程中必须存在的、十分庞大的、举足轻重的一个阶层。要通过努力实现小康大众和中等收入者阶层的稳定而巩固的联盟,打造共产党执政的新的阶层基础。现代社会的阶层和谐,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价值观的科学而合理的解构和建构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新论与和谐社会的阶级合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伟 《探索》2006,3(3):155-160
将马克思的阶级学说等同于“阶级斗争”学说的认识是片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阶级关系问题无法回避,创新阶级观点,才能科学认识我国的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级是一个特殊的阶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阶级利益对抗、冲突,必然产生阶级斗争,阶级利益的非对抗、不冲突,甚至互补,则可以出现阶级合作;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三种类型的阶级合作,中国社会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第四种类型的阶级合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是阶级合作成功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中西方文化中均占重要的地位。其中,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渊源。在西方文化中,和谐社会思想也有深刻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基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要求而作出的科学抉择。和谐社会的内核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具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些思想,譬如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功能的优化,以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等,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原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哲学思想之一。在当代学者的视域中,和谐社会思想最少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法治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和谐。在当代中国,不和谐因素在三方面都有所凸显。要构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也有赖于上述三因子的联动,且主要在于政府的作为。  相似文献   

20.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重新审视、系统考虑理论创新、舆论宣传与社会传播的密切关联,深入探究此种关联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瞻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观之,三者不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而且在以下三方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巨大影响:持之以恒的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持续有效的舆论宣传是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说服力的重要途径;广泛的社会传播与认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凝聚力的集中表现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