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学理论》2021,(2)
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他们的政治心态不仅会影响其政治实践,还关系到我国政治生活的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态总体上是向上的,但因为政治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和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政治回避、政治激进、政治逆反的不良政治心态。对此,需要我们结合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的力量共同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班集体是所有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着重点和落脚点,对学生来讲,班集体是他们接触最多,联系最紧的群体,是他们品德发展,个性形成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对全面惯彻党的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红丽 《学理论》2015,(3):255-256
中专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任务。然而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部分中专学生品德状况堪忧,中专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中专德育工作转变工作思想、改变工作方法,更需要充分发掘学校的德育资源——每位老师都是一个德育工作者。也就是说要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实现中专学校的社会教育目标,即道德品质良好、有敬业奉献精神、有中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廖国胜 《学理论》2010,(10):230-231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应配合教学的要素之一,体育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作为中等专业学校的体育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为重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体育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增强体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品德素养。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3)
思政课教学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并外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坚定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力量支撑。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出现困境:部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基于功利主义,无法将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外化为品德行为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为与他们相对立的异化活动,无法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应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性;发挥思政课教师引导作用,提升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陈赤芒 《团结》2001,(5):28-29
青少年如何健康成长和发展,不仅是学校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是每个家庭的重要责任。在现在的学生中,少数孩子有品德、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不良现象,这往往与他们的家庭教育的失误有着很大关系。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应引起重视。 误区一:重养不重教 抚养和教育孩子是每个父母义不容辞的  相似文献   

7.
马芳 《学理论》2011,(13):226-227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研究我国现在教育系统内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对部分地区的学校的德育渗透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主要涉及学科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学生的品德现状、学校中对德育渗透工作的落实情况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教育。当前由于升学、就业的压力,学生智力的发展被空前重视而其他方面的发展却不同程度被忽视,只把学生关在教室、实验室来培养,结果是导致很多学生是高分低能,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如此。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是只知道怎样做而不会做或不想做,只会纸上谈兵,那很难想象这样的"高技能人才"还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何况我们现在面对90后的学生,他们吃苦的机会少,劳动观念淡薄,动手能力更差。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在教育过程更要加强他们劳动品德和劳动能力的锻炼。因此《劳动技能课》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日趋明显,大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作为城市二代移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也面临诸多适应和融入问题,学校教育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城镇化发展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是指流动人口的子女进入城市公  相似文献   

10.
陈静茹 《学理论》2012,(29):202-203
班主任作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直接代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和支持,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正确的导向。由于学校工作的复杂性,各个部门的工作都离不开班主任。教育、教学、总务、体育卫生、课外科技、文体活动以及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等等,都需要在班主任的支持协调下进行。可见班主任是使校内各种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的纽带。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者,班主任的人格、性格、道德、学问、言行等,对学生的个性社会定向、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不仅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代表,更是学生可信赖的朋友。  相似文献   

11.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社会是他们成长的“大学校”。有关专家认为,社会对人类最脆弱的群体——少年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要超过家庭、学校。我国少儿成长的社会环境如何呢?这是全社会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最近,记者在对有关少儿  相似文献   

12.
品德课堂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据我了解,对于品德教学,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懂得品德课程讲述的道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可是,学生一下课,就把自己在课堂上懂得的、知道的忘得一干二净,什么不文明行为,不礼貌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专院校的学生在想些什么?怎样引导他们茁壮成长?如何加强与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了探索与研究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于今年三月在北京钢铁学院社会科学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召开了部分师生座谈会,请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常远 《学理论》2014,(6):291-292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这是一切教育者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近几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突出,教育界与社会舆论呼吁要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品德形成、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而且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生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的负担日益加重,学习中各种矛盾和竞争加剧,学习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没有得到解决,许多中学生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立红 《学理论》2012,(32):218-219
自信心是学生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是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缺乏自信心的高职学生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对高职院校在校的大学生调查中,发现普遍学生因为高考失利、社会评价低等原因而缺乏自信。针对这一不良心态,我们应积极应对,首先,学校和高职生家长应该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其次,高职院校要找准发展定位,改革教育方法,根据职业院校特点和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和高职生的社会认可度。增强高职生的自信心,对于其健康成长和成才,进而使他们成为社会急需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桂平 《学理论》2012,(24):216-217
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教育,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发展是核心.科学发展观对医学高职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核心,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同时人才的培养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是否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等,更关系到学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是重要的社会事业,也是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一个地区教育改革进展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解公众对我市教育改革情况的看法,我们针对中心城区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市内六区10所学校的部分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94份,其中有效问卷376份,有效回收率为95.4%。本次调查从老百姓关注的教育改革问题入手,主要从入园难问题、义务教育领域改革、中高考改革以及学生综合素一、调查概况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是由于家庭、学校的引导、教育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同时个人自制力差,再加上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等原因造成的。预防的措施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教育、感化和挽救犯罪的青少年,避免其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4)
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总体较高,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家庭、道德、金钱、个人奋斗等要素。他们的幸福观受到了宗教信仰、人际交往、教育、社会不良价值观、对幸福的认知误区等因素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确立,促进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与认同,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幸福的情感体验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青少年不象成人那样与社会有着多方面的直接联系。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指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家庭进行的。家庭是个人了解社会的起点,家长则是他们的第一个教师。学校要做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就得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状况,取得家庭的配合。我们德育教研室在1982年5月对学院79、80、81级三个年级釆用问表形式进行了一次抽查。每年级抽一个班,共10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