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学》1991,(6)
本文所称捐助法人,即西方民法中之财团法人。财团法人在西方法律中,与社团法人对称,是指以实现一定公益目的,以捐助财产为基础而设立的法人,此与以人的、即成员的联合为基础而设立的社团法人迥然不同。财团法人,自古至今,多以慈善、文化、教育、医疗等事业为本,其进步的社会意义世所公  相似文献   

2.
肖像辨析     
一、关于肖像的含义肖像是自然人物质形象的信息集合。自然人的肖像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客观载体上予以反映,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直接为他人感知。讨论法律意义上的肖像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肖像为自然人所有和独有。法律上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但只有自然人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肖像。法人和其他组织是法律拟制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主体,这些拟制主体或者是自然人的集合,或者是财产的集合,客观上一般表现为具有特定的名称、一定规模的财产、一定的经营场所、相应的管理人员等。因此这些拟制主体也可能具有某种…  相似文献   

3.
民法典编篡过程中,对于主体部分的设计存在争议:“总则”的主体部分应规定哪些主体?这些主体应如何规定?我认为,民法典“总则部分”的主体应规定自然人、两户、法人、非法人团体.对于自然人,现行的“行为能力”应该规定在“法律行为部分”;“责任能力”应规定在“侵权法部分”;“监护”应是亲属法的内容.法人应当按照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分类作为主线,再辅以营利与非营利对社团法人划分;“两户”应当保留;“非法人团体”应规定其赋予权利能力的具体条件及责任承担,并区分民法上的契约型合同行为与作为非法人团体的合伙组织.同时,在设计我国民事主体时,要坚持“民商合一”及“本土化”原则.  相似文献   

4.
物权主体论纲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尹田 《现代法学》2006,28(2):3-11
国家享有以及行使国家所有权,均表现其作为公权载体的性质而非作为私权载体(法人)的性质。不论是农村“集体”还是城镇“集体”,在物权法上都没有其主体地位。法人应为其财产的所有权主体,非法人团体不具有独立财产,不得享有财产所有权和他物权。物权法上的物权主体应为自然人与法人,国家作为具有公权性质的国家所有权的主体,在物权法上具有不同于自然人与法人的特殊主体地位,而集体与非法人组织,均非物权主体。  相似文献   

5.
私法中的“人”——法人体系的序列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法律科学》2008,(3):95-106
与传统的私法视角下、交易场合中,法人与自然人一律平等,皆为无差别的“私法中的人”的思维不同,在历史观中,“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是具有法社会学意义的两大法人“模型”。两模型之角力,体现为不同的法人类型通过消长其“社团性”,调整团体与团体成员各自就法人财产进行支配的“法律上的距离”,而排列为与其公、私域属性相适应的,促进社会整合的法人类型序列。在历史上这可呈现为各法人本质学说流派的论争,在当代则反映为某些民法典中,不同社会功能法人类型的财产权强弱之差序安排。最终这将促使民法扬弃对法人的狭隘私法定性,正视与回应法人跨越公、私体制的“复合人”特质,进而也提高民法应对社会分化与转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法人分为公法法人和私法法人是大陆法系传统的法人分类方法。而作为私法法人的再分类,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是大陆法系最重要的分类,以成立基础为标准。本文将从财团法人的起源、财团法人的功用、财团法人的概念、有权利能力的财团的成立要件以及捐助财产的归属和财团的消灭等方面介绍财团法人。  相似文献   

7.
从公产法角度而言,对于宗教财产的定位和研究,更突显一种以财产的目的性用途为导向的宗教财产规制模式。宗教财产的所有权问题(归属问题)不再成为宗教财产规制的首要问题。从维持宗教财产的目的性用途与保护其使用者群体的使用利益而言,公产法的解释与建构,比单纯的考虑将宗教财产纳入社团法人所有的财产或者是财团法人所有的财产,依靠所有权理论的解释,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我国的宗教财产立法的传统和现实以"重在管理,回避所有,强化监督,保障使用"为基本特点,现行宗教财产法律规制也更接近于公产法上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高等院校没有按照其组织目的与财产关系进行类别划分,而是根据创办主体和资金来源的不同分别归类为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并以事业单位法人定位其法律属性。我国虽已建立公益信托制度但却未发挥实效,公司这一组织形式被限定在营利性事业领域,因此,我国在高校法人形态的模式选择中宜引入财团法人制度,以财团法人理论为依托重构高校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9.
薛冰 《天津律师》2005,(1):40-42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2月26曰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指出法人或其他组织不得以人格权利受到侵害为由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也就是说自然人的人格权受到侵害时可以获得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但是法人只能获得财产上的赔偿。同样是民事权利主体,法人的人格权在这种制度下是否能获得合理充分的保护是值得质疑的。  相似文献   

10.
法人     
<正> “自然人”的对称。具有民事权利主体资格的社会组织。根据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规定,法人可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这种划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已无意义)、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公益法人和营利法人。其特  相似文献   

11.
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南振兴郭登科一、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及其意义法人的人格是指法人具有的类似于自然人的独立法律主体资格。赋予特定的社会组织体以独立的权利义务主体资格始于罗马法,至中世纪时产生了法人的独立财产制和有限责任制。〔1〕而今赋予法人以独立人格已...  相似文献   

12.
独资企业,亦有称个人企业,按《布莱克法律辞典》解释,它是“一种一个人单独拥有和控制、一般不采取法人形式的商业”。独资企业的突出特点在于其本身不具有独立法律人格,即法人人格,而与独资企业主个人是同一人格,同一法律主体,实质是自然人从事商业经营的一种法律形式。由独资企业的非法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早在古代罗马法中,虽无法人的概念,但是法人的雏形已初露端倪。罗马法可以说是一个人性张扬的时代,从其立法体例上便可以看出,开篇即为“人”法。但是.“罗马人从来都没有建立起关于法人的连贯理论。在现代法律工作者看来,‘人’这个词是指任何能够行使及承担权利和义务的实体”①《德国民法典》立法首创使用“法人”(juristischePerson)概念,明确规定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团体,可以赋予权利能力,使之成为民事主体。②依照我国民法的规定,自然人具有权利能力,可以作为私法上的主体.参与民事活动;同样…  相似文献   

14.
单位犯罪主体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的原理、观点和方法,通过反思世界范围内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论战,结合自然人犯罪主体构成要件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刑法中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具有完全法律人格、实施犯罪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并借鉴罗马法人格学说和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理论,对构成单位犯罪主体首要的核心要件的完全法律人格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私法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私法是确认和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以及与财产关系有关的人身关系的法律。这种平等主体开始时是纯私人的 ,后来也包括国家和社会团体 ;这种主体都以个体。自然人、法人 )的形式存在。财产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两种。私法以民法、商法为骨干包括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继承法、亲权法、商法。海商法、票据法、证券法、知识产权法 ,版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 ,以及与此有关的民商事诉讼法律 ,其中包括合同仲裁法、国际贸易仲裁法、冲突法等法律制度。私法是与公法相对而言的 ,它已经发展成一个…  相似文献   

16.
<正> 民法通常把法人的财产称为法人的独立财产。即由法人享有的、独立于其他社会组织、法人的创立人以及法人的成员的财产。我国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应当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也就是指由法人组织所独立所有(或经营)的必要财产或经费。法人的独立财产制度并非渊源于罗马法,这不仅因为罗马法贯彻了以个人为本位的、思想而排斥了团体作为主体的存在,而且因为在当时罗马宗法社会条件下,很难产生出既脱离家族又完全脱离个人的团体的财产。实际上,法人的独立财产制度发端于古日耳曼法的“团体总有权”,根据“总有权”制度,财产所有权中的管理和处分等权能属于团体总  相似文献   

17.
非营利法人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税兵 《法学研究》2007,29(5):66-74
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的区分在于不同的财产权构造,股权缺失引发出法人非营利性目的与法人控制者牟利冲动之间的紧张关系;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区分在于不同的法人意思机关构造,使得非营利性社团法人为自律法人而财团法人为他律法人。非营利法人制度隐含着“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的价值张力,使得现代民法既成为市场交易法,又成为市民生活法。因此,未来中国理想的非营利法人制度应该源于诱致性的法律变迁,而非始于强制性的国家管制。  相似文献   

18.
论法人人格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田 《法学研究》2004,26(4):51-57
团体人格是用作区分团体有无民法上独立财产主体地位的纯法律技术工具 ,既无社会政治性 ,亦无伦理性。人格权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其保护的是专属自然人人格所具有的那些伦理性要素 ,不能以同等含义适用于团体人格。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等权利无精神利益 ,实质上是一种财产权 ,且不具有专属性 ,非为任何团体人格存在之必须 ,故法人无人格权。  相似文献   

19.
民事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而发生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其中双方当事人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是民事法律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本文主要讨论自然人、法人、非完全法人做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合伙在我国《民法通则》中作了规定,但合伙的有关法律问题仍不够完善。为此,本文拟就合伙的法律问题略谈一二。(一)合伙立法例目前,就世界各国和地区来看,合伙有两种意义:其一,指合伙契约;其二,指因合伙契约而成立的非法人团体。从主体角度出发,把它归入民事主体编,使之成为与自然人和法人并列的第三民事主体,还是从契约角度出发,把它纳入债权调整范围之内,使之成为侧重于市场运行的法律规范,不同国家和地区随其历史传统、法律制度不同而大相径庭。罗马法认为,自然人是唯一的法律主体。合伙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互相约定各自出资,经营共同事业,共同分配的契约。罗马法将合伙作为合意契约的一种规定于债法,不承认合伙是一种稳定的团体,合伙没有民事主体资格。大陆法系各国对合伙内容的规定,虽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