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人间佛教是20世纪佛教发展的主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大陆,赵朴初先生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针上,他主张“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在佛教的社会本质上,他认为“佛教‘人间净土’的思想同社会主义不矛盾”;在佛教的文化本质上,他坚持“佛教是文化而不是迷信”。进而,促使佛教成为当今中国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日据时期的台湾佛教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控制,被迫接受“皇国一体”等日本佛教思想。光复以来,台湾佛教在大陆赴台僧侣的主导下,开启了“祖国化”的发展历程,其内容体现在恢复传统汉传佛教制度、建设人间佛教的种种努力上。“四大道场”兴起后,台湾人间佛教思潮又出现了与“中国化佛教”禅宗合流的现象。台湾佛教的“祖国化”发展历程延续至今,由此亦可见“台湾佛教主体性”一类说法的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3.
李英华 《新东方》2011,(3):30-34
“六祖革命”是指慧能对传统佛教观念及其修行方法所做的一系列变革、革新.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中国佛教表现出明显的入世性、儒学化与心性化特征.这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佛教中国化”给予后人深刻的历史启示,即必须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精神、确立中华文明的自性,以“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无上智慧铲除、廓清...  相似文献   

4.
宫哲兵 《湖湘论坛》2001,14(1):85-86
慧远是东晋大和尚佛图澄的二传弟子、名僧道安的得意门生。佛图澄、道安死后,慧远与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他们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慧远的般若——本无宗  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它要在中国扎根,必须在很长一个时期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依附于黄老之学,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东晋时期,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本无宗”的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是道安和慧远。“心无宗”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5.
费兆亮 《前沿》2014,(13):76-77
近年来,都市佛教成为中国佛教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都市佛教”如同“国学”一样是一个传统的课题,但是在概念上,又是一个新兴起的课题。由上海玉佛禅寺的觉醒法师于2000年提出,1在之后的近十余年来,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从未中断,相关的研究作品不知凡几,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都市佛教”这一概念本身的辨析问题上,除了觉醒法师本人,并没有其他的相关研究。本文即根据觉醒法师及其他关于都市佛教的研究论述对“都市佛教”进行一次概念上的合理性辨析。  相似文献   

6.
卓越 《求索》2008,(12):203-207
唐代是佛教中国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从国家治理的高度,结合佛教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巩固政治需求、发展封建经济、加强思想控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佛教政策;同时亦适时地调整了对佛教的管理方式,如在寺院建造、僧尼隶属、试经制度、病坊管理等方面皆设有新规。这些政策以及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唐代佛教发展的中国化进程,使这一时期的佛教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7.
佛教的“圆”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与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外来的印度佛教“圆”观与中国固有的“圆”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圆”观念。然后是这一中国化了的佛教“圆”观念,又通过激活和强化中国人的“圆”观念的方式,以三种途径参与到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中去。在经过文论家们的一番诗学化的改造和转化之后,佛教的“圆”范畴就转变为了审美的文论“圆”范畴了,“圆”也就因此而由一个普通的词,升华为一个文论的审美范畴了。  相似文献   

8.
石洪斌 《前沿》2013,(2):123-125
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对中国古代佛教寺额命名的主体、缘起进行研究,分析了寺额命名的特点,揭示了佛教繁荣与政权的正相关关系以及佛教传播的策略、佛教义学思想发展的轨迹、佛教信仰重心的演变,指出佛教寺额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佛教不断自我调适,融入中国本土化的过程,是佛教在中国两千年发展兴衰的缩影和风向标.  相似文献   

9.
王巢凤  张智 《传承》2012,(2):70-71,89
佛教思想作为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分支,对文学、艺术和人文社科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佛教思想中,"空"的思想源远而流长,贯穿了佛教发展的始终。从探析佛教中"空"的思想出发,探索它所包含的本体论意义、认识论意义和伦理学意义,寻找佛教"空"的思想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为解脱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作出有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闫韶华 《传承》2014,(4):120-125
佛教在中国传播相对成功不是偶然的,其原因除了社会历史因素、地缘关系、传播时机以及中国本土文化的包容性等因素之外,还与佛教的非人格神论密切相关。佛教的非人格神论表现在本体论和境界论上,与中国传统文化主体部分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具有相似、相通之处,正是这种非人格神论使佛教找到了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1.
佛教修身观与和谐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真研究和汲取佛教修身观中的和谐理念,对于提高全民素养,推进当代文化建设、道德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探析佛教修身观的基本特征人手,旨在对其中的和谐思想做出能够体现当代普遍价值的阐释,以发挥其在构建和谐人生、和谐社会方面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彼得·贝格尔继承了马克斯·韦伯的神正论思想,并在《神圣的帷幕》中对各历史时期、各宗教体系的神正论加以探讨。贝格尔在论述佛教的神正论时,依佛教的“无常”“无我”理论解释了苦难、恶以及死亡等无秩序现象(anomic)。但这种走向虚无的解释方法也消解了佛教的神正论及其对社会作的合理化论证,造成其神正论理论的内部冲突。这实际上是由贝格尔采用佛教的出世理论解释世间的苦难造成的,他没有阐述佛教的世间和出世间两重因果,也就不可能处理由它们之间的张力所引起的理论冲突,而这在佛教既涵盖世间法又涵盖出世间法的因果框架中得以化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教用道法自然、以无用之用阐释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万物的价值,并形成了寡欲节用的消费观及贵生戒杀的伦理规范;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应时而中及圣王之制等思想反映出其生态伦理的精神旨归、文化关怀、行为规范和资源立法等;佛教以众生平等作为其核心价值,并用依正不二来确立生态责任,追求圆融无碍的终极目标。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能够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精神养料,并成为建设现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4.
民国的建立和新文化运动逐渐开启了中国公民道德之路,公民道德建设日益成为中国近代以来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太虚从佛教的立场回应了这一道德建设主题,对公民道德建设之必要、如何建设公民道德、建设怎样的公民道德等,都进行了系统深入思考和独特解答,对于中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佛教如何应对公民道德建设等仍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中国佛教女性研究的缘起和发展,并从佛教的女性观、佛教女性主体两个方面,对该领域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相似文献   

16.
瑶传道教中的佛教与儒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传道教存在着不少佛教和儒家因素。佛教和儒家的菩萨和圣贤有不少进入了瑶传道教的神灵系统之中 ,佛教的轮回转世、地狱说、因果报应等思想也存在于瑶传道教的观念形态之中 ,而儒家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对瑶传道教的宗教伦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瑶传道教中的佛教和儒家因素主要是从汉族道教中带入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17.
朱维群 《人权》2005,(5):4-6
7月15日至21日,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在香港举办了“雪域明珠·中国西藏文化周”活动。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藏传佛教活佛高僧代表团与香港佛教联合会于7月16日下午举办了“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座谈会,来自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活佛高僧与香港的佛教高僧、佛学研究者等,就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汉藏佛教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朱维群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现将讲话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义理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必然要经过的发展阶段。佛教的传播经过汉魏之世依附于鬼神方术的阶段后,西晋以来,隋着佛典翻译事业的隆盛,探讨佛经义理成为风尚,如何理解教义,传播教义,成为摆在佛教徒面前的一大课题,佛教进入义理佛教阶段。义学高僧们先是用所谓“格义”法,后来又受玄学得意忘言派影响,主张不拘泥于文辞而直达意旨的解经方法,表现出玄佛合流的特征。这一切最终促使佛教哲学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河流,同时又使其彰显出独立的品性。  相似文献   

19.
佛教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宗教,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如文学、思想、艺术、建筑、天文、医药等.佛教自进入中国以来,译经最多的地方就是中原地区.由于佛经在中原地区的广泛流行,并且融合进入中原地区的本土文化之中,因此,它对中原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费伟平 《前沿》2013,(22):47-50
佛教复兴作为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重要部分,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虽然佛教复兴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受到东西文化交融和冲突所带来的结果.遭受科学的冲击之后,佛教如何做出回应并且继续生存发展,在当时社会成为了佛教界人士的共同课题.本文主要讨论科学在当时社会的现状、对佛教的冲击和佛教所做出的回应,通过这三部分的研究,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佛教复兴所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