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4周恩来的一生与华侨关系密切。青年时代他曾到日本和欧洲留学 ,使他有机会接触劳苦大众和旅居海外的华桥 ,对海外华侨的处境 ,爱国爱乡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对海外华侨的革命斗争精神深为钦佩 ,以后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 ,他认识和接触了许多华侨 ,始终把做好华侨工作作为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建立后 ,周恩来担任总理兼外交部长 ,侨务部门就是其领导的一个重要部门。不久 ,他又分管外交部和华侨事务委员会 ,对侨务工作就抓得更加具体了。在他总理任内的 2 0多年间 ,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有益华侨、侨眷 ,维护华侨、侨眷权…  相似文献   

2.
抗日政权中的华侨参议员李介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大批的海外华侨纷纷回国参战,为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卓越贡献。李介夫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李介夫,1908年生于广东省梅县,1928年,他离开老家到南洋谋生,在新加坡、马来亚等地从事华侨教育工作。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满怀救国热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建立初期,周恩来主持制定了国内外系列侨务政策:确定华侨是人民政协组织的组成部分;领导组建新中国侨务机构;主持制定、颁布有关侨务法规条例;保护和维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解决长期遗留的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招纳海外人才。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侨务思想:华侨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妥善地照顾在国内的侨眷和安置归国的华侨";华侨要遵守侨居国法律制度、不参与当地政治活动;鼓励华侨华人和当地民族融合。周恩来为我国侨务事业奠基开拓,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为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侨务政策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洪骏声,又名洪维珍。1901年出生于福建南安丰州镇南门村。在他5岁那年,其父过世。母亲以帮人洗衣得以微薄收入,和洪骏声一同艰难生活。12岁时,洪骏声前往洪濑镇一杂货店学做帮工。21岁时,洪骏声漂洋过海,至印尼继续从事店员工作。渐渐成熟后的洪骏声,其视野逐步扩大。他目睹了许许多多当地华侨被殖民者欺凌的景象,体会到祖国强弱与华侨有着紧密相连的纽带关系,开始立志拼搏奋  相似文献   

5.
一、深厚的渊源高度的评价 叶剑英出生在著名侨乡广东梅县。他的三位伯父是马来亚华侨,父亲叶钻祥留家守业,亦曾往返于南洋和梅县雁洋堡之间,为华侨和侨眷捎钱送物,传递信息。 1915年,叶剑英从东山中学出来,次年随水客赴马来亚怡保谋生。1917年,云南都督唐继尧派人到南洋宣慰华侨,招收华侨子弟入云南讲武堂就学。胸怀大志的叶剑英顺利通过了考试,被正式录取。 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叶剑英回到广东,追随孙中  相似文献   

6.
叶飞原名叶启亨,祖籍福建省南安县金淘镇占石村.提起他,国内的归侨侨眷和国外的华侨华人都怀有一份亲切和敬仰之情,称他为"华侨将军",为他的光辉业绩感到格外的骄傲与自豪! 1955年,叶飞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还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在获此殊荣的将领中,他是唯一具有华侨身份的人.  相似文献   

7.
正柯蓝原名唐一正。1937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的唐一正经徐特立介绍,入伍到八路军一一五师学兵队。不久,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学兵队大队长负伤,他接受了护送大队长去医院的任务。一到前方医院里,一位漂亮的女孩就投入紧张的救治中,劳累的唐一正竟在屋外的台阶上睡着了。第二天,他在值班室又见到了这位女孩,才知她是南洋华侨富商的千金,是代表华侨联合会赠送大批贵重药品给八路军总部后,滞留在医院做护士。几次交谈,两人息息相通。女孩气质高  相似文献   

8.
很早以前,不少的炎黄子孙就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谋生,从而形成了人数众多的华侨。尽管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对驻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祖国国贫积弱,再加上一些国家的民族歧视,华侨备受欺凌,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政治地位和经济保障。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首先就殃及到华侨。 历史上,东南亚一些国家就曾多次制造排华事件。到了新中国建立后的60年代,印尼等国又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排华浪潮,但此一时彼一时,旧中国那种华侨被视作“海外孤儿”任由人宰割,如无根之草随处飘荡、无所依靠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中国响亮地提出“祖国是华侨最有力的靠山”,只要愿意,欢迎华侨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和学习。于是,我国在极为困难的形势下,开展了反排华,调动一切力量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不仅为全国几亿人民的衣食住行日夜操劳,还时刻惦记着侨居在世界各地的千百万华侨,为维护华侨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而竭诚尽力。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与  相似文献   

10.
司徒美堂先生是中国华侨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是举世公认的华侨领袖。他一生历经曲折,但始终与时代同行,不屈不挠,奋勇向前。尤其是在晚年,他三赴香港,每次赴港与中国共产党人近距离接触后,都引起了思想上的飞跃,从一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诚挚朋友。他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富强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人民,为海内外侨胞树立了爱国爱乡的光辉典范。今年是司徒美堂先生诞辰145周年,特撰写本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1.
陈嘉庚先生是华侨抗日救国史上的重要人物,1945年10月,毛泽东主席盛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原来是一名善于经营经济的资本家、热爱家乡倾资办学的教育家、拥护国民党政府的华侨领袖,后来之所以又能够走上抗日救国,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的道路,变化、升华成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样享有盛誉的人物,除了他原来就有的艰苦创业、勤俭为公、爱国爱乡、诚毅热忱、坚持正义、明辨是非、民族气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起作用外,还因为他在1938年至1940年间完成了三次极为重要的思想转变。这三次思想转变,使他的思想产生了质的飞跃,对他后来走上革命的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海外侨民最多的国家。到全国性抗战爆发时,全世界的华侨总数为750多万人,遍布各大洲。虽然中共在初创时期就与海外华侨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但一直到1935年"华北事变"后,才真正开始以全民族抗战的形式将海外华侨作为重要的统战对象加以争取和团结,华侨政策也随之开始系统化、制度化、理论化,并开始高度重视对于归国参加抗战的华侨之组织建设工作。这一时期,中共直接发起和组建的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以下简称"延安侨联"),就是中共新的华侨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共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归国参加抗战的华侨之组织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不仅为全国几亿人民的衣食住行日夜操劳,还时刻惦记着侨居在世界各地的千百万华侨,为维护华侨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而竭诚尽力。周恩来生前始终亲自过问侨务工作,在他的领导和直接关心下,1949年10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设立华侨事务委员会,由何香凝、李任仁、廖承志、李铁民及陈嘉庚等25人组成,负责全国的侨务工作,把侨务工作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54年10月,周恩来在主持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安排领导人员具体分工时,亲自分管了外交部和华侨事务委员会。在他的领导下,主持制定了一系列与…  相似文献   

14.
华侨爱国爱乡、支持祖国革命和建设,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诞生,广大华侨团结一致,共赴国难,踊跃输财,同舟共济,对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什么力量支持华侨去战斗?是靠长期凝聚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战争期间,海外华侨组织“华侨航空救国协会”,捐款献机,创办航校,培训飞行员回国参加空战,为保卫祖国领空屡建功勋,做出重大贡献。 华侨有着“航空救国”的光荣传统 中国航空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和海外华侨的努力献身分不开。华侨旅居海外,较早接触到航空这门新兴科学技术。把飞机看作是安邦兴国的有力工具。这是华侨“航空救国”思想的来源。早在本世纪初,当美国莱  相似文献   

16.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一个叫集美的小渔村。这个小渔村在教育、文化上的落后状态,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也是他日后决心办教育改变家乡面貌的最初动力。出身于华侨世家的陈嘉庚从17岁开始侨居新加坡,从1904年到1934年一直在新加坡经营工商业。由于他重视市场信息、重视信誉、重视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到1925年他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它永远铭刻在千百万华侨和祖国人民的心里。这个名字就是陈嘉庚。他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相似文献   

18.
正司马文森(1916-1968),福建泉州市人,原名何应泉,曾用名何章平。其创作颇丰,《风雨桐江》《南洋淘金记》因带有浓郁闽南色彩和异国风情而引人注目。司马文森12岁时曾到菲律宾做工,1931年回国,后参加左联,并从事革命活动。漂泊南洋期间,他饱尝人间冷暖,接触到各个阶层的民众,深深感受到华侨生存的不易,这段生活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2年,司马文森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投身革命,他把描写的笔触深入到  相似文献   

19.
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东西方冷战的特殊情势下,中国对国家安全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对东南亚华侨政策的制定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极其复杂的局面。如何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同时,又切实维护华侨利益?这需要非凡的政治智慧,也考验着共和国领导人。从默许华侨参与当地革命,突出政治,到要求他们恪守侨民身份,低调行事,再到1954年后希望他们转变为当地居民,中国的东南亚华侨政策经历了显著的演变过程。其间对国家安全与华侨利益的双重考量,始终是中共制定与执行东南亚华侨政策的原动力。虽然诸多结构性因素使中国在华侨问题上可以作为的空间备受限制,但其政策制定与执行仍不失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1984年4月,著名华侨教育家、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在北京过了90周岁生日。6月,他应邀到香港访问了35天,其间,来拜访的学生、友人达2000余人。一些学生从印尼、新加坡等地专程前来看望师长。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明报》和《澳门日报》等10多家报刊、电台连续作了专题报道。8年后,张国基老人再次应邀由北京飞抵香港,学生们在香港尖沙咀新世界中心海城大酒楼为他举行了百岁大寿庆典。人们传颂这位九旬老人一生为发展华侨教育事业、弘扬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却少知他历经世纪沧桑,倾注满腔革命热情,与革命结下情缘,为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