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年前苏联“暴亡”,全球震动。世界格局也将因此而重新组合。这恐怕是二十世纪末我们星球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显赫一时的、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怎么会几乎在一夜之间宣告解体了呢?自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自有它的深层的原因,致命的病因无疑在体制方面,正如俄国一些舆论所指出的,苏联如不改弦更张,“改造成某种新的、没有俄罗斯殖民帝国特点的国家”,那么这个70多岁的“老人”迟早是要寿终正寝的。但苏联解体的  相似文献   

2.
苏联哲学曾经具有严重的教条化倾向。这种倾向在50年代达到了顶点。苏联哲学的“人道化”在研究的思路、角度、方法上仍然具有教条主义的痕迹。苏联哲学从教条化向人道化的转向,即是苏联哲学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西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苏德战争是对斯大林确立的苏联体制的严峻考验。在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下,斯大林的个人决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战争前夕斯大林转变外交方针,为苏联争取“避战自保”的时空条件,但在临战部署上有重大失误,致使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失利。斯大林动员全国转入战时体制,指挥苏军凭借国土纵深挫败希特勒的“闪击战”,并联合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最终使苏联取得战争的胜利。适应战争动员的苏联体制是其经受战争考验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和充分条件。苏联取得战争胜利是诸多因素发挥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在进行对内“重建”和“开放”同时,进而加强了亚洲太平洋政策。在戈尔巴乔夫的“重建”“开放”之下进行的苏联的新亚太政策对整个亚太地区和全球的势力均衡问题上的影响,可能是比任何时期苏联的“东方政策”还大,这样的事实在“中苏关系正常化”和“韩苏高峰会议”等的一连串的发展之中已很明显。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之后改名为俄罗斯的国家,因为中亚地区的独立而缩小了其东方疆域的很大部分,其影响力减少不少,但是其东方远东西伯利亚的宽阔的大地乃为其领土。尤其是与中国长期争论的东段黑龙江疆界已经通过双方和平商定,在东亚没有  相似文献   

5.
1956年5月13日著名苏联作家亚·法捷耶夫在自己的别墅饮弹自戕。这一非常之举颇出人意外。对这位著名人物的死因有种种猜测和议论。当时苏联官方通报说,法捷耶夫因“酒精中毒”身亡,但是有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一说法。苏联作家田德里亚科夫说这份官方“文件”只不过是幕后游戏而已:“历史上有否这样的情况:官方通告宣称  相似文献   

6.
具有70多年历史、拥有14200万工会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之一的苏联工会,面对苏联国内政治向多党制的转变、面对国内经济向市场关系的转换和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对工人运动中业已出现并有可能发展的各种非正式工人组织,作出了如下抉择:其一,苏联工会明确宣布,将有条件地“同苏联共产党和其他政治组织合作”;其二,苏联工会明确:“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是工会一切活动的主旨”;其三,反对分裂工人运动,同时以“联盟原则”重新构筑工会组织。这三大变化突出地表明,苏联工会正力图挣脱其自身传统模式的束缚,赶上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苏联社会生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我因在列宁格勒筹备中苏合资“上海饭店”的开业工作,直到1991年9月份仍在苏联,对于苏联社会生活和中上层人士有一定的了解。依我的观察与思索,苏联的“突变”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社会主义的堤坝早已被打开了多处缺口。第一是苏联共产党自身。戈尔巴乔夫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新思维”这把利刃,来剜共产党自身的肉,砍自己的手脚,可以说是“自毁长  相似文献   

8.
1983年25期《经济报》刊文介绍了“苏联国际中心”。“苏联国际中心”是棣属于苏联工商总局的全苏联合企业。它的宗旨是促进苏方与外商的业务联系。工作地点设在莫斯科国际贸易与对外科技联络中心(简称“国际贸易中心”)  相似文献   

9.
引子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认为:“资本主义替代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经历”。人们认为转轨和再生这一巨大任务中涉及多方面学科的工作。但是,在诸多问题中肯定有一个问题,历史学家与许多社会学家、苏联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专家有不同看法,那就是民族主义在共产主义崩溃中的作用。引用某一政治学专家的话便可见其一斑:“我的主要观点是人们不应从民族主义反对派兴起的角度来看苏联的解体,而应把民族主义反对的兴起看作是对苏联国家崩溃的反应。……1991年8月政变失败迅速导致苏联崩溃。在这一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苏联改革国内制度的意图和苏联外交和安全政策中方向的变化反映出莫斯科的“新政治思维”。伴随而来的还有共产党体系的深远变革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成员中一场艰难的改革进程。莫斯科继续断定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存在,甚至认为自己是积极分子之一。然而,戈尔巴乔夫在27大上强调,共产主义运动已进入“不同性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争取共同目标的斗争与“一致性”、“等级制”或“一党拥有垄断真理的主张”毫无共同之处。戈  相似文献   

11.
一、独立之初的俄罗斯外交政策 新俄罗斯最初的外交继承了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遗产,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思维”的继续。戈尔巴乔夫摒弃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体系,苏联开始走上和解以至谋求建立伙伴关系之路。苏联在裁军、欧洲安全、德国统一等问题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戈尔巴乔夫给东欧松绑,与中国和解,从阿富汗撤军,拒绝继续支持苏联在亚、非、拉和中东的老朋友。  相似文献   

12.
1987年以来,苏联在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上迈进了较大的步伐。去年苏共中央一月全会在改革的理论问题上取得了成果。全会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理论观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停留在斯大林时期的水平上。陈旧而僵化的理论严重地干挠了社会主义实践,以至于在苏联形成了一套“阻碍社会发展,限制进步改造”的机制。为了克服这种障碍机制,必须“对社会进行真正革命性的和全面的改造”。这就为深化改革找到了理论依据。更为重要的是,6月下旬举行的苏共中央六月全会通过了《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接着,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了《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这两个文件互为补充,提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联演变曾经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十余年来,国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学术界纷纷著书立说,发表了大量有关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著作和文章。当然,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特征,许多评论也未必切中要害,甚至有违苏联解体过程中的历史事实,而只是西方意识形态的直接反映。但是,西方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研究在学术上依然有一定的积累,包括有一些精辟的见解。在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过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前,对美国来说,中亚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苏联解体后,中亚因其特殊的地位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尽管俄罗斯仍然视该地区为战略“后院”,但由于俄已不能在这里施加应有的传统影响,这一地区暂时出现了“政治真空”。为了填补这一“政治真空”美国在对外战略上确立一个新的中亚政策。虽然美国的影响在该地区还十分有限,但在对中亚的角逐中,美国已逐渐成为角逐的主角。  相似文献   

15.
摘自美《评论》杂志1983年2月号,“我们所知道的苏联”一文。作者沃尔特·拉克苏联年青一代在某些方面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经历过苏联历史上最艰难的年代。他们的历史回忆通常始于赫鲁晓夫时期。在他们中间很难发现革命的思想意识家。事实是他们在学校中和共青团内不得不学习马列主义学  相似文献   

16.
1944年中国正面抗日战场的溃败造成美国太平洋战略的调整和中美关系的恶化,由此大大限制了蒋介石对苏联在未来中国的重要影响的应有认识和与之进行适当外交,导致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产生。之后,中国的外交重点依然锁定美国,极力“邀请”美国政府介入中苏关系并影响未来的中苏谈判。然而,出于对苏联追求东亚利益的实力与决心、对苏联参加太平洋战争的需要以及对自身缺乏足够抗衡苏联手段和资源等方面的权衡,美国政府没有接受中国的外交“邀请”,反而协同苏联政府迫使中国直接派团前往莫斯科完成中苏谈判。但中国政府的外交并非没有对美国产生影响,实际上,部分由于中国持续“邀美抗苏”的努力,最终促成了紧随其后在中苏谈判以及未来东北等问题上美国政府公开出面支持中国反对苏联,成为中国内战和东亚冷战爆发的一个起源。  相似文献   

17.
从莫斯科经过三小时的旅程到达土拉,然后乘二十分钟的车便可到离托尔斯泰的故乡雅斯纳雅·波梁纳仅三俄里的一个城市——谢基诺。1967年,谢基诺的一家主要生产氮肥的化学联合企业在管理上进行了一项试验性改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生产蒸蒸日上。从此,“谢基诺试验”,“谢基诺方法”在苏联名噪一时,学习取经者络绎不绝。苏联当局也曾给予充  相似文献   

18.
自1983年12月15日苏联中止维也纳常规军备谈判后,苏美14年来第一次全面停止军备控制谈判,甚至正常的外交接触也冻结了。意大利《全景》周刊惊呼“第二个冷战时期已开始”。法国总统密特朗警告目前局势与1962年古巴危机,1948~49年的柏林危机相类似。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比亚勒说“超级大国之间一场考验正在到来。苏联人民感到受挫、愤怒,他们不得不重新估计他们的勇气,重新取得今日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独家享受的影响”。苏美关系的恶化压倒了1983年一切事件,而且世界上重大事件都带有苏美争斗的色彩。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政策的研究中,苏联学术界颇多对劳动问题的议论。据统计,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收藏的一九七五——一九七七年期间有关苏联研究“生活方式”的文献中,涉及劳动内容的约达百分之四十。这种情况与苏联学者们研究社会政策及“生活方式”的方法论基础密切相关。他们认为,人们的生产活动是生活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1944年中国正面抗日战场的溃败造成美国太平洋战略的调整和中美关系的恶化,由此大大限制了蒋介石对苏联在未来中国的重要影响的应有认识和与之进行适当外交,导致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产生。之后,中国的外交重点依然锁定美国,极力“邀请”美国政府介入中苏关系并影响未来的中苏谈判。然而,出于对苏联追求东亚利益的实力与决心、对苏联参加太平洋战争的需要以及对自身缺乏足够抗衡苏联手段和资源等方面的权衡,美国政府没有接受中国的外交“邀请”,反而协同苏联政府迫使中国直接派团前往莫斯科完成中苏谈判。但中国政府的外交并非没有对美国产生影响,实际上,部分由于中国持续“邀美抗苏”的努力,最终促成了紧随其后在中苏谈判以及未来东北等问题上美国政府公开出面支持中国反对苏联,成为中国内战和东亚冷战爆发的一个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