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自由赋予生命以价值,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价值目标。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以往自由观的超越对自由进行了新的阐述。主要从认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客观、历史和实践三个主要方面,即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立足于客观必然之上,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3.
4.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自由观的双重向度,这双重向度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得到整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马克思对自由的哲学界定内嵌于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剖析。经由这一剖析,现代性自由观念的哲学向度和政治经济学向度之间的张力关系呈现出新的辩证逻辑,马克思自由观的现代性意义进而显现出来。一方面,它以哲学的向度揭示了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为现代性自由观念的自我革新奠定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它以政治经济学的向度揭示了资本与自由的辩证法,为在现代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探索了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生命活动由两部分时间要素构成的: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长期以来,劳动时间占有的比例远大于自由时间,是第一位的时间要素。然而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自由时间已成为人类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马克思把自由时间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了自由时间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的基本条件,增加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包括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分析方法和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坚持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创造出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理论。马克思社会主义观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就是回到马克思,超越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就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一个立根于历史之上的过程,自由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在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的自由程度将得到质的提升。重温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的含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自由观。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的学风观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要为人类服务;要坚持严谨科学的态度,刻苦钻研,一丝不苟,勇于坚持真理,不向艰难困苦和邪恶势力低头;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敢于怀疑,勇于批判,与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决裂,把批判和继承结合起来;不拘泥于前人已有的理论,勇于创造新的理论。恩格斯的学风观则主要体现在:要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绝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以发展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实时提出的科学发展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政府在社会各主体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主导作用。为此,应通过建立教育学习机制、科学决策机制与考核机制、有效监督机制等措施,以确保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陈仕平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5):47-50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内透视社会发展代价的命题是研讨发展代价的新视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代价是为实现科学发展而被否定和牺牲的替代性价值。它至少包括了制度变迁的成本、相关的科技成本与代价、组织动员和教育成本、时间成本、合理的环境成本等。科学发展战略虽然极具合理性,但其代价的产生与付出仍具一定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建设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其蕴涵的理论、思想内容对完善党的意识形态、实现党群关系和谐与党内和谐、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90后大学生以其时尚、青春、个性和叛逆的个性特点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简单陈旧的入学教育已无法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90后大学新生特点从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时间来创新性开展入学教育有利于90后大学新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四年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周治滨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5):5-8
科学发展观不仅在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社会主义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全面了解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和新视角,对于我们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观点构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它体现革命性和时代特征,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醒民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4):95-100
形形色色的后现代流派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极力反对科学的合理性,可是合理性无论如何是科学理论的本相——这主要表现在它的抽象性、符号性、非自然性或非显然性、因果性、一致性或连贯性、系统性或条理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市场中介组织:涵义及类别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恒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25(6):11-14
本从多层面界定了市场中介组织的概念,并从不同的视角对市场中介组织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应帅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6):42-45
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验教训,并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作为对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作为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已经成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形势下,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原威则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6)
公平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时代要求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观实现了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是当代正确合理的公平观,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方面重新理解公平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