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诗颖 《法制博览》2013,(5):130+129
2011年8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使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公布,随即引起社会热议。随着现代社会婚姻自由的推行,离婚率也在逐年的升高,而很多家庭倾其毕生所得所购的房产的归属问题也日益成为了离婚过程中双方争夺的目标之一,而司法解释(三)中也涉及到了许多关于离婚后房产归属的问题,所以引起了社会各方的争议和讨论,各方观点众说纷纭。本文以婚后父母出资所购的房产归属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对于该条的为子女购买和出资的概念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韩璐玮 《法制博览》2013,(10):82-83
本文从婚姻法解释(三)关于离婚房产的规定即第7、10、12条出发,探讨婚姻法的本质及其立法范围。因为性别存在,所以需要婚姻;因为时间有限,所以需要继承。如果在婚姻家庭领域的立法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弹,那这部立法明显是触动了民众的道德底线,这样的立法是违背婚姻法律关系的本质并且超越婚姻法的立法范围。婚姻立法应当具备一定的谦抑性。  相似文献   

3.
赵天宜 《法制博览》2015,(1):124+123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婚姻法随之也在不断的完善。2011年8月12日,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公布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其中关于夫妻房产认定问题法律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与理论产生了矛盾,因此,我国《婚姻法》中对夫妻房产认定方面仍存在缺陷与不足,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婚姻法》中夫妻财产关系与夫妻房产认定,然后针对法律的具体细节对《婚姻法》中对夫妻房产认定的缺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日后《婚姻法》的进一步完善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市民社会中,财产关系逐步超越身份关系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亲属法的固有性能逐步消亡,基于此,现在《婚姻法》的立法重心向财产法方向倾斜。基于此情况,《婚姻法解释(三)》在2011年8月份开始正式施行。此举从征求草案开始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婚姻法解释(三)》涉及的夫妻房产权益分配问题,尤其是第七条的规定,即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情况,此不动产的归属问题。本文对第七条这广受关注的一条进行分析,以求更好的解决目前对此条的争议。  相似文献   

5.
祁昌玲 《法制博览》2013,(6):139-140
父母出资而购买房屋在现今社会相当普遍,在离婚案件中由此引发的争议也不在少数,而《婚姻法》解释(二)第二十二条和解释(三)第七条对父母出资问题作了相关规定,但是不可否认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通过比较两款规定的不同,分析两款规定之间的实质差异,以期得出结论对实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201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解释(三)》),着重对婚姻行为引起的财产分配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解释和规定。本文通过对《解释(三)》颁布前后全国各省的结婚登记数、结婚率、离婚登记数、离婚率等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引入贫富等级因素,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从数据统计角度分析《解释(三)》的颁布对婚姻行为的影响,从而对《婚姻法》及其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和施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2011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婚姻法解释(三)》,重点对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婚后产生收益的认定、父母为子女结婚购买不动产的认定、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购买不动产的处理等问题作出了解释。该法条的颁布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也引起人们对家庭婚姻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王爱群 《法制博览》2013,(11):237-238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婚损害赔偿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救济手段被确立起来,但现行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适用条件和适用主体上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使得受害人往往无法完全得到赔偿。《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七条的规定更使该制度在实施中遇到了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难度,并且有违侵权法的过错相抵原则,本文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对受害者的补偿和对过错方惩戒,应当根据过错的大小,实行过错相抵。  相似文献   

9.
周艺春 《法制博览》2023,(17):90-92
自古以来,房产一直是中国人重要的财富表现形式,近年来,在房价持续居于高位的影响下,夫妻双方结婚往往不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单独购买房屋,需要父母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因此在婚姻关系破裂时产生的父母婚后出资购房法律纠纷日益增多。本文从父母婚后出资购房法律纠纷的司法现状入手,并以《民法典》的施行为时间节点,对之前与之后的相关法律规定予以梳理,并总结了目前的法律认定标准,旨在为完善婚姻家庭财产关系法律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歆伊 《法制博览》2013,(11):266+250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自施行以来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其中的第七条尤因牵涉到当下国人最为关注的房产问题而成为了街头巷尾谈论的焦点。不动产是夫妻财产中最为重要的大宗财产,它的归属问题牵动了每一个家庭的神经。而这一司法解释施行以来,对我国的现代婚姻理念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孟美玲 《工会博览》2011,(4):222-222
本文列举<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工会的具体规定,并对其进行分析,试说明工会在现代劳动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刑事责任年龄个别下调的规定,引发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刑事责任年龄应该下调,学者则大多持反对意见。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是对青少年的自由意志成熟程度的推定,其合理性取决于法律推定的准确性。传统的刚性立法模式难以适应现实需要,维持刑法原有的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或者绝对下调刑事责任年龄,都不是理想的抉择。《刑法修正案(十一)》秉持弹性论立场,对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个别下调,既是博弈的结果,亦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刑事政策的现实化。"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应当解释为故意杀人和故意伤害的行为,而不是指具体罪名。"情节恶劣"是"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之外的限制性条件。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才能追究刑事责任属于特别的程序性限制,与其他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两部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在涉及到家庭的保护与预防方面还缺乏家庭法的配套支持、原婚姻法也与之不尽相适应,新婚姻法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条款较多。新婚姻法对未成年人法的衔接与丰富、完善,必将促进对未成年人保护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主题导引】《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出台既有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要求,也有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法律衔接的需要,同时还有回应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需求。也正是因为其中一些条款是为回应部分社会热点事件的需求而修订,所以在征求意见与审议过程中均引发了激辩与热议。虽然法律不是嘲笑的对象,我们本不应再对已经生效的修正案进行过多的指摘与评判,但为促进司法的准确与统一,同时也为促进我国刑事立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仍有必要对修正案的若干规定进行解读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虽规定出于社会公益需要可以征收私人财产,但并没有具体列举哪些是公益需要。对于物权法是否应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目前争议颇大。  相似文献   

16.
宁玲 《法制博览》2013,(11):188-189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四条对有财产分割协议,但协议离婚未成,或一方在离婚诉讼中反悔的,财产分割协议是否生效作出明确。但实践中,不少离婚协议中涉及非财产分割条款,是否能够适用《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四条,目前并无定论。  相似文献   

17.
王琪  张冰清 《法制博览》2022,(10):67-70
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经济发展趋于平稳,营商环境逐渐成为商业投资的重要衡量指标.为了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中就包括2019年3月28日起实施、2020年12月29日修订并于2021年1月1日生效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破产法司法解释(三)》"...  相似文献   

18.
章璐  阙丽娟 《法制博览》2015,(8):265+261
证据对于人民法院裁判的结果和诉讼中当事人实体请求的实现而言至关重要。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规定作了较大程度的改进,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对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规定的改进和不足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顾正军 《法制博览》2022,(2):130-132
新修订的《社会消防技术服务管理规定》已正式公布,对从业条件、技术服务活动、消防部门的监督管理和违法行为及其罚则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本规定尚存在相关问题,本文从标准滞后、从业条件、项目负责人资格、维保场所相关信息公示、从业人员劳动关系、档案保管期限、监督检查重点、监督抽查频次、消防安全评估执行标准、专项检查内容、专项检查漏...  相似文献   

20.
马婷 《法制博览》2013,(1):112-113
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担保制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债权人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下,为了保障自身的债权安全,获取最大的利益,往往采取了混合担保的方式,即同时要求债务人提供人的担保和物的担保。但是,当同一债权上同时存在保证人和物上保证人时,应如何确定两者间担保范围及实现担保的顺序、两者之间能否可以追偿等。对此,我国在《担保法》、《担保法解释》及《物权法》中均对此做出了规定,但规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比较其差异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适用法律,也有利于我们检讨现行法律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