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危机可分为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自然危机具有意外性、破坏性、聚焦性、紧迫性等特点,多数情况难以预防。加强危机管理,制定处置危机的预案,极为重要。危机处置危机确认、危机衡量、危机处置决策、危机处置实施和危机结果评估五个步骤。社会管理部门要把危机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尽量减少危机发生的因素,在危机发生后,最大限度的把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对危机的科学处置,把危机转化为又一次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杨亮 《前沿》2012,(13):51-53
社会危机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就是不断回应各种社会危机的挑战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各种风险和社会危机的历史。从哲学的视角分析,社会危机具有客观性与属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渐进性与突发性、公共性与复合性等特点。对社会危机特点和作用的把握,有助于我们对发生的社会危机进行分析,以期对社会危机管理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3.
孙续功 《前进》2009,(3):35-36
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在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自觉地转变社会生活消费方式。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条件下,提倡文明、健康、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防止消费主义的误导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张天晨 《今日上海》2011,(12):48-49
诚信体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一项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建设的整体工程。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需要诚信制度、信用管理和服务系统、社会信用活动、监督与惩戒机制等多个方面共同协力运作。长期以来,由于失信成本较低、诚信意识不强、法律法规与制度相对滞后等问题,已经造成了愈演愈烈的社会诚信危机。  相似文献   

5.
《公安研究》2010,(5):91-92
刘雅静在《长白学刊》2009年第6期撰文认为,社会资本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可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立社会信任机制以及培育公民社会等途径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以此增进政府同社会、公民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  相似文献   

6.
周铁军 《人民论坛》2012,(23):44-45
经济结构变迁引起社会结构变迁,在此背景下,社会危机以较高的频率发生着,公众参与式危机治理作为社会危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化解危机,并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重要推动作用。在重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提高社会成员参与危机治理的技能,让媒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并打造积极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可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建立社会信任机制以及培育公民社会等途径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以此增进政府同社会、公民之闰的良好沟通和合作。  相似文献   

8.
社会危机是常态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扰乱因子,而干预是对危机中的青少年的一种修复或维护,它既包括来自外部的社会干预,也包括来自自身的自我修复体系。基于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危机和干预这两种力量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至关重要。从危机中防御行为的习得,到对危机和新环境的认知评价的建立和自我修复功能的完备,到人类集体潜意识对危机的承载,危机下的青少年成长正经历着这一深刻的变化。引导青少年正视危机,在危机中学会生存、适应,建立完备的心理防御体系与社会支持保障系统,是克服危机,促进成长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群体突发事件增多、社会分层结构不合理等诸多社会难题也日趋严重。社会政策的发展史体现为对社会危机的治理史。参照社会政策的理论和方法来治理易于引发社会危机的社会事实,首先应树立社会政策也是生产力的观念;确保社会政策的公平和公正;建立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公民参与;通过实施相关的社会政策,优化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即使处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各种危机也会时常发生。应对危机,既是对全社会、对政府的考验,也是对每个公民心理素质的考验。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素养,成了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公众可能面临的危机事态危机管理,主要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现代社会管理学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社区,都要加强危机管理,把危机管理列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发公共…  相似文献   

11.
汪锦军  李悟 《中国行政管理》2022,(6):96-101+143
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的突发性以及偶发性,要求政府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能力:危机出现前的常态治理能力和危机出现后的危机治理能力,并能够有效衔接常态治理和危机治理。已有的理论大多关注单一场景的治理问题,而很少关注常态治理和危机治理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机制。近年来,随着救灾类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政府通过战略性支持其发展,并策略性发挥这类社会组织的多元功能,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常态和危机两种场景下的跨场景合作,从而推动了理论讨论和实践进程中长期被忽视的一种机制的生成——弹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资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危机是危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社会和谐需要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和化解危机。本文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公共危机治理,分析社会资本与公共危机治理的关联和互动,阐述社会资本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危机动员与中国社会团体的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背景下 ,现代社会既是一个常态管理的社会 ,也是一个呈现多种危机的非常态管理社会。在处理危机事件中 ,不仅需要采用行政动员和政治动员的常规形式 ,而且还需要启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动员形式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危机动员中的积极作用 ,开发社会总资源 ,降低社会总成本 ,及时有效地扼制危机事件 ,使社会尽快回复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政府在确立危机意识、成本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同时 ,应适时进行制度安排 ,把社会团体在危机应对中的重要作用显现在各种制度安排中 ,真正构建起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元关系良性循环的新型结构  相似文献   

14.
当社会向更发达的形态迈进的时候,它所面临的综合性挑战也就越多,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也会变得更加频繁,甚至常规化。因此,在当今时代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不仅在于是否存在或减少危机的发生,更在于能否具备有效的政府危机控制、处理机制,将危机处理尽可能地置于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一、危机的分类及其特征按照国际社会的一般看法,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危机有不同分类标准,从危机的引发因素可区分为:因不可抗力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干旱…  相似文献   

15.
龙春霞 《前沿》2010,(23):134-137
公民自发参与形成的社会联合体即社会组织是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了突发事件预警期的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对危机的预警能力;有利于突发事件发生期的控制和处理;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置期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社会组织的分布不均匀,组织能力也较弱。为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率,从宏观社会资本的视域出发,政府应培育公民的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强化公民的危机参与意识;培育农村社会资本,提升农村社会参与程度和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增强社会组织的危机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的突发性以及偶发性,要求政府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能力:危机出现前的常态治理能力和危机出现后的危机治理能力,并能够有效衔接常态治理和危机治理。已有的理论大多关注单一场景的治理问题,而很少关注常态治理和危机治理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机制。近年来,随着救灾类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政府通过战略性支持其发展,并策略性发挥这类社会组织的多元功能,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常态和危机两种场景下的跨场景合作,从而推动了理论讨论和实践进程中长期被忽视的一种机制的生成——弹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2,(10):94-94
张珏芙蓉在《湖湘论坛》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公共危机频发,全面建设公共危机治理机制是目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跳出强政府——弱社会模式,重新定位应急状态中政府与社会的角色与分工,公法私法化的背景下,私法相关原则及基本理念的运用,为行政权的法治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我们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管理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面对自然与精神的技术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危机来自社会生态危机,正是有了“文明”,自然生态危机才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在寻求救治生态危机时恰恰用“文明”作为救治“手段”,表明人们的思维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中。人文精神靠技术理性辨证地发展;技术理性在人文精神中物化、异化,目的、手段及其功利主其要素。自然技术化、社会技术化、人性技术化正是地球人类全面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表现。  相似文献   

19.
包昉 《观察与思考》2009,(22):48-49
在《联合国宪章》(以下简称《宪章》)生效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国际安全面临的威胁已不仅仅局限在侵略和战争:20世纪末发生的卢旺达屠杀,科索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人道主义危机震惊世界。更让国际社会惊讶的是,原本有义务且有能力阻止这些灾难发生的联合国安理会却在危机时刻保持沉默,行动迟缓。21世纪的国际社会已在一个方面达成共识:即每个国家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自己的国民远离包括战争罪、种族屠杀、种族清洗和反人道罪在内的人道主义危机,若国家未尽义务,则应在承担国家责任的同时,由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承担起此项义务。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国际经济形势将进一步恶化,美欧日发达国家GDP将首次出现负增长。年内转机困难,预期的“U”型触底回升漫长不定。中国虽有应对危机的信心和率先走出危机的条件与市场能力,但中国自身存在着发生经济一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视。因此,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滞后传导和影响将逐渐显现和增大,形势不容乐观。必须适时提高中国经济危机预警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