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台声》2017,(24)
<正>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流淌在全体中国人身体里的血液一弯浅浅的海峡隔不断至亲的情思再宽的海峡也割不断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再汹涌的海潮也挡不住两岸兄弟的携手并进,两岸同胞的心、两岸同胞的思绪、情感因文化交流紧紧连接起来。大家一起缅怀华夏祖先的丰功伟绩,一起关心两岸关系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展现了浓浓的中华情、民族心。两岸同胞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更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  相似文献   

2.
汪舟 《两岸关系》2014,(6):67-68
<正>我的籍贯是台湾台南市,一座蕴藏历史记忆和充满人文魅力的古城。我和生活在大陆的台胞一样,热爱着故乡台湾,热爱着那片土地和那里的父老乡亲。我们祝愿台湾社会安宁、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期盼两岸同胞增进感情、增进互信,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两岸同胞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源泉。两岸同胞同祖同宗、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始终是连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坚定两岸同胞振兴中华共同信念,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有效途径。两岸一家亲,文化心连心。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亲情,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感情。  相似文献   

4.
<正>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两岸关系已经开创出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开辟出和平发展的道路。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骨肉天亲的一家人,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我们要积极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通过两岸同胞交流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民族认同,增强文化纽带,融合彼此感情,深化相互信任,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5.
有些历史时刻,须得安息片刻方能品出其中意蕴,比如"金门通水"。陈玲老师右手臂疼痛半年了,仍坚持记录下她眼中的"金门通水"进程。今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两岸一点一滴融化坚冰,累土跨天堑,从基本的"三通"到如今的"通亲""通水"等等,这些点滴的推动最终化为通向两岸同胞"心灵之门"最坚实的力量。唯愿两岸同胞能够摒弃分歧,兄弟携手,以"同胞"的名义共同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致敬!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当今时代,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5,(2)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家园,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增进文化认同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增进文化认同,需要正视两岸文化差异。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隔与对峙,造成两岸同胞彼此陌生、疏离、猜忌,意识形态差距颇大。尽管两岸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  相似文献   

8.
陈键兴 《台声》2014,(7):19-19
<正>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长郝龙斌一行。俞正声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我们将继续同台湾同胞一道,巩固深化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继续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造福两岸民众,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7,(15)
<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由此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对两岸同胞、对中华民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全民族的抗战,也就没有台湾的回归,两岸同胞应当永远铭记和共同纪念这段历史。以往,每到"七七事变"前后,台湾官方多多少少都会举办一些纪念活动,逢五逢十更会扩大举办纪念活动。比如"七七事变"75  相似文献   

10.
尚道 《台声》2006,(10):41-44
一个国家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其赖以生存、延续的条件,是与经济、环境、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人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丰厚资源,也始终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情感、走向和平统一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同是炎黄子孙,共同拥有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历史是连接两岸同胞的心灵纽带,文化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愿望的良好载体。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两岸有识人士的共同心愿。9月6日,“2006年京台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1.
<正>宜宾李庄,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小镇,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小镇,是一个能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小镇……即使隔着一湾海峡,隔着千里万里,宝岛的亲人们依然对这里心心念念,依然想一次次踏上这片土地。2018年12月,李庄古镇成功获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这对两岸各界重温共御外侮、取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共同记忆,凝聚两岸同胞致力和平  相似文献   

12.
<正>"共种同心树、同度民族联欢、共谈民族团结发展、共展民族风情……"农历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诞辰,两岸少数民族都会以独特的方式举行庆祝活动。欢度"三月三"是两岸各族同胞的共同文化传承。4月21日,在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民族节日到来之际,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少数民族同胞欢聚惠水,共度传统佳节。此次活动以"中华一家亲·两岸  相似文献   

13.
正同一个祖先,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梦想,同一种命运。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延续2000余年的清明节,寄托着两岸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对先人的追忆缅怀,承载着每个家族与家庭繁衍延续的历史记忆,维护着后来者虽居四海而亲情不断的血脉渊源,流布与传承着两岸一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清明祭祖作为两岸同胞共同纪念祖先的中华传统节日,每年的清明前后,  相似文献   

14.
《两岸关系》2023,(9):42-43
<正>8月13日至18日,第五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在重庆举办,来自两岸的退役将领、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等近200人与会。活动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简称中华抗协)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重庆市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所协办,旨在倡导加强两岸抗战历史教育和抗战精神传承,激励两岸同胞尤其是年轻一代弘扬抗战精神,携手振兴中华。此次研讨会是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后在渝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两岸线下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5.
何标 《台声》2009,(2):39-40
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辉煌的文化,是全体炎黄子孙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和传世之宝;是当前台海两岸政党交流、经济交流的纽带和根基。加强两岸同胞的文化交流,恢复台胞中华文化传统的历史记忆,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财富,是两岸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两岸开展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弘扬中华文化以凝聚两岸同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扩大两岸共识,弘扬民族精神以增强两岸同胞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正慎终追远,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后人以之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追念前贤。清明节作为两岸同胞共同纪念祖先的中华传统节日,其展现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共同追求的传统价值。清明节源于"寒食节",是民间为纪念一代名士介子推而设,是中国形成历史最早、流传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分享的记忆。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见新党主席郁慕明时,殷切期盼两岸同胞“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两岸同胞的福祉,关系全体中华儿女的福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复兴。两岸同胞必须抓住机遇、团结一心,努力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繁荣昌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的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5,(22)
<正>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与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两岸双方应该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黄埔》2020,(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巨大反响和积极响应。同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新时代,两岸同胞理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大势,携手同心,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