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石雕、木雕、彩绘、砖雕、剪黏、交趾陶等中华传统建筑装饰不仅能为两岸大量的宫观寺庙、宗族祠堂、民居古厝等建筑增光添彩,其间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两岸传统建筑装饰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一脉相承:两岸古建装饰的历史文化渊源两岸传统建筑装饰同根同源。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5,(13)
<正>两岸历史文化本来一体,两岸本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唯因"台独"的存在,造成两岸历史断裂与文化心理伤痕。两岸不缺共同记忆,唯缺美好的共同记忆。增强两岸历史连接,可以从八个方面着力: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物、遗迹等;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庆、习俗等;三是近代历史上两岸同胞共同抗击列强侵略、建设台湾的历史;四是两岸同胞共同抗日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过去几年来大陆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日益提高,大陆在国际上的地位如日东升;各种文化作品内容充实、丰富,制作技术日益精良;媒体网络或传播管道的多元发展以及两岸近几年来的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等都使得大陆的影响力逐渐发挥了它特有的作用,或许是其突破两岸民众交流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4.
台湾文化内涵丰富,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相近相通,根都在祖国大陆,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是中国和平统一的精神基础,相同的民族文化是连结海峡两岸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弘扬中华文化,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同胞之间的感情,减少敌对意识,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努力,应该成为海  相似文献   

5.
<正>3月10日,春风和煦,我们如约来到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执行主席龙宇翔驻地。多年来,他为中华文化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时值全国两会召开,共商国是之际,我们就两岸文化交流等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以文化为纽带拉近两岸同胞距离龙宇翔在专访一开始就表示,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5,(13)
<正>出台两岸民众交流往来新举措搭建两岸青年就业创业新平台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更加深入拓宽两岸经济合作共赢新渠道6月13日,第七届海峡论坛在闽举办。这个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民间交流平台经历七载风雨,已发展成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两岸基层民众广泛参与的交流盛会。历届海峡论坛深耘闽台文化,举办两岸宗亲恳谈、族谱共建、妈祖寻根、郑成功文化节、涉台文物展、武术交流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7.
台湾文化内涵丰富,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相近相通,根部在祖国大陆,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祖同宗,中华文化是中国和平统一的精神基础,相同的民族文化是连结海峡两岸中国人情感的纽带。弘扬中华文化,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增进同胞之间的感情,减少敌对意识,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努力,应该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的共识。两岸应该采取各种形式增进文化交流,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5,(23)
<正>两岸共同价值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两岸历史积淀的传承与萃取,也是对两岸现实交流互动的概括与催生,更是对未来两岸共同命运的前瞻与追求。当前,是两岸关系66年来最好的黄金发展时期,两岸各界精英、两岸同胞应创建两岸共同价值,加强两岸心灵契合建构,完成两岸终极统一的使命。两岸共同价值应该是当代人类文明、价值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5,(2)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家园,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增进文化认同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增进文化认同,需要正视两岸文化差异。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隔与对峙,造成两岸同胞彼此陌生、疏离、猜忌,意识形态差距颇大。尽管两岸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  相似文献   

10.
正为展示中华古籍艺术类图书的独特魅力,保持和增强台湾同胞的民族文化认同,打造两岸特色文化交流平台,今年4月,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组织了"2016大陆古籍艺术类图书展",协调参与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古籍高峰论坛",在两岸引起了较大反响。促进中华古籍的保护与修复,保持和增强两岸文化认同优秀古籍文献是经过历史选择、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极富教育功能的元典文本,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7,(23)
<正>11月18日,"第五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在厦门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福建社会科学院以及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等两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本届论坛以"两岸文化深耕与融合"为主题,围绕"两岸传统文化研究""两岸历史与教育研究""两岸艺术研究""两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5,(24)
<正>复兴中华文化需要两岸携手合作,台胞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贡献,参与民族和文化的复兴可以为台胞带来荣景,没有台胞参与的中华文化复兴是不完整的。影响两岸携手推动中华文化复兴的因素,就积极因素而言,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两岸的文化形态"花开并蒂、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13.
赵辉 《台声》2006,(11)
两岸亲情血浓于水,文化一脉相承。两岸城市艺术节活动的举办,搭建了两岸城市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将推动两岸文化团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密切两岸文化往来,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大力发展两岸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是两岸实现双赢、走向繁荣的共同需要。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源泉。两岸同胞同祖同宗、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始终是连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坚定两岸同胞振兴中华共同信念,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有效途径。两岸一家亲,文化心连心。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亲情,有利于促进两岸同胞感情。  相似文献   

15.
魏琴 《两岸关系》2023,(9):53-54
<正>“原乡杯”台胞青少年征文竞赛是由上海市台联主办的面向两岸台胞中小学生的文化交流活动,于2003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21届,吸引了两岸200余所学校的7000余位台胞青少年参加。为激励征文竞赛获奖者,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优化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涵,吸引并覆盖更广泛的台胞青少年群体,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5,(2)
<正>当前台湾岛内政治现实表明,尽管两岸时空距离不再遥远,但两岸心灵距离依旧巨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统一是心灵契合"的论述深刻揭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致和平统一,不仅要靠两岸高层从法律上、机制上加以确定,而且要靠两岸民众从心理上、情感上加以认同。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是两岸社会最大交集,文化将是跨越心灵海峡、达成心灵契合的最佳使者。"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的核心,说到底就四个字:"人化"、"化人"。"人化"是文化的本质,"化  相似文献   

17.
吴亚明 《台声》2011,(11):40-41
两岸虽然人同种,书同文,但各自特殊的社会发展过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语词、语义差异。两岸开始交往初期,常常因此闹一些笑话,如今两岸步入大发展、大交流、大融合的新阶段,彼此之间越来越熟悉,两岸的语词也交互影响,反而更丰富了中华语言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5,(24)
<正>五千年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资产,现在应当交流的并非只局限在五千年的文化层次。当代的两岸文化交流不是相互比较,而是相互欣赏、学习、包容,并创造感动力,让人民生活能进一步优质化。因此,两岸不论是何种交流都绝不能断。  相似文献   

19.
赵辉 《台声》2006,(11):37-41
两岸亲情血浓于水。文化一脉相承。两岸城市艺术节活动的举办。搭建了两岸城市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将推动两岸文化团体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密切两岸文化往来。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大力发展两岸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是两岸实现双赢、走向繁荣的共同需要。  相似文献   

20.
窦为龙 《台声》2013,(6):54-59
两岸文化一脉相承。永续不断的中华传承,使得中华文化不论在何种情形下,哪怕是两岸在被人为地隔绝了半个世纪,都依然能绵延不绝、丰富发展。而由全国台联党组书记、副会长梁国扬率领的全国台联“砺金丹青”画展文化交流团,无疑正是这传承路上的一块砖,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入巩固深化新阶段,为两岸文化的交流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奠定着最坚实、最基础的和平路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