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音     
《台声》2015,(20)
<正>"友谊奖"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也承载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责任。中国愿与各国共同努力,以真挚的友谊和真诚的合作,建设美好和谐的世界。——9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荣获2015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外国专家和他们的亲属时表示。  相似文献   

2.
正为重申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加强与各国在南海的合作,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一、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收复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曾非法侵占的中国南海诸岛,并恢  相似文献   

3.
<正>"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擘划两岸关系发展方向"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郑重宣示了国共两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决心和诚意,确立了国共两党交往的共同政治基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指明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两党共同体认到:——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相似文献   

4.
张文生 《两岸关系》2012,(8):21-22,3
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具有一致性的利益,但是也有相异性的政策考虑。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尽可能地协调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固有疆域的主权,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时发表讲话,呼吁东亚各国增进安全互信,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李克强指出,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势在必行。中方主张推广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安全观,推动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坦诚对话与合作,让东亚永享稳定安宁。  相似文献   

6.
《新东方》2017,(6)
中国与东盟构建南海海事安全共同体是由南海半闭海及海事安全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携手应对海运风险的需要,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中国与东盟对此有大体一致的认知共识。但由于受法制规范、经济水平、双边关系、域外大国等因素的影响,还面临诸多困难。为此,中国与东盟应树立认同理念、完善合作法规、加强组织架构、强化共同责任、塑造外部环境,积极有序推进南海海事安全共同体构建,为南海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6)
正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及两岸关系,他表示,我们要继续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两岸文教、科技等领域交流,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年交流。我们将秉持"两岸  相似文献   

8.
2014年是中国——东盟合作“钻石十年”的开局之年,李克强此行备受瞩目和期盼。此行对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以及推动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全文中,"和平"一词贯穿讲话始终,彰显了和平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性,展现了总书记为两岸促和平、谋发展的深邃思考。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两岸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靠两岸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由两岸同胞共同分享。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卷册,是两岸同胞共同书写的。相信在对和平的共同珍视和对统一的共同追求下,两岸同胞定会继续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也必将携手一道,书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崭新篇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激励和感动着各地亿万中华儿女,特别是各行各业的台湾同胞,他们用诗、词或多种文体表达着热切感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发展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为主,努力维护全球化等国际经济秩序,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分享发展红利,从而为全球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和平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国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推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是打造东南亚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纠纷,南海地区摩擦不断,形成当下各国在南海的对立状态。本文从国际法视角出发,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般国际法律文本等为依据,剖析南海周边各国在"硬性"主权层面(九段线的合法地位、岛礁的法理地位以及"灰区"划界问题等)和"软性"权益层面(海事规则制定与资源"共同开发"等)上产生的争议,找出相关主张的法理依据及其不足,为我国回应质疑、占据法律与道德高地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时政要闻     
<正>李克强会见萧万长4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海南省博鳌会见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李克强表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只要我们坚持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良性互动,共同努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两岸同胞就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两岸应从一家人的角度考虑,为了我们这个  相似文献   

13.
邹立刚 《新东方》2013,(4):23-27
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冷战后演变中的南海安全保障机制是美日等国遏制中国的战略与南海周边国家"大国平衡"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应对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已采取诸多措施,但仍须有综合性的南海战略和适宜的举措,以维护南海的稳定及中国在南海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双周关注     
《时代潮》2005,(8)
【时政】温家宝出访南亚四国温家宝总理于4月5日至12日对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和印度进行正式访问,其间出席了在伊斯兰堡举行的亚洲合作对话第四次外长会开幕式,并在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温家宝说,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首先是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亚洲地区互利合作发展势头良好,相互利益联系也越来越密切。南亚是亚洲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地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资…  相似文献   

15.
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由中国倡导建立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从成立之初,各国就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打击"三股势力"等方面加强合作,从而推动这一多边组织的机制化建设不断深入。但是,自冷战结束以来,活跃在中亚地区的恐怖势力日益猖獗,严重威胁到了相关国家的国家安全与利益,域内国家的合作关系也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具有不确定性。上海合作组织始终强调通过民主协商、平等对话等方式完善联合反恐的应急机制,《上海公约》及《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主义公约》都彰显了各国携手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决心。中国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必须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加强内部成员的团结,不断领导组织内部的反恐合作机制构建,从而为塑造成员国共同的身份认同及推动构建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建刚 《新东方》2013,(1):39-42
面对南中国海的严峻安全形势,2012年中国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由被动搁置"争议"变为主动地维护南海权益,择机解决争端,创新收复岛礁模式,用和平与武力的二手对付他国的侵权行为,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守护好可持续发展的海岛与海域。对此,三沙市的建设应有清晰的战略构想,笔者对建设三沙市提出七项建言,以期将其建设成为南海现代长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有效维护南海权益成为两岸共同责任。南海主权主张相同、政策相似以及"一中共识"为两岸南海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两岸长期对峙、外部势力干扰、台岛内部纷争又为两岸南海携手制造了障碍。两岸应坚持"先易后难、先民间后官方、先经济后军事、先功能性后政治性"总体原则,稳步推进南海合作向前发展,共同维护南海"祖权"。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的和合思想作为中华文化思想之元,在当代主要表现为:弘扬和合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潮流,为世界提供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评判国际关系的价值标准;有利于争取海峡两岸有较长时期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为两岸同胞提供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繁荣的共同价值标准;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维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确立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核心是"和平",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始终不懈努力,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将自身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20.
关注理由: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发了国内爱国青年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都出现了近万人的"反日大游行",很多地方发生了针对日系车、日资企业的打砸事件。核心观点: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抵制崇洋媚外心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新动向:就中国南海水域和钓鱼岛争端所激起的民族主义而言,它虽然有爱国的肯定性内容和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