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生计问题,它包括衣、食、住、行、用、生、老、老、病、死等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关系着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如何保障民生,解决民生,反映着一个执政党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2.
王萍 《中国人大》2014,(17):28-29
进入新世纪,民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全国人大立法工作也迎来新风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日益成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的重点。 近十多年来,民生立法在全国人大立法工作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特种设备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旅游法、劳动合同法、义务教育法、社会保险法、侵权责任法等民生领域法律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法、食品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社会救助法、职业教育法等民生领域立法和修法步伐加快,全国人大正通过生动的立法实践助力提升民生质量。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政》2012,(2):65-F0003
近年来,青岛市市南区民政局坚持科学发展观,秉承”亲情关注民生、激情干事创业”的理念,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生保障工作水平、探索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等多种措施,不断强化民政职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更好地发挥了作用,为建设宜业宜居幸福市南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游新华  杭邦华  李克海 《群众》2008,(10):26-31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工作,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促进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理念之核心,坚持多元投入民生实事,创新思路化解民生难题,加强改善民生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公交优先、公园免费开放、菜市场改造、老小区整治、住房保障全覆盖等,件件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改善民生工作亮点纷呈,创造了许多鲜活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我们提供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解决民生问题的“生动样本”。  相似文献   

5.
《当代广西》2010,(2):59-59
据《半月谈》第22期报道,近年来,陕西省神木县面对县富民穷、贫富差距过大、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等县情,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率先大胆突破,先后推行了12年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城乡统筹养老保险等“十大民生工程”。其民生投入之大、标准之高、覆盖面之广引起广泛关注。神木县的民生改革探索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6.
吴黎静 《人民政坛》2007,(10):16-17
构建和谐社会,重在改善民生。在近年的地方立法活动中,人们感觉到,法为民而立,为社会和谐而立,已成为地方立法的清晰主线。民意被突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省市人大常委会抓住民生热点难点,在就业、养老、工伤、医疗、食品安全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等相关民生领域率先立法,一系列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充满新意的地方性法规新鲜出炉,共同谱写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立法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刘日知 《中国民政》2009,(10):51-52
近几年,广东省梅州市各级党政致力民生建设,加快改善民生步伐,凝聚了民心和民力,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在推进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效。全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社会治安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民生建设多方面领先全省,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协助常委会联系公安、民政等政府部门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专门委员会,内司委的工作与民生和社会领域立法息息相关。这里,我结合委员会工作,就社会领域地方立法的问题谈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9.
保障民生     
关注民生,是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一个焦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成了本次全国人代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从代表的审议发言、接受采访和所提议案意见中,我们真切地听到了关注民生的和谐之音。“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先”,“倾听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保障民生”等等,体现了民本思想的光大和民生理念的弘扬。落实全国人代会精神,实实在在做好保障民生的工作,便是接下来更为艰巨但又必须兑现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丁志德 《人权》2012,(1):55-57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分配差距拉大,加速改善城乡困难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已成为各级政府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地都在大力倡导和努力提升民生工作,众多城市规划了各种年度、届期等“民生工程”目标,但民生工作由于缺少硬性制度保障和科学管理方法,往往是一届领导“政绩工程”的短期行为,好事做过后成为“一阵风”,难以形成长效机制。济南市历城区则整合分散的救助资源,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完善了一套“阳光民生救助体系”,并进行现代化科学运作设计,用硬性制度向社会公开宣示政府职责,使弱势群体有了政府强力制度支撑,各类困难户救助保障随着地方财力增长,得到有序自然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民生是一个大课题,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共十七大把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12.
“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府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并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民生史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孙中山认为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重心,人类求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定律,改善民生的途径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其民生史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社会的今天,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宋勇 《传承》2013,(3):90-91
列菲伏尔、赫勒等哲学家关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实际上是继承了马克思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批判的思想。他们深刻批判日常生活的异化现象,强调了“民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给了我们关于“民生”的三维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四月中旬,民盟北京市委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台举办“为改善民生建言,为和谐发展献策”的民生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民盟北京市委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领导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重要讲话。郑功成等—批民盟盟员、专家、学者从社会经济的不同侧面论证了当前民生问题,并有的放矢地提出关注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唐镇乐 《新东方》2007,(12):89-90
注重改善民生,追求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翻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这一历史新篇章,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手段,以社会和谐为目标。因此,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期待。  相似文献   

17.
刘静 《北京观察》2011,(10):35-35
北京市民政局筹集专项资金用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性服务项目,一大批社会公益项目入围“服务民生行动计划”。这一做法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合理配置了社会组织内部资源,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民生的科学有效动员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但与此同时,该行动计划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项目总体经费偏低、项目平均资助金额过低、入围项目受资助领域分布不均、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的合作互动偏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当代广西》2008,(18):26-26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民生是社会和谐之基,民生问题不解决,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切实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职责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亮 《中国民政》2023,(4):12-1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一系列新论断,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湖南省长沙市各级民政部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围绕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着力建设“温暖、阳光、智慧、务实、平安”现代化新民政,推动“兜底民生”向“品质民生”发展,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2,(11):64-65
连云港东海,这里因“水晶之乡”而享誉中外,也因诞生了纪检资源重组、信访代理制等社会管理创新经验而蜚声全国。2010年以来,东海县整合社会资源,在全省率先组建122民生热线,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县级应急指挥联动平台。短短2年多时间,民生热线共受理各类热线323127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加强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