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有新思路,从而解决乡村振兴人才供给的问题。要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外延和培训内容,从身份、业态和新技术等方面整体进行拓展;丰富培训主体,强化企业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引入社会组织;创新培训方式,将实习实训落到实处,采用信息技术和在线培训的手段和方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加强行业协会对证书认定标准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张晓燕  李洁 《新东方》2022,(6):41-47
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主体力量,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的指向对象。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民主体性集中体现为农民充分发挥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参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农民主体力量的有效发挥上仍存在着发展环境受限、条件激励不充分以及农民职业素质偏低等问题。对此,应通过完善乡村外部发展环境、优化回归乡村的激励条件以及提升主体内部造血能力等,进一步加强农民主体性建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徐顽强  王文彬 《长白学刊》2021,(2):109-115,F0002
以农民主体地位为观察点、农民主体自觉为观测指标,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发展轨迹,可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较多经验借鉴。广大农民不仅是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实际受益者,而且还是评判农村发展成效的重要"裁判员"。四十年来的农村发展成绩正在于有效激发了我国农民的主体自觉,既包括集聚认同自觉培育集体精神,强化参与自觉提供动力源泉,还包括夯实行动自觉开展协同合作。但进入新世纪后,农民主体自觉日渐缺位导致了农村发展的失衡失调难题,突出表现为因农民关注下降引发发展信心锐减、农民过度外流导致劳力不足和治理疲软致使组织工作孱弱。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重塑农民主体自觉。一方面,积极强化乡村振兴认同,集聚发展目光,并努力吸引部分农民返乡建设,积攒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理应构建振兴乡村文化体系,营造发展生态,并适时推进农民再组织化工作,强化农村发展中的农民主体协同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中的农民主体性功能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主体性功能的发挥,关乎乡村建设行动的成败。新时代乡村建设行动的稳步实施,离不开农民主体的探索、建设以及评价等功能。然而农民主体性功能发挥却受到了历史因素、体制因素、组织因素以及内在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因此,应从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入手,不断提高农民主体的组织化以及增强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从而避免乡村建设行动陷入农民主体缺场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白庆春  解德辉 《前进》2020,(1):54-55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怎样确保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兴县在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中,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走岀了一条“全民入股,组建合作总社,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正一是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促乡村振兴。通过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深入推进"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加快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等措施,大力促进农业发展、乡村振兴。2017年以来,全州累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807人,选派1328名农业人才到乡村开展"三农"服务。二是实施"名导游"培育工程促乡村旅游发展。紧扣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广泛培养旅游人才,依托世行项  相似文献   

7.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不仅是农民重构自我与乡村文化关系的有效路径,更是乡村文化赢得生存空间、走向未来、实现振兴之道。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主体,其文化自信程度必然影响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与结果。受乡村文化生存环境改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缺失、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文化情感淡化、文化认同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乡村文化自信日益缺失。构建乡村文化自信应从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增强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和提升农民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保障。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和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都表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促进农民参与可以有效避免农村发展走弯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乡村振兴成功的重要法宝。坚持农民的主体性就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将农民的富裕和获得感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同时要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尊重农民的权利和首创精神,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成为主人翁。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民主体关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问题是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乡村和农民群体为主体的传统共识之下,有必要通过考察村干部与村民关系、村民与村民关系、村民代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现实态和理想态,进而拓宽重构乡村社会主体熟人社会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能路径:以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党群关系,以组织化机制活跃乡村人际关系,以适度原则约制人禽关系,以共同体准则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以青年作为农民主体关系振兴的突破口,培育新时代乡村文化,推进乡村养老服务体系创新,鼓励"中坚农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政策支持青年人回村创业,从多方面振兴农民主体关系,服务于乡村振兴大战略。  相似文献   

10.
农民主体性是指农民在乡村治理中拥有的自觉自主意识、权责主体地位、自主选择权利和主动创造能力的有机统一体。它是回答“乡村为谁而兴”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构成了乡村善治的重要前提。论文基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历史方位讨论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困境,认识和理解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现实样态、缘起及其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道路上最艰巨的任务是实现农民的富裕。在理论上,共同富裕与农民发展权具有内在统一性,两者均是发展性和集成性的概念,且目标一致,共同致力于新时代新矛盾的解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历史看,中国的共同富裕与农民发展权经历了城乡二元体制时期缓慢艰难的进步、城乡统筹时期的爆发式反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期的行稳致远等三个阶段。从现实进路来看,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良法善治为保障,以高质量的农民发展权来补齐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有力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共同富裕道路上最艰巨的任务是实现农民的富裕。农民发展权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均是发展性和集成性的概念,且目标一致,共同致力于新时代新矛盾的解决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农民的发展权经历了城乡二元体制时期缓慢艰难的进步,城乡统筹时期的爆发式反弹,以及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期的行稳致远三个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应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发力,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良法善治为保障,以高质量的农民发展权来补齐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以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民理所当然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其主体身份确立的重要标志便是具有主体意识.农民主体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成效,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基础上,探讨了增强农民主体意识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4.
张森 《人民论坛》2023,(17):104-109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保持乡村文化的连续性,坚守乡村文化的伦理性内核,坚持乡村文化的整体性,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振兴应坚持农民、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发展策略,即坚持农民主体,强化家庭本位,推动社区“重建”。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社会,农民既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也是政治认同的主体。乡村治理必须以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前提,而乡村的社会和谐稳定又与农民的政治认同度息息相关。农民利益的实现需要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治理发展的目标是趋向乡村"善治",于是"善治"理念便对提升农民政治认同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当前乡村治理依然是社会治理中的薄弱环节,治理主体边界模糊、治理环境复杂多样、治理资源供给匮乏等现实困境,要求进一步围绕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激活多种治理资源、深化基层创新性改革、再造乡村共同体等策略进行推进。以期实现农村秩序和谐稳定、农业稳固发展、农民主体价值彰显等基本目标,进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农村兴起了新一轮资本下乡热潮,工商资本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基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振兴原则,资本下乡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获利目标,也应当产生带动农民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社会效益。当前存在两种地方政府角色错位现象,分别是政府主导和政府缺位,均不利于资本下乡背景下农民保持主体性,影响着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正确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治理资本下乡的能力是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的关键,可通过建立严格准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激活村社组织机制,将工商资本嵌入到农民主导的产业体系中,从而兼顾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体现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逻辑。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开展,乡村发展亟待注入新鲜血液。近些年逐渐扩大的"农民工回流"潮正好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妥善应对"农民工回流",拓宽返乡农民创业融资渠道,加强对返乡农民的扶持和培训,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与其他战略不同的地方在于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农村、主力军是农民。媒体作为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如何引导农民、调动农民,使政策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并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尤为重要。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宣传、政策引导的过程,媒体要提高政治站位、创新传播内容、贴近乡土民情,发挥好媒体舆论的积极引导和规范作用,实现农民主体的认同自觉,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政治课题。而乡村振兴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是乡村组织建设。积极培育乡村社会自组织,构建"政府—乡村社会自组织—农民"多主体协同共治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是实施乡村组织振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