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俄罗斯“休克疗法”改革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四大启示。其一 ,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是危险的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是对国情的深刻洞察和了解 ;其二 ,向市场经济过渡需要耐心与时间 ,否则悲剧就会发生 ;其三 ,市场不是万能的 ,国家对市场关系施加影响是必要的 ,也是必需的 ;其四 ,改革是手段而非目的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通过对“四大启示”的阐述与分析 ,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 ,从而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2.
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期间,反对派发动群众进行所谓的“颜色革命”,致使阿卡耶夫总统被迫辞职,由前总理巴基耶夫任代总统。吉尔吉斯斯坦的政局变化引发了人们对“颜色革命”的深入思考。本文认为,选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和不足并不是造成“颜色革命”的主要原因,而是借口,不希望阿卡耶夫继续执政才是这场所谓“革命”的主因。民众的不满之所以在选举期间爆发,是因为长期的民主宣传提高了民众的民主热情和期望,而一旦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就很容易出现“革命”。  相似文献   

3.
4.
俄罗斯"中派主义"思潮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政治思潮从左、右翼激进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到"中派主义"思潮崛起的变化过程,剖析了中派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动因和历史背景,描述了"中派主义"的主要特征,并对俄罗斯"中派主义"思潮发展趋势和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2006年初,美国基于布什政府对外战略与政策实践的教训与经验,提出“转型外交”,意在加强外交手段在实施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但由于全球唯一超级大国身份所决定的美国在动用武力方面的内在冲动,军事力量仍是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手段。“转型外交”实际上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也服务于以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6.
7.
"9·11事件"后,中美关系呈现东西两线互动的新格局。较之于"东线"(即东亚沿线),中美在"西线"(即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沿线)的利益交汇超过分歧,合作多于竞争。这为两国继续通过合作来满足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确保能源安全、维护地区稳定等共同利益需求,进而利于双方战略关系全局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双方在"西线"已初步形成相互竞争的客观态势,且各有优劣。未来关系的发展仍取决于一些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入世"与未来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要不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要不要融入世界经济空间这个问题上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俄罗斯的市场已经是世界大市场的一部分。对于俄罗斯来说,形成开放式的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战略上的惟一选择。本文简要论述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分析了“入世”给俄罗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入世”一方面可以为俄罗斯商品出口到国外市场扫清道路,使国内的竞争逐步健康化;另一方面也将促使俄罗斯加紧改革,并积极采取措施,以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2020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缅甸前发表了题为《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的文章。中缅建交70年来,两国胞波关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冷战时期,两国从最初的疑惧、冷淡到胞波关系的确立,和平与安全成为中缅关系的共同利益点。冷战结束后,中缅胞波关系的内涵扩展到政治、经贸、援助和安全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21世纪初,缅甸成为中国青睐的重点投资对象和能源通道,给中缅胞波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里,两国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将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升级为中缅命运共同体,中缅胞波友谊进入了新时代。中缅胞波关系的新陈代谢是两国共同利益基础不断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下的"颜色革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从社会运动学的角度考察了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发生"颜色革命"的结构性因素,将其纳入社会运动的分析范畴,视其为反权威主义政权的社会运动.在分析中,区分了导致"颜色革命"出现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宏观层面上,采用的是结构分析方法,考察了这几个国家的国家结构和社会结构;在微观层次上,使用了政治过程理论中政治机遇结构模式,提炼出构成"颜色革命"政治机遇结构的四个因素社会运动组织和团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渠道、这些国家传统的政治生态、社会运动者的动员策略和政府对"颜色革命"的反应以及外界势力的介入.  相似文献   

11.
圣保罗论坛的"替代"色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90年,在巴西劳工党的倡议下,拉美和加勒比地区13个国家的48个左派政党和进步组织在巴西圣保罗召开会议,讨论拉美地区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圣保罗论坛宣告成立.目前,圣保罗论坛是拉美地区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左派政党和进步组织的聚会舞台,有成员党112个.圣保罗论坛大约每年举行1次年会,来自拉美地区、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众多左派政党和组织参加了论坛,其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圣保罗论坛坚持"反帝国主义、反霸权主义、反对一切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反干涉"的主张,近年来的圣保罗论坛宣言中均提出了新自由主义的"替代方案"或"替代模式"等概念.  相似文献   

12.
阿曼"参与型政治"主要表现在苏丹的"亲民之旅"和政治宽容,以及其他机构和制度的构建,如国家咨议会的建立;<国家基本法>的颁布;协商委员会和国家委员会的成立;行政系统的阿曼化;重视妇女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但是,阿曼"参与型政治"并不等于西方的民主化.它是卡布斯苏丹将阿曼现实国情与阿拉伯-地区文化传统基因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政治统治机制.阿曼"参与型政治"表明:根植于伊斯兰传统的阿曼可以孕育政治多元化、经济平稳发展和文化和谐交往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追求"国家正常化"运动的内涵深刻而广泛,已成为影响东北亚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对于日本"国家正常化"的认识相对狭隘,集中反映出其对日政策重点从控制转为利用,期待通过对日本"国家正常化"的有限推进使之逐步成为美国的全球伙伴。但美国的对策与日本自身对"国家正常化"的战略期待存在差异,故美对策中隐含着难以克服的多种矛盾。  相似文献   

14.
阿富汗与美国"大中亚计划"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提出的"大中亚计划",是要以阿富汗为中心,整合中亚与南亚,企图通过在安全、民主、经济、交通和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主导,以中亚五国和阿富汗为主要成员,有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参与的新的地区组合,以此削弱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谋求美国的霸权.但是,实施这一计划将存在诸多困难,不仅阿富汗难以承担重任,中亚国家整合度有限,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的合作同样非常有限,而且中、俄两国的态度也将大大削弱计划的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15.
今年以来,随着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的上台,以及以色列大选结束、强硬派人物内塔尼亚胡出任总理,巴以冲突问题的"两国论"解决方案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方案可以在历史中得到回溯,但反映出以沙特为代表的阿拉伯国家希望在解决巴以冲突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大力推动"两国论"解决方案,反映出奥巴马在中东外交上的新思维."两国论"解决方案的前景,除了取决于巴以双方政策调整的愿望外,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年初以来,美国在其国内和国际上又掀起了一股"中国威胁论"的恶浪,其来势之猛、范围之广在近年来少见,并且已直接影响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仍然是美国单边霸权主义在作祟.美国正在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重点,寻找所谓"潜在威胁"的靶子,并迎合利益集团的需要而掀起新一轮鼓噪.  相似文献   

17.
近一年来,美国积极实施“整合”南亚和中亚地区的战略构想,美在南亚与中亚除明显加大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投入外,还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这一战略动向显示,布什政府正试图通过推动南亚与中亚经贸等领域的融合进程,维护并拓展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美国的诸多举措业已对有关地区产生一定影响。但从中长期看,美国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将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8.
从"普林斯顿计划"看美国战略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9月出台的“普林斯顿计划”最终报告提出了21世纪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铸造法治之下的自由世界”,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目标、三种手段、七项主要威胁和挑战。该报告反映了美国战略思想的一些新动向,包括:深化对战略的认识、更加重视非传统安全、战略指导思想转向新自由主义。在对华战略上,该报告主张从中长期出发,建立地区机制来应对中国崛起。“普林斯顿计划”最终报告反映了美国战略思想界对美国21世纪战略走向的新看法,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策动"颜色革命"体现了三重利益诉求追求"绝对安全"、"扩展民主"和攫取区域内的油气控制权."颜色革命"直接导致俄罗斯对"变色国家"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俄罗斯也成为美国策动新的"颜色革命"的潜在目标.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已将上海合作组织视为抵御"颜色革命"的主要平台.中俄两国开始站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高度来看待"颜色革命"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在历史上分别是清朝政府和沙俄统治下的边疆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清朝政府和沙俄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军政合一"为主要特征的相似的管理体制.清朝政府在新疆建立的管理体制是中央政府上千年治理边疆政策的延续.而沙俄的管理体制却与其对外扩张的政策紧紧相连,在哈萨克斯坦确立的实质上是殖民体制.由于建立体制的目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双方的管理体制在结构、权限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在管理体制的实施过程中实行的移民、税收、民族、宗教等政策和措施的内容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比为我们解读研究客体边疆地区统治政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