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一些专家学者却在肆意“恶搞”。对此,香港《大公报》20日刊出署名“唐虞”的文章指出。优秀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恶搞”  相似文献   

2.
王彬 《求索》2011,(3):212-213,62
五四时期,以娜拉为典型的新女性形象的传播是文化精英启蒙女性、塑造新女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学者的译介使娜拉形象得到了荐推与阐释;大众媒介的多方位传播使娜拉形象得以强势宣传;文化精英的评论及中国"娜拉"形象的塑造使娜拉形象得到了升华。娜拉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不仅使娜拉形象成功实现了社会传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而且为文学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邵鹏 《学习与实践》2006,(7):123-126
毛泽东是在其深厚的“旧学”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民族文化形式,以便它能够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具有强烈批判性的现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改变了其原有的“趋古主义”路向,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景文化”精神,广泛传播了科学理性的精神,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4.
《大河之畔》是一部反映济南历史文化的形象宣传片,其主动向历史文化靠拢,采用大小历史书写的方式辩证地呈现出济南这座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所负载的多元文化及文化汇融的见证者与亲历者的定位。该片在历史文化形象片传播构建的传播时机、传播思路及传播手段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对于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形象的品牌建构与传播,乃至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的挖掘,黄河故事的讲述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贵港是一座多元文化汇合交融的古郡新城,薪火相传的本土西瓯文化与南下传播的中原文明相互交流融合。而体现这一多元文化交融的载体见证,则是贵港三处历史文化街区:东井名区、古郁名区和橘井名区。这三处街区尽管历经自然灾害和战火兵燹,乃至近代以来城市建设浪潮的破坏,但依然残留了部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附着其上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掌故传说,更是彰显了无限魅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童玲  姜炜 《理论月刊》2006,(7):42-44
伦理学是有关道德的哲学,其核心问题是“善”与“不善”。传播伦理是伦理学在传播领域的实践,是贯穿在整个传播进程中的道德观念。传播伦理中的道德不仅是调整各种关系的社会规范,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在传统文化笼罩下形成的一种集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积淀,是传播过程中的无意识。本文主要分析了韦伯的新教伦理思想,并从传播文化价值观以及新闻叙述的视角分别阐述了传播伦理的历史追踪和现实折射。  相似文献   

7.
陈林 《群众》2013,(9):61-62
近年来,江苏宣传文化系统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文化“走出去”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对外文化传播、交流、贸易和合作“四轮驱动”、协同推进,文化“走出去”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8.
陈洪华  张立 《前沿》2013,(22):27-28
本文概要分析了“网络问政及政府形象传播”的研究意义,重点阐述了“网络问政及政府形象传播”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重点难点等.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本文给出有关网络问政及政府形象传播研究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9.
郑萍 《中国行政管理》2022,(11):155-157
<正>国家形象是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基础的,通过多元主体建构传播达成的国内及国际社会对主体国家的整体认知和评价。国家形象不仅直接关乎一个国家的美誉度,成为国家间交往的名片,而且会影响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具有不可忽略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同市对外宣传工作眼光向外、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在“服务经济、推动开放、树立形象”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大同市每年都要推出许多文化旅游节招商会,对外宣传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先后直接参与和配合了连办五届的“中国大同云冈·恒山”旅游节,通过节庆活动,不仅扩大了大同的对外影响和知名度,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他们还重点组织了以大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培育非煤支柱产业,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主题的对外宣传;以大同城市定位,发展加…  相似文献   

11.
黄耀春 《前进》2008,(9):35-36
寿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晋太康年间建县,有着2000多年的文明传承史,文化积淀深厚,曾诞生过清三代帝师祁隽藻等历史名人和女英雄尹灵芝烈士,还相继荣膺“中国寿星文化之乡”、“中国寿文化研究基地”等美誉。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坚持“四个结合”,努力促进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相融互动,一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人文寿阳”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建设文化名县成为全县上下一致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2.
论"和"文化的发展与国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和”文化规定着中国外交始终把“和平”作为基本国策,它不仅铸造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东方和平主义,其精神的发扬光大和现代运用也为当今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指导。“和”文化的发展与国际传播,彰显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规范和国际行为的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13.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实践已成为制约传播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桎梏,中国应当成为以学术自主为准则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陈世华的新作《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不但是这一研究进路的先锋实践,同时创造性地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框架分析流行文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整合,是“以中国作为方法”并跨越理论藩篱的前沿探索。  相似文献   

14.
孟威 《人民论坛》2022,(4):112-116
从李子柒到“张同学”,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开始娴熟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展现农村生活、描绘乡土变迁、书写时代风貌。“张同学”短视频爆火引人深思,从传播需求心理和媒介文化功能角度,探究揭示以“张同学”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文化视频传播者“出圈”的多重原因,进一步思考乡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及其发生效果的优与弊,探索借力新媒体平台引导“新农人”乡土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文明、振兴乡村经济的可持续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冼夫人是历经梁、陈、隋三朝而矢志不渝地勠力扶皇舆的岭南地方领袖,其史传叙事可溯回至唐臣魏徵主持纂修的《隋书·谯国夫人传》。明清时期是粤西南地域社会从文化认同上被真正整合进中国的重要历史阈限时段,而“冼夫人”作为一个沟通国家、精英与民众对话的文化象征符号,在彼时地方精英集体参与“修订”其回忆形象的文化实践中,具象化了王朝礼制与地方风俗之交互模塑过程。在这个以“礼”化“俗”、借“礼”阐“俗”的过程中,冼夫人渐次挣脱其在传统士大夫眼中的“蛮妃”刻板印象,儒化雅化为契合精英审美趣味与价值评判标准的“女师”,至道光戊申年粤西状元林召棠为儋州宁济庙作碑记之际,已是被置回地方感觉结构的“吾高州冼氏女”。  相似文献   

16.
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形象是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国家最为宝贵的精神资源。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上的自我整合和精神上的自我肯定。国家形象是国家现实与国家愿望的有效综合,是对国家愿望的有力回应。如今,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借助它的影响,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国家的精神与形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良好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的契机,是展示我国国家形象的大好机会。  相似文献   

17.
美国“锐实力论”的战略意图是配合美国政府对华战略调整、对抗中国文化影响力。为了促成“锐实力论”的广泛传播,美国启动了全政府—全社会联动的战略传播模式,采取了新造概念界定问题、运用学术话语增强公共信任、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获取道德共情等传播策略。“锐实力论”的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滞了部分中美之间正常的科技、文化、学术交流。中国需要从战略高度科学、系统、理性地应对:建构与完善中国国家战略传播机制;加强学术话语与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创新学术话语;中国一方面要继续大力传播“非意识形态化”的交往理念,避免掉入意识形态对抗陷阱,另一方面则可以主动应对,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内容优化中国文化影响力资源,并从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等方面完善传播策略,从而改变外界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  相似文献   

18.
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文章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在文化自觉视角下对黄河文化传承与传播价值进行解读,突出黄河文化传承传播的必要性。路径建设方面,以社会学想象力理论与法治保障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新媒体推广平台,挖掘并讲好“黄河故事”。宏观上,强调政府主体责任,推进社区黄河文化建设工作,加强黄河文化传播力度。微观上,将黄河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发挥行业组织宣传作用,扩大公众参与,以促进传承传播达到实效。  相似文献   

19.
《政协天地》2013,(9):29-30
警惕“微”文化环境内青少年思辨能力下降 在微博热的示范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微”文化环境内的知识传播其特点在于“便利”两个字,有利于知识面的拓宽。但同时,“微”文化带来海量信息的背后,是知识来源的随意和不可考,知识获取以标签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营销传播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化营销传播是一种以文化为卖点或手段来营销产品和服务的传播活动,从其基本概念、认知基础到定位技巧、建构途径和运作策略,都体现出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互动效应,文化因此成为实施营销传播的一种实效武器,产品和服务也因此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