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无奈福利     
上星期到在幼儿园当老师的侄女家做客,看到客厅里竖着一捆甘蔗。我问她:“怎么想起往家里买这么多甘蔗?”侄女笑着说:“这是我们单位的福利。”“啊,那敢情好,你们幼儿园老师待遇不赖啊!”侄女的笑带着无可奈何:“说是福利,可是我们每个人的银行工资卡都显示被扣发了10块钱,这能算是福利吗?”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1937年访问延安时,在和毛泽东的一次谈话中曾经问道:“国民党方面认为,你们的周兴是中共的特务头子,您以为如何?”毛泽东回答说:“我以为周兴是无产阶级的宝剑!”1962年,毛泽东又在“七干人大会”上风趣地说:“唐朝有个周兴,是酷吏,残害百姓。我们的周兴是保卫人民的。”  相似文献   

3.
一代伟人毛泽东人情味很重,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关心,经常对他们讲:“我对你们,比对我亲人还要亲,他们都有工作,各人都有各人的事,很少见面。你们天天和我在一起,我离不开你们。”工作人员刚到他身边时大都是年轻人,正值谈婚论嫁的年纪,他多次像慈父一样为这些年轻人的婚姻大事操心,或者出谋划策,或者直接出面促进,留下了不少佳话。  相似文献   

4.
(续上期)毛泽东明确答复:“你们试验嘛!搞坏了检讨就是了。如果搞好了,能增产10亿斤粮食,那就是一件大事。”他兴奋地说“通天”了2月16日,曾希圣把张立治、赵岭峻、陆德生、周曰礼4人召集在一起,决定由他们先去搞一个包产责任制的试点。张立治等人把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社论、文章找出来,送给曾希圣过目。他一一看过后说:“这些文章、社论,可以作为我们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参考,使我们多考虑一些问题,减少一些矛盾和困难。”他掷地有声地说:“你们不要担心,一切责任由我一个人承担。”张立治等人于2月下旬组成工作组,选择合肥…  相似文献   

5.
宋静 《新湘评论》2014,(4):53-53
今年的夏天格外热,我给老爸打电话嘱咐他,热了就开会儿空调,别怕浪费电,顺便问他有没有哈需要的,我好给他买了寄过去。 老爸一如往常般地回道:“不用买啊,我啥都不缺的。”后来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似的,问了一句:“明(我老公的名字)在你旁边吧?”我说:“没啊,咋了?”“你婆婆呢?”“也没有啊!爸,你想说哈说就行啊!”老爸这才“放心”地说道:“要不,你给我买个皮带吧?我这皮带用了七八年了,不大好用了!”我赶忙答应下来:“没问题,这两天就给你买了寄过去啊!爸,你需要啥直接给我说就行的,别管他们在不在我旁边。我孝敬自己老爸,谁也不敢有意见Ⅱ阿!再说了他们也不是那种人啊,你以后可不准跟自己女儿这么见外了啊!”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常对人说,人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他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可以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上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他曾多次对王海容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扔到大海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这部不朽著作中,在论及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时,曾提到:有个学生从湖南写信来说:“在乡下一切都感到困难。单独一个人做宣传工作,只好随时随地找人谈话。对象都不是无知无识的愚民,他们多少也懂得一点,他们对我的谈话很有兴趣。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41页。)  相似文献   

8.
孟兰英 《党史天地》2009,(10):35-38
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官队伍要“另起炉灶”,派什么人任驻外大使成了难题。 周恩来说:(外交干部)首先从军队中调,军队干部经过战争的考验.是最靠得住的! 毛泽东说:中国的首批驻外大使都是从军队里调来的高级干部.他们都是将军。将军当大使好!  相似文献   

9.
错杀宛希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史天地》2007,(8):28-28
毛泽东说:八月失败,主要是他和宛希先在永新 毛泽东对何长工说:“长工啊,希先要平反” 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特别提到:八月失败,主要是“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和省委派充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乘力持异议的毛泽东、宛希先诸人远在永新的时候”,强令部队开往湘南造成的。毛泽东在这里把宛希先同他的名字并列在一起,说明他们在坚持井冈山的斗争中是步调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兄弟     
<正>"韩大哥,韩大哥,我们来看你们来了!"闻声,韩克军迎了出去。"这不是买买提一家嘛,快进来,快进来!买买提兄弟,有时间不见了,哥哥好想你啊!怎么不提前打个电话我好去接你们……"韩克军高兴地说着。这是今年农历正月十五发生在韩克军家的一幕。韩克军是农一师七团四连的一名职工,买买提是叶城县的一名农民,他们相识相知开始于2004年。  相似文献   

11.
龙之剑 《前线》2014,(3):112-112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那是1949年4月的一天中.午,在中共中央进驻北京的第一站香山双清别墅内,毛泽东准备会见张澜先生,他吩咐李银桥说:“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李银桥在毛泽东仅有的“家底”里翻了又翻,竞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没有补丁的衣服。他苦笑道:“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却说:“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事能成,我相信嚼得菜根,百事可为,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相似文献   

12.
2000 年 9月 9日夜,一辆“跃进”牌工具车从汾阳医院太平房缓缓驶出,静悄悄地离开汾阳后,径直朝太谷县方向开去……   两天后,汾阳市委宿舍院里,人们低声议论着:   “怎么今天还不见老闫家贴挽联、设灵堂呢 ?”   “是呀,咱们问问出殡的日子,到时候都去帮帮忙,送送老县长 !”   “你们还不知道吧,老闫已经走了。听医院的人说,两天前直接从太平间拉回老家下葬了。”   “真的 ?”   听的人半信半疑,埋怨起来:“你咋不早说呀,咱们连份随礼都没凑,最起码应该给老闫送个花圈吧 !”   人们在议论之时,有的摇头叹息…  相似文献   

13.
孟兰英 《党史文苑》2009,(12):28-32
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官队伍要“另起炉灶”。派什么人任驻外大使成了难题。周恩来说:(外交干部)首先从军队中调.军队干部经过战争的考验.是最靠得住的!毛泽东说:中国的首批驻外大使都是从军队里调来的高级干部,他们都是将军。将军当大使好!  相似文献   

14.
平顶山市卫东区科技局局长邢发伟,是个风风火火、不知疲倦的人。“三夏”大忙时节的一个傍晚,他冒着高温天气,和科技局的同志一起,带着手提电脑、投影机和科技知识光碟等,来到群山环抱的下牛村播放科技知识宣传片。不少农民高兴得热烈鼓掌,有几位农民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咱们的‘邢科技’又来了!我们太想你啦!”  相似文献   

15.
闫贵福 《求贤》2014,(12):38-39
1956年1月12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当时中国机床工具行业“斗八罗汉”之一的天津第一机床总厂时说:“好啊!你们发展得不慢嘛!希望你们继续自力更生,多出新产品……”他在聆听关于齿轮机床的介绍时,将齿轮形象的比作人的牙齿。从此,在我国齿轮机床国家标准里,便将齿轮机床的名称由“Y’,读作了“牙”。或许从那时起,就注定了第一机床肩负起行业重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10年代:皇帝虽然倒了,在家里一切还要听家长的。办喜事?那是我们做父母的事,什么时候轮到儿女说话了?笑话!到时候你就盖头一揭,洞房花烛,然后给我们传宗接代,巴120年代:新青年新风尚,流行在学堂找女学生。女:哎,如果我爸妈不同意咱俩的事,我就跟你私奔,你说怎么样?男:好啊。咱们一起参加北伐军去!  相似文献   

17.
2月22日上午,怀仁县委大楼门前突然涌来100多名上访群众,他们全然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硬要闯进大楼。正在参加全县组织、宣传、统战工作会议的县委书记李发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大声说:“我是县委书记李发,你们有啥事,跟我说吧!”一听到县委书记来了,农民们马上围了过去:“我们是城关镇城内、东关、西关3个村的村民,我们向您反映一下农民负担问题,您要给我们做主。”李发书记把手一挥:“走吧,咱们找个地方说。”上访群众跟着李发书记来到了县会议中心,县有关领导也相继赶到,他们一道听取了上访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这时赶来的…  相似文献   

18.
游本根 《实践》2007,(11):59-60
一些基层群众谈及当今的物质生活与道德追求时,不无感慨地说:改革开放以来,咱们的生活确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很多家庭实现了有余钱存银行、炒股票、买基金,可以说啥都不缺。但不少人就是缺个“德”。最近,中央选树了300多个全国道德模范,号召国民学习,这真是敲锣敲到点子上,问题抓到要害处啊!  相似文献   

19.
三个女人     
钟点工欧阳第一次来到董事长家,一个打扮艳丽的女子跑了出来。欧阳说:“你女儿好美啊!”董事长不悦:“你说什么?她是我夫人!”这时,男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女子也走了出来。欧阳小声问:“她是你二奶吗?”董事长生气地说:“她是我女儿!”一个年纪看起来很大的女人向这边走来:欧阳又问:“董事长,她是你妈妈吧?”董事长怒道:“胡说八道!她是我前妻:今天带女儿来大闹天宫的!”  相似文献   

20.
1965年春节前的一天,周总理老家所在生产队的社员们集中到队部,执行县委布置的一项特殊任务———平周总理家的祖坟,把所有棺材沉到地下一米以下。“什么?平总理家祖坟。”上了年纪的魏金成、李正东等老汉瞪起眼睛,胡须都抖了起来,大声地问道:“这是谁的主意?”“是周总理自己的嘱咐。”大队干部回答说。正当大伙议论纷纷时,周总理的侄媳孙桂云告诉大家:“总理说,我们周家祖坟在这许多年了,得到了你们的爱护,感谢大家。但是人死了,不做事了,还要占一块地盘,这是私有观念的表现。平掉土坟,不但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是破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