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现状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目前的转型期,弱势群体在利益表达上呈现出利益表达渠道众多与表达的低效化、利益表达内容的合理性与利益表达方式的非理性、利益表达的客观必要性与利益表达主体的不成熟性、利益表达的共同性与利益表达的分散性等特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原因是弱势群体自身在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文化水平,受传统意识影响方面有其局限性。客观原因有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和社会团体发展有制度性障碍两大方面。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协调关系和化解矛盾是统一战线的社会功能,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利益关系演进的新趋势、利益矛盾凸显的新特点和利益诉求增多的新情况,统一战线亟需充分发挥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实现利益和谐。面对利益诉求表达不平衡、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和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的主要挑战,统一战线要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积极发挥社会整合功能;要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转型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不同群体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不同,导致社会资源在重组的过程中产生分配不公等问题,其中“弱势群体”权益受损是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弱势群体权益受损而又缺乏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沟通与协调渠道,从而导致愈来愈多的弱势群体开始走向暴力性的非制度性参与,从而使社会公共秩序受到危害。探讨转型时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其重要性,提出克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障碍的对策应成为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大主题中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但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权利缺失,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的缺陷及利益表达组织的缺位等问题,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常处于无效表达,无处表达和无力表达的境地。新时期为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要给弱势群体赋权,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考察中外学者有关政党利益表达功能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近5年辽宁省致公党提交的政协提案统计分析为依据,总结出民主党派利益代表性的特点,以及民主党派利益表达的功能优势。通过对沈阳某高校研究生的民主党派认知度调查及2012年8月初沈阳闭店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指出民主党派利益表达功能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民主党派利益表达功能的路径,着重指出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机制建设为保证,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建议创造性应用最高国务会议、双周座谈会、政协常委会与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等形式,以有利于民主党派利益表达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6.
在考察中外学者有关政党利益表达功能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近5年辽宁省致公党提交的政协提案统计分析为依据,总结出民主党派利益代表性的特点,以及民主党派利益表达的功能优势。通过对沈阳某高校研究生的民主党派认知度调查及2012年8月初沈阳闭店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指出民主党派利益表达功能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民主党派利益表达功能的路径,着重指出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机制建设为保证,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建议创造性应用最高国务会议、双周座谈会、政协常委会与人大常委会联席会议等形式,以有利于民主党派利益表达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7.
加强工会反映工人利益的表达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爱金 《工会论坛》2005,11(1):11-12
新的劳资关系的出现与变化 ,必然对广大工人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 ,他们的利益表达渠道受到一定冲击。因此 ,如何正视我国工人阶层特别是农民工的弱势问题 ,加强工会的现实作用 ,努力构建一个反映工人的利益诉求的利益表达机制和表达通道 ,是当前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滞阻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时期,各个阶层利益分化和冲突加剧,在此过程中,弱势群体由于占有资源少,竞争能力弱,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使得农民工、失地农民、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等弱势群体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愿望加剧。但是由于制度安排不合理、代言组织不到位、表达渠道不畅通等原因,他们的利益表达受阻,本文提出通过强化政府主渠道、构造社会渠道以及完善法律渠道三条途径来积极构建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实现弱势群体的有效利益表达。  相似文献   

9.
当前由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通,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问题。本文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入手,深入的探讨了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必要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缺失的根源以及路径选择等内容。通过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诉求渠道,缓和社会矛盾,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从制度涉及的角度看,利益表达的缺失是一大根源。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维护和拓展弱势群体的利益空间,另一方面能使政府汲取合法性资源并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问题涉及利益表达主体、利益表达客体及利益表达渠道等方面。只有从这几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才有助于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方媒介诞生伊始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威力。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媒介更是被誉为名列立法、司法、政府之后的第四权力。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改进和影响力的扩大,很多学者开始对西方媒介的本质进行了思考。它到底为何物?它的本质究竟该如何界定呢?  相似文献   

12.
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中西方文明交汇处,其利益表达机制具有鲜明特色,主要特征表现为:政府信息公开化,利益表达渠道多样化,利益调处专业化,有效的行政监督制度。其可资我国借鉴之处在于:加快服务性政府的构建;创新利益表达渠道;完善中央政府监管。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矛盾凸显严重阻碍社会顺利转型,原有的利益协调机制逐步失效,当前社会利益矛盾的性质和协商民主的特点决定了协商民主指导下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协商民主理念指导下,利益协调机制是通过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妥协,最终使各社会利益群体利益实现的过程,主要分为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综合机制、利益决策机制及利益决策执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利益整合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这一时期面临着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社会利益整合。关注和解决这一问题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发展的迫切性。其一,它是改革历史阶段性的客观要求。由利益失衡导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的焦点。不注重社会利益整合,改革便无法深入。其二,它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当务之急。如果利益矛盾扩大到一定程度又不能予以有效整合,就会危及社会稳定,并且束缚改革和阻碍发展。其三,它是获得深化改革广泛群众基础的迫切需求。只有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改革成果的普遍受益者,才能获得他们对改革深入发展的持续支持与坚决拥护。其四,它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不进行有效的利益整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便无法如期实现,实施改革与发展的整体战略将严重受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山西省阳泉市某村为例,基于其在房屋拆迁过程中农民利益表达的困境,来探讨我国农民在城市化拆迁视阈下利益表达的现状及原因,并且希望对此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快速转型期引起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就是社会利益的分化,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经济主体和社会集团的切身利益,影响政治秩序的稳定性及其合法性存在。加强利益机制的构建对利益分化进行有效协调,才能保证政治秩序的良性发展。本文阐述了利益和政治秩序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利益分化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指出构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整合机制,以保证中国快速转型期政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环境与青少年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是青少年所在媒介环境的一部分,当代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改变了青少年的媒介环境与传播行为.消费能力是影响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关键因素,网络使用权利的不平等制约了青少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构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关键在于实现利益表迭权利的平等,重点在于疏通利益表达渠道,另外,加快培育非政府组织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构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关键在于实现利益表达权利的平等,重点在于疏通利益表达渠道,另外,加快培育非政府组织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和谐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学生畅通合理的利益表达,当代大学生会主动对自身利益进行关注和维护,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在很多高校的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中,侧重于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而忽视了学生利益表达平台的建立与维护,学生利益表达和诉求问题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