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一个被称为"农村留守妇女"的群体随之出现。她们面临着劳动强度大、缺乏安全感、夫妻情感缺失、教育子女乏力等诸多问题。如何分担背在农村留守妇女身上的生产务农、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等重任,减轻压在农村留守妇女心中的教育、婚姻、安全等精神负担,有效地带领她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她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三留守”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独特社会问题,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融人城市直接引起的。随着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每年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大约有2.5亿,这些劳动力以男性和青壮年人为主。在这2.5亿背井离乡的“流动大军”背后是大批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和妇女,他们被统称为农村“三留守”。在这个“流动时代”,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民家庭土地过于分散的状态已经成为现代化农业的制度性障碍,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逐年下降,使大量青壮劳动力流出农村,使农业生产的有效劳动力不足。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少劳动力无力在过于分散的土地上进行耕作,又不能有效地使用大型机械。使农户土地连片、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由于农村留守妇女特殊的生存环境与地位,使其不但承受着来自生产、生活、精神三个方面的压力,难以享受到小康社会的福祉,而且诸多权益难以保障致使其沦落为一个弱势群体。这种现象不但影响着农村留守妇女的全面健康发展,更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新农村建设。所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妇女的制度保障体系,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强有力的权益保障和支持,培养并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权利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打工。进城打工既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又解决了城市建设的用工矛盾,为城镇化建设和缩小城乡差距作出了贡献,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另一方面,农村出现了更多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农村“空心化”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以苏北S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上班族的时间配置、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身份认同等方面进行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上班族在时间配置上,工作和家务劳动占据了主要部分,闲暇时间她们的生活较为丰富;留守妇女上班族的社会支持网中,同事和工作中认识的留守妇女为她们提供了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在工具性支持上,她们和一般农村留守妇女没有差别;留守妇女上班族对社会身份的认同是通过经济独立、家庭地位提高等维持的;留守妇女上班族在工作获得途径、安全保障和工作保障方面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7.
大量留守人口的产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留守人口问题,是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不同的地域性特征,目前留守家庭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深入分析,进而找出有效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从而弥补了某些行业、工种生产劳动力的不足,无疑对城市的建设发展与繁荣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由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所导致的现象,实质上体现了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和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农村成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打工,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造成现今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家庭照顾,也很少能得到足够的社会福利救助和社会保护,无法健康快乐地成长.这种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应从制度、政策、法律、社会公益组织等层面寻找解决的途径,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救助和社会保护.  相似文献   

10.
解决好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村留守人口问题,是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产、生活、学习、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如何。本文通过对青岛市农村的深入调研,揭示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以及留守人口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埘中国农村留守妇女仍定位为弱势群体,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的消极层面或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却忽略了留守妇女自身的主体能动性、留守妇女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践行者这一客观事实。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留守妇女消极的层面,也要看到她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有利的一面,并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文中以新时期留守妇女参政为视角来分析农村留守妇女参政的可能性和积极意义,以及如何为她们参政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时今,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社会治安状况有恶化态势。众多妇女留守农村,予不法分子性侵以可乘之机。留守妇女屡遭性侵,与自身体力、封建观念、农村自然环境、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务工密不可分。针对性侵留守女,必须采取诸如加大侦查力度、开展专项打击、尽快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教育引导被害人亲属等多种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对其社会救助的力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重冲击,留守老人养老缺失问题日益突出.有鉴于此,在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形下,可以尝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由留守老人群体及外出与滞留农村的青中年群体构成的留守老人社会互助保障机制,通过基层社团组织与留守老人互助基金的建立,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保障其生活质量,维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副产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断层持续拉大了城乡差距,使农民工难以摆脱弱势群体的地位,加之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二元体制,致使大量的农村儿童不得不与他们的父母分离,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基本上失去了本原性意义,使得农村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处于真空之中。在父母法定监护责任缺失,我国尚未建立起国家监护、委托监护以及学校监护等制度的情势下,一些留守儿童因缺乏正确引导而染上不良恶习,进而走上犯罪道路,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因此,要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必须彻底改革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拆除依附在该制度之上的诸如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重构我国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建立起以学校监护为中心的国家监护、法定监护、社区监护等新型监护体系,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缺位",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大批农村劳动力转换农民传统的角色,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变传统角色的关键因素。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从面向"三农"转为面向城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角色转换,并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出若干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与发达地区相比,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比较落后,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提高家庭的收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男性。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很多女性选择了留在农村耕作农田、赡养老人、照顾子女、参与村庄建设等,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留守妇女在社会地位、生存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压力,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简称为“三留一外”人员。“三留一外”人员问题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阶段性产物。目前,外出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缺失、留守儿童监管教育不力、留守妇女劳动负担和心理压力过大、留守老人养老医疗保障滞后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河南省新蔡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每年向外地输出劳动力达三十多万人。因此,对新蔡县的“三留一外”人员状况及管理服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找到系统应对中国“三留一外”人员问题的办法,帮助农村外出务工和家中留守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对农村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文章从经济影响、社会影响、资源环境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在经济方面,农村人口流出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提高了农村流出人员的生产效率,流出人员将资金收入带回农村,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方面,民族地区农业一定程度上因人口流失而受损,人力资本流失对农村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社会方面,农村传统社会观念正逐步改变,民族地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是,老龄化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尤为突出。在资源环境方面,人口流出缓解了农村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农村工作的中心.开展新农村建设要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开发劳动力市场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长株潭城市群郊区现阶段正处于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农民的职业转型。长株潭城市群未来的城市发展对郊区农民职业教育提出了导向性要求,这是长株潭城市群农民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而目前的郊区农民职业教育在某些方面与"两型社会"不相适应,必须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