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成熟的市民社会-宪政与法治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市民社会和民主宪政与法治精神紧密相联。市民社会培育了宪政文化 ,蕴育了法治精神 ,形成了社会权力 ,消解了国家压力。因此 ,宪政与法治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作者指出 ,中国历史上市民社会的缺失和现实中市民社会的不成熟是中国难以实现宪政与法治的根本症结。因此 ,中国建立宪政之途和走向法治之路就是培育和形成成熟的市民社会。为了加快中国市民社会的成熟 ,以为宪政与法治铺垫基石 ,文章强调 :应进一步推进经济的市场化、加强政治民主化和权力监督、推动社会利益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以及推动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作为一种历史性范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市民社会具有典型的西方传统,所以很多人对中国是否存在市民社会有不同的观点。实际上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已经存在市民社会形成和发展基础,同时市民社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全球化环境下,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却是我国要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回顾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来阐述中国市民社会形成的基础和呈现的特点,从而提出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有效路径。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建设最终将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构建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成员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 ,是法产生的基础。现代法治的实现 ,必须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我国 ,要积极推进法治的进程 ,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 ,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 ,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最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然结果。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组织结构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适宜的内外环境,即以世界性的生产方式和民主制的国家制度为基础的外环境和主体人格建构的内环境。这主要源于市民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契合性。构建中国市民社会,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培育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经济条件;我国市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完成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使市民社会成为一个与政治社会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提供政治条件;推进和完善社区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5.
社会失衡的宪政根源与宪政建设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对宪政的生成与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进作用,而宪政在社会分层的基础上产生之后又从根本上实现了多元利益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分层和利益分化为宪政建设提供着不可缺少的社会历史前提,但由于其并非完全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致使社会分层在活跃运动的同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变和紊乱,甚至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失衡与断裂。利益关系的调谐、社会结构的均衡,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发展或社会政策问题,更关涉着权力的规范与制约、权利的保障与实现这些宪法学的基本命题,并凸显为我们这个时代艰巨的宪政任务,涉及宪政建设的功能定位与执政理念和制度安排中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批判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等人的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主要内涵包括: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和源泉;经济本质是市民社会的本质;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些启示我们在当前社会管理中,要以服务型政府为指导,正确处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发展非政府组织,促进社会的和谐自治和依法管理社会。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学说有其优缺点,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改造中走上了通往唯物史观的道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主要集中为:市民社会是“伦理理念”发展的中间环节;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则主要集中表现于:市民社会是人们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是一种独立于政治国家的由各类自主、自治、合法、非政治的民间组织和团体构成的社会力量,它是现代世界的产物。现代民主政治又是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民社会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正在我国形成。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型塑现代国家,有利于国家的民主建设,有利于政治文化的转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并且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1年年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俄罗斯联邦用新行政违法法典取代了1984年的行政违法法典。新法典在内容、形式和观念上都较1984年行政违法法典有较大进步,是俄罗斯联邦宪政原则的具体体现。它为俄罗斯联邦的宪政建设提供了观念基础、责任基础和法律基础,对俄罗斯联邦社会转型期的宪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了实现和弘扬平等的历史。法律平等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条件,是市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和前提,它是人民所享有的最起码的人权,没有平等作为基础,市民社会也就失去了灵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更要弘扬平等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与歧视,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术界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关注是以对现代化的探索为背景的。市民社会理论认为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应当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因此 ,中国在探求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 ,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 ,同时 ,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正确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的兴起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特征,给新警务模式——社区警务带来了巨大影响。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提出社区警务的重要背景,是社区警务运行的现实基础,有效促进了社区警务工作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与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立为政府权力的行使划定不可逾越的界限,构成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政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冲破了几千年来我国“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造成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分立,为我们进行政治制度的创新,建立宪政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和文化上的革新,它在参与性和互动性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也为和谐市民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互联网有助于形成一种有着民主意识的公共话语和公共文化体系,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这一传播模式自身的完善,它将成为构建和谐市民社会的主要平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市民社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角度对市民社会理论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梳理,并且对市民社会讨论集中关注的三个主要领域:即市民社会的定义、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以及市民社会在促进民主和巩固民主中的角色问题等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于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培育机制脱胎于企业行为的异化及其所造成的普遍社会问题,是社会与企业互动和相关条件逐步积累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企业与社会冲突、初步形成、快速发展和与全球化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相融合几个阶段。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与西方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既缺少市民社会的基础,又缺乏社会责任运动的推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作用将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发展至今已经充分体现了其重要功能,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繁荣文化,监督政府行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自身的局限性也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信息时代,媒体已经成为市民社会发展的必备要素,也是市民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合理的心理暗示、积极的人生信仰和良善的社会道德实现社会控制,规避其局限性带来的社会风险,更好地使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发展达到制衡,从而有助于市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的兴起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特征,给新警务模式--社区警务带来巨大影响。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提出社区警务的重要背景,是社区警务运行的现实基础,有效地促进社区警务工作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论市民社会与党的领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形态天然共生的一种社会样式 ,它构成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集领导党与执政党于一身的中国共产党 ,在新形势下如何面对稳步发展的市民社会 ,改革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是其加强合法性建设 ,更好地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课题。中国市民社会同我们的执政党之间初步实现了良性互动 ,但仍须进一步调适和磨合。如何科学对待并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关乎中国政治、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社会条件。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良性互动关系揭示:现阶段我们可以从发展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组织、法治化管理四个方面来探究我国市民社会建构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