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珍贵动物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肠道寄生蠕虫,由McIntosh(1939)定名为Ascaris schroederi,Sprent(1968),建立贝蛔属(Baylisascaris)以后将其改隶此属。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西氏贝蛔虫进行了研究。Kikuchi等(1979)做了西氏贝蛔虫成虫外形的扫描电镜观察;邬捷等(1985)做了虫卵的发育及部分生活史观察;杨光敏等(1985)做了包括西氏贝蛔虫在内的数种动物蛔虫的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汉江制药厂合成的复方甲苯咪唑,据医学临床试治,对蛔虫感染者治愈率为97.1%,对其它肠道线虫亦具有很高的疗效,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广谱驱虫药。但治疗成虫仍不能达到排除病源污染环境的有效目的,为探讨该药对蛔虫幼虫的治疗效果,我们首先应用该药于1985年10~11月份,对感染猪蛔虫移行期幼虫的小鼠,进行了治疗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 1.药品:复方甲苯咪唑片(又名速效肠虫净片),每片含甲苯咪唑100mg,盐酸左旋咪唑25mg,西省汉江制药厂生产,批号:850540。 2.实验动物:本校动物场提供的昆明系小鼠,20日龄,体重22.46±4.63g,共50只(雌、雄各半)。试验前各小鼠均停食半日。  相似文献   

3.
在青藏高原东部,中华皮蝇是引起牦牛皮蝇蛆病的优势虫种,受其危害最严重的是1~3岁的幼年牛。迄今的研究结果表明,成蝇飞翔季节在5~8月,盛期为7~8月。宿主内脏器官9月份寄生有较多的一期幼虫,继而在10~12(或11)月份达到高潮。11月到翌年2月(或3月)幼虫陆续移行到皮下,发育为二、三期幼虫,3~5月三期幼虫陆续离开牛体。笔者建议,在宿主内脏器官幼虫寄生高潮期及皮下出现幼虫的初期,即每年在11月份对牛皮蝇蛆病进行有计划地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4.
有关旋毛虫幼虫在宿主体内的分布,国内仅见于对实验鼠,兔和自然感染病例的观察。本试验通过对人工感染猪的临床症状观察和各内脏组织、各部位肌肉的系统检查,以了解我国主要疫区流行的旋毛虫虫株大剂量感染对猪的影响和次代包囊幻虫在猪体内的分布状态。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和人工感染:10头苏白杂种猪,体重3.75~12kg,用鼠传代保存的旋毛虫幼虫以不同剂量经口感染。试验猪分为4组,第1~3组各3头,分别以800~1000条/kg、1200~2000条/kg、2200~3000条/kg剂量1次感染;第4组1头,以4200条/kg剂量感染2次。  相似文献   

5.
用微生物测定法对利福平脂质体在小鼠体内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进行测定,研究了给药后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及分布情况,并将其与游离的利福平作比较.结果表明,小鼠单剂量静脉注射10 mg/kg体重游离的或脂质体利福平后,测定5 min及0.5、1.0、1.5、2.0和6.0 h各组织中药物浓度,以肾(游离型)和脾(脂质体型)浓度为最高.与游离的药物相比,利福平脂质体明显提高了在肝、脾、肺、血清中的药物分布,降低了在肾中的分布,表明利福平脂质体具有器官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旋毛虫免疫做了大量研究,如用旋毛虫幼虫或成虫虫体、分泌物、排泄物,通过差速离心、亲和层析纯化、单克隆抗体提纯及加弗氏完全佐剂等制备的抗原免疫小鼠、大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利用辐照不育幼虫、感染性幼虫的免疫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作者  相似文献   

7.
巨型艾美球虫(Eimeriamaxima)在非免疫鸡体内有3代裂殖生殖,在其第1代和第2代裂殖生殖阶段,虫体寄生的空肠组织发生粘液变性;在裂殖生殖后期和配子生殖阶段,空肠绒毛组织变化明显,包括粘膜上皮细胞大量脱落,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等,有时出现大量上皮间淋巴细胞(IEL)。试验鸡经巨型艾美球虫攻击后,在其子孢子侵入、移行阶段就受到抑制。随着时间推移,第1代、第2代和第3代裂殖生殖受到日益加重的抑制,最终使虫体没有进入到有性生殖阶段。对免疫鸡攻虫后第1d可见空肠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IEL增多、肠腺上皮细胞增生等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反应的靶阶段虫体包括子孢子及裂殖生殖各阶段的虫体;空肠固有层淋巴细胞、IEL可能参与了抗巨型艾美球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表明,鹌鹑是贝氏隐孢子虫的新宿主。贝氏隐孢子虫在鹌鹑体内和鸡体内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潜在期均为3天,开放期分别为4~14天和4~24天,虫体的主要寄生部位为法氏囊、泄殖腔和呼吸道,发育的基本过程为3代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很少见到薄壁型卵囊。虫体形态大小在二者体内无差别,首次出现时间差别不大。经口感染,贝氏隐孢子虫可引起鹌鹑的发病与死亡,发病率为13.3%,病死率为100%,病程为2~3天。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和翅下垂。剖检可见气管粘膜水肿、粘液增多。H.E.染色可见气管粘膜表面有大量嗜碱性虫体,有时有大量细菌寄生;轻者粘膜上皮细胞纤毛消失,重者粘膜上皮脱落;固有层充血水肿。嗉囊注射接种表明,贝氏隐孢子虫在鹌鹑体内不存在从消化道向气管的移行。  相似文献   

9.
通过本试验证实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在终末宿主体内发育是:尾蚴侵入皮肤后至第5天皮肤内发现童虫,其中1.5~2.5天皮内童虫最多,并在2.5天开始向肺组织移行,至第6.5天肺组织内发现较多童虫,第8.5天肺组织内童虫数明显减少,并开始向肝脏的静脉管移行。在感染后第12.5天,肺组织内已找不到童虫,肝脏内可找到大量童虫。在感染后22.5天,大量童虫定居在肝脏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同时发现部分配偶合抱的虫体。其结果表明: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的移行路线是由皮肤侵入后经静脉管入肺静脉后又随血循环进入肝脏,最终定居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这与日本血吸虫的移行路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0.
用模式动物小白鼠继代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的过程中,随着继代次数增加,虫体毒力也随之增强,尤其弱毒虫株在继代过程中更为突出,随着继代次数和毒力的增强,鼠体内弓形虫包囊形成之前小鼠常发生死亡,从而给虫株包囊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据报道,国外研究者为获取弓形虫包囊,在继代小鼠的饮水中加入磺胺嘧啶(SD),可保证小鼠存活至组织包囊形成,但对饮服SD的浓度和时间未详细报道。为了确定不同浓度、不同饮服时间对小鼠体内弓形虫包囊形成及其毒力的影响,特进行了本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弓形虫QHO株组织包囊:弓形虫QHO株由本课题组分离继代培养。取预先接种弓形虫QHO株的小白鼠,引颈处死,取其含弓形虫包囊的脑组  相似文献   

11.
在较早研究中指出,辐照虫体存活到成虫期在引起抵抗方面有作用的可能性并未被排除。并指出在体内成熟或用高剂量丙种射线处理后阻止其成熟的血吸虫能引起基本上不同类型的抵抗力。Tromba氏认为致弱蠕虫幼虫所需的紫外光辐照剂量和波长的变化大有关系。我们决定将幼虫暴露于比我们较早工作中所用的限度更严的紫外光辐照光谱,这一研究证明:曼氏血吸虫尾蚴暴露给阻止成熟的紫外光辐照能引起的抵抗力的程度,可与X射线或丙种射线辐照的尾蚴引起的抵抗力相媲美。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疥螨副肌球蛋白核酸疫苗(pVAX1-PAR)的安全性,观察了该质粒在小鼠组织内的分布及与宿主染色体的整合情况。以pVAX1-PAR 100μg/只免疫BALB/c小鼠3次,每次间隔2周。免疫后不同时间段采集小鼠的抗凝血、心、肝、脾、肺、肾、肌肉及脑组织进行PCR扩增;同时检测质粒整合小鼠染色体的可能性。首次免疫后24h质粒迅速分布于所有检测组织中,且能在各组织器官中持续分布49d;除脑组织外其余组织能保留质粒至第63天,而注射部位的肌肉在第105天时仍能检测到质粒。纯化后的组织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均呈阴性,未发现整合情况。pVAX1-PAR质粒接种小鼠后随时间的延长,质粒DNA仅分布于接种部位,且该DNA疫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肌生成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肌肉生长发育的反向调节因子,在骨骼肌中大量表达,其在成肌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融合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试验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PCR等技术研究了各个发育阶段小鼠腓肠肌中Myostatin的定位及其表达差异。结果,Myostatin在幼年、性成熟、体成熟和老年4个时期的小鼠腓肠肌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存在明显的差异,Myostatin在腓肠肌中表达量最高的是在体成熟时期,最低的是在幼年时期,而在性成熟与老年时期的表达量则低于体成熟时期的小鼠。上述结果表明,Myostatin基因可能参与了小鼠骨骼肌的生长发育,这为提高肉用家畜产肉率和防治肌肉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将感染旋毛虫肌幼虫的大鼠剖杀,收集3日龄成虫及40日龄以上肌幼虫。将洗净的肌幼虫和成虫于含有0.25%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胺(CTAB)及2%脱氧胆酸钠的PBS中培养2.5小时,离心取上清,经透析、浓缩即为表面抗原。将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按不同剂量与等体积弗氏完全佐剂乳化后免疫小白鼠,每次腹腔注射0.2ml,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1周。攻击感染后剖检结果表明,肌幼虫及成虫表面抗原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免疫鼠体内成虫及肌幼虫数均显著少于对照鼠。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大熊猫、小熊猫、北极熊、黑熊四川亚种、浣熊和猕猴等6种野生动物蛔虫cytb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种系发育关系,对这6种野生动物寄生蛔虫cytb基因进行了扩增与测序分析,并分别构建NJ、MP和ML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六种野生动物寄生蛔虫的cytb基因经PCR扩增后共获得长度均为875bp的序列,其中大熊猫、小熊猫、北极熊、黑熊四川亚种和浣熊寄生的蛔虫cytb序列中包含了156个变异位点,而寄生于猕猴的蛔虫与寄生于猪的猪蛔虫在cytb序列上存在11个位点的差异。系统进化树显示,大熊猫等6种野生动物蛔虫聚类成贝蛔属分支。表明cytb基因适合于野生动物蛔虫的分类鉴定以及种系发育分析,可用于野生动物蛔虫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不同剂量的绞股蓝多糖(Gynostemma pentaphyllum polysaccharides,GPP)对断乳雌性小鼠卵巢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和石蜡切片等研究方法,分别对用药第7和第14天小鼠的体重变化,卵巢和子宫指数,阴道开放情况,血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培养液中添加胎牛血清(FCS)、牛血清白蛋白(BSA)及卵泡刺激素(FSH),对小鼠腔前卵泡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卵泡腔的形成及雌二醇(Estradiolam,E2)和睾酮(Testosteroni propionas,T)的分泌情况.  相似文献   

18.
作者应用SDS-PAGE和等电聚焦比较人蛔虫、猪蛔虫和犬弓蛔虫成虫蛋白组份。结果表明,人蛔虫、猪蛔虫和犬弓蛔虫分别有32条、39条、44条(SDS-PAGE)和42条、49条、37条(IEF)考马斯亮蓝染色带及4条、4条、7条(SDS-PAGE)过碘酸银染色带。犬弓蛔虫与人、猪蛔虫具有较大的差异;人、猪蛔虫则较相似,但亦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9.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产的稀有珍贵动物。大熊猫蛔虫(Ascaris schroederi)感染普遍,据重庆市动物园调查,其感染强度为800~2000条,成都市动物园叶志勇等(1981)曾在一只大熊猫体内发现蛔虫竟达2304条,危害相当严重。熊猫蛔虫是McIntosh于1939年发现的,国内孔繁瑶等(1958)报告过熊猫蛔虫的形态特征,但有关该虫的生活史,尚未见报道。为了更有效地防治熊猫蛔虫病,我们对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通过建立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研究马波沙星在肺部感染小鼠体内的血浆、肺组织、上皮细胞衬液的药动学。小鼠肺部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单剂量皮下注射10 mg/kg的马波沙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肺组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药物浓度,用WinNonLin5.2.1软件提供的非房室模型处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结果显示,血浆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达峰时间(t_(max))为0.5 h,达峰浓度(C_(max))为3.58 g/m 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h)为6.91 g/(mL·h),消除半衰期(t1/2β)为2.87 h;肺组织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0.25 h,C_(max)为8.14 g/m L,AUC0-24 h为15.89 g/(m L·h),t1/2β为3.56 h;上皮细胞衬液(ELF)中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0.5 h,Cmax为3.89 g/m L,AUC0-24h为9.58 g/(m L·h),t_(1/2β)为1.98 h,ELF中AUC与血浆游离药物AUC的比值为1.98。结果表明,马波沙星在肺部渗透能力较强,这为马波沙星治疗呼吸道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