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及非典疫情的启示和警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正确的政绩观。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呢?一是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二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正确的政绩观;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发展观念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到生态伦理主义发展观,再到发展伦理学的发展观三个阶段的发展.发展伦理学的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避免了生态伦理主义发展观对人的"非人"理解,是真正属于人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程建江 《实事求是》2007,195(2):4-6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系统的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统一、是理论和实际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展观的历史演变积淀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正确发展观的产生必须面对和解决现实矛盾;正确发展观的形成必须批判地汲取一切有益成果;正确的发展现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些基本经验对未来的发展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寻求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追求.毛泽东的平衡发展观、赶超发展观及"姓社姓资"的发展观,使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也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和失误.邓小平提出"硬道理"发展观,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江泽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一要务"发展观,使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平衡"发展观、"硬道理"发展观、"第一要务"发展观的继承、丰富、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论邓小平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也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形成、展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实现了从传统发展观向新的发展观的转型。具体来说 ,邓小平从发展的思想、理论、战略、实质、体制、目标、方式、动力、标准、保障等十个方面实现了发展观的创新和转型 ,从而推进了中国 2 0世纪末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要认识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作出理论概括,其次要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有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具体化为“以人为本”的新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实现提供了具体的形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疆人力资源弱势深刻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新时代社会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新发展,被赋予与以往发展观不同的新的内涵、意义和高度。通过对新时代社会发展观与人力资源之关系分析,探究以新时代社会发展观为视角的新疆人力资源开发路径,对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新发展观的科学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发展观的新发展,是新的科学发展观.新发展观有其新蕴涵,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必将促进中国的新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赵磊  刘冠军 《理论学刊》2003,1(4):25-28
发展观是指导人类发展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亘古至今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思考和处理的重大问题 ,它构成了不同历史时期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由二者的这种辩证关系所决定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考察发展观的历史流变 ,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对发展观的这种历史考察 ,把发展划分为对抗型发展观、亲和型发展观和共生型发展观 ;并得出结论 :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以新的文化发展观指导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还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新的文化发展观要求文化发展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文化,文化发展要与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要坚持对外开放,文化发展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向,文化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发展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观理论的认识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邓小平发展观理论的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其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过去取得了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有系统的基本理论,但在长期的实践中,这些基本理论容易产生一些认识误区。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全新时期,新的实践呼唤着新的理论发展、孕育着理论的新发展。在新时期新的实践中,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的新发展,以便更好地指导现实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坚持毛泽东发展观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实现了对毛泽东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比较两代领导核心的发展观,对于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发展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党的发展观从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革命发展观到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建设发展观,再到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发展观念,完成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6.
刘苗荣 《党史博采》2006,(11):13-14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尖和根本观点.人类的发展观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观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和历史性转变.它无论是在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上,还是在发展的"本质"和"目的"上均扬弃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李萍 《求实》2004,20(8):36-39
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观的哲学 ,当代社会发展观历经了经济增长观、人本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社会和谐发展成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发展哲学的核心范畴 ,具有人本性、系统性、长远性的特征 ,我国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统筹协调发展 ,持续前瞻性发展 ,这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社会和谐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丰富完整的、唯物的、辩证的、系统的发展观,它既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又包含现代系统论的思想.当前,只有继续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9.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方向、目标、实现途径、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的集中反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提出,是对我国改革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发展观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一切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党在发展观的发展战略思想上、发展规律认识上、发展机遇把握上、发展方式认识上、发展目标追求上实现了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都是适应特定历史阶段发展要求的产物,而科学发展观则是最符合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发展变化新要求的发展观,也是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观上与时俱进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