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台湾地区的"刑法"总体上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突显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祖国大陆刑法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强化着刑法的社会保护。不同的刑法立场可以服务于同一部刑法的相同价值目标,而并非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2.
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台湾地区的"刑法"总体上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突显了刑法的人权保障。在预备犯和不能犯问题上,祖国大陆刑法体现的是刑法的主观主义立场,其在中止犯问题上则体现的是刑法的客观主义立场,而此两种不同的刑法立场都强化着刑法的社会保护。不同的刑法立场可以服务于同一部刑法的相同价值目标,而并非水火不容。  相似文献   

3.
刑法修正案(八)首次涉及刑法总则,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修正案。就刑法本身而言,本次修正使我国的刑法体系更加完整全面,刑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中得到了更加充分、切实的贯彻和体现。  相似文献   

4.
刑法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古老的法律,一旦被纳入法治的范畴之中,孕育出法治刑法这一概念,就应当体现出自主性,必须而且能够摆脱传统观念中的工具地位,赢得其独立的话语权,相应地,作为具有时代精神的科学的刑法学应当以理论的自足性体现和捍卫刑法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5.
刑法的社会情感性是先已存在的社会情感所决定的,是犯罪问题的社会情感性所赋予的。刑法的社会情感性通过尊重客观事实而体现刑法之真,通过促进刑罚的合目的性和刑法的正义性而体现刑法之善,通过表达同情、怜悯乃至体恤而体现刑法之美。刑法的社会情感性堪当刑法的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之下,"民生保障"问题本质上是法律问题,是法律对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的保障。作为法律制度之一的刑法,主要从刑事政策、刑法机能、具体罪名设定三个层次来体现民生保障。《刑法修正案(九)》从宏观与微观上体现了我国刑法民生保障的基本特征,故我国刑法可称为"民生刑法"。"民生刑法"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刑法上的体现,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7.
刑法是社会价值的体现。现代刑法在惩罚的同时,也强调保护。刑罚价值的二元化体现 了刑法价值观上突出刑法保护性的变化;刑法的社会机能更凸现刑法的社会价值意义,即社会保护 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的统一。转型期的我国刑法在日益关注社会秩序和个人权利共同保障的同 时,应侧重对个人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对人们性自主权进行有效保护应当是当代立法维护人格尊严与基本权利的必然选择,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刑法》只确立了对女性性自主权的保护而忽略了男性性自主权保护的问题,体现在具体规定上,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强奸罪的被害人只能是女性而不可能是男性。实际上,就域外刑法有关强奸罪的规定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没有作上述狭隘的界定。为此,需要修改现行《刑法》,将男性性自主权也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9.
刑法价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作为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实体法,固有其体现普遍的社会价值的必要.然而,刑法要从其性质和人们的需要出发来界定自己的价值,以社会价值为目的完善自己的价值.本文认为刑法价值的动态体现是刑法的作用;刑法价值的静态体现是刑法的原则.但刑法的作用、刑法的原则本身并不等同于刑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的兴起对于法治精神的旌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要适时地调整法律理念,并使之与市民社会相适应。作为法治系统中的刑事法治也必须针对市民社会带来的挑战作出及时的回应,在观念上主要是指刑法理念的转变。在市民社会语境中,刑法应当体现三大理念,即契约刑法、社会刑法和人文刑法。契约刑法,为现代刑法找寻到了正当性依据;社会刑法为实现国家对秩序的维持和再生提供了现实性的保障;人文刑法为型塑刑法的品格导引出了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1.
从严刑峻法到人性、人道、人权思想,刑法的进步体现出国家在制定和运用刑法中的一种宽容态度。从宽容的角度,从人性、人道、人权思想出发,如果人人都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刑法中的问题,在刑事政策中体现宽容思想,那么,刑法将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刑法以罪刑法定为基本原则,而刑法的适用主要通过刑法的解释来实现。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的刑法解释的限度是刑法解释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刑法解释的限度源于刑法解释的客观性,体现在刑法解释的时代性,并以典型的刑法解释为例来具体分析刑法解释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刑法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罪责有无的法律,具有双重的保护机能──社会保护机能和人权保障机能。社会保护机能是通过惩罚犯罪而实现的,既体现了对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的保护,也体现了对个人利益保护,它是刑法存在的根基。刑法的人权保护机能体现的是刑法对公民个人(包括被告人和其他公民)的权利的有力保障。但刑法中人权的保障,首先就意味着对被告人权利的保障。”日本著名刑法学家西原春夫对刑法所具有的被告人人权保障机能作了精辟的论述:“刑法还有保障机能,即行使保护犯罪行为者的权利及利益,避免因国家权力的滥用而使其受侵害的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对于信用证诈骗犯罪的刑法规制主要体现为罪名的设置,即信用证诈骗罪(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5条和第200条)。要判断这种刑法规制是否合理,是否足以遏制信用证诈骗犯罪,就需要对该罪名的概念和犯罪构成进行分析,通过规范分析查找问题与漏洞。  相似文献   

15.
我国1997年刑法将罪刑法定原则立法化,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是刑事法治在刑法领域的直接体现和根本标志。然而,立法化的罪刑法定其价值有赖于在司法运作中得以实现。因此,关注司法环节,实现罪刑法定的司法化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权、体现人文关怀的社会。人文关怀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刑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规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发挥其重要作用,而在我国公众和公权行使者对刑法存在非常态的认知和误读的情况下,更应该强调刑法的深层意蕴,即人文关怀。刑法的人文关怀属性是由刑法机能决定并展开的,也是能与和谐社会相契合并且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我国现行刑法制度、条文规范在体现人文关怀意蕴的同时,还存在着缺失,有必要根据情况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
“恶意欠薪”行为入罪之合理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拖欠工资现象比较普遍,而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演变成严重、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我国,“恶意欠薪”行为缺少刑法保护。解开“恶意欠薪”这一死结,让所有的劳动者不再受其困扰,就必须在刑法中设立“恶意欠薪罪”。这不仅体现法律的公平原则,而且完全符合刑法的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18.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关于定罪量刑的一般准则。它是刑法特有的,并贯穿于全部刑法、能够体现刑法基本精神的原则,是刑法的核心和灵魂。修订后的刑法在条文中明确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19.
刑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保障性法律。伦理精神是刑法内容的体现,把握刑法与伦理的合理维度是当前刑法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刑法是否能够伦理化的讨论中必须深入理解刑法与伦理的关系,把握好刑法的伦理维度。我国刑法伦理维度的设定任重而道远,必须寻求刑法与伦理、市场经济与社会公正的最佳均衡点,更新人们的刑法理念,建构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刑法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20.
刑法是多民族文化的产物,应当体现作为中华民族构成内容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同时,少数民族性实质上是我国现有民族政策、国际种族有关规定内容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目前,刑法的少数民族性可以表述为: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保护与法制统一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