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概述合议庭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审判组成形式 ,之所以设立合议庭 ,目的是为了集中集体智慧 ,发扬案件审理中的民主 ,发挥合议庭的合力作用。应当说 ,这是设立合议庭的理想目标和初衷。但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法院行政化、官僚化的管理体制 ,审者不判、判者不审 ,审判分离 ,严重影响了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也打击了合议庭组成人员的积极性。众多有识之士提出 ,这种体制必须改革。各地法院从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 ,开始探索和试点审判方式改革。审判方式改革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目的是实现司法公正 ,重心是公开审判 ,内容是强化庭审功能 ,…  相似文献   

2.
“以审判为中心”,是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必然方向.“以审判为中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构架,其与审判中心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作为追诉方,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追诉行为要得到审判的确认,就必须以审判为标准和方向,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定会影响到侦诉关系.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背景下,检察机关既要与公安机关加强协作,又要强化对侦查行为的约束,构建新型侦诉关系,是应对诉讼制度改革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审判辅助体系是由审判辅助人员的分类与配置、审判辅助事务的区分与管理、辅助审判系统的建设与运用、辅助审判资源的优化与保障等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法院对审判辅助体系的规范化管理是深化司法责任制改革、适应司法环境、符合审判规律的实践创新,对保证实现"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率"的司法改革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法律现代化,不仅包括法律制度和法律运作方式的现代化,而且必然内含法律理念的现代化。无论是立法、司法,还是执法和守法,都离不开司法理念的导引。本文以法律与道德为视角,来分析建立在社会土壤、经验基础及制度纽带基础上的司法理念对审判行为这一重要诉讼行为的导引及制度优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将会深刻地影响我国侦查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侦审、侦诉关系,其中建立新型侦审关系的重点在于强化审判对侦查的制约、建立新型侦诉关系的重点则是密切侦诉之间的联系;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也对侦查调查取证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强化对证据的审查、完善调查取证的方式;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还需要克服侦查本位的观念,切实树立证据裁判意识和诉讼意识。  相似文献   

6.
释明权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诉讼模式转换所带来的适应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在当事人主导的诉讼程序中引入释明权制度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但在审判实务界,也一直未能对释明权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释明权制度对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和整个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我国的存在有其可能性与合理性,它能在法律层面系统地赋予和规范法官的诉讼指挥权.  相似文献   

7.
一、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价值目标 刑事审判方式。通常称为刑事诉讼结构模式,它是指法院的诉讼行为与当事人(公诉人、自诉人、被告人、辩护人)的诉讼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推进过程中的权限分配方式。 公正、效率、效益,是现代法律制度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追求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的统一,是现代诉讼制度的价值取向,审判方式的设计,当然也应以此为价  相似文献   

8.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是一项精细化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完善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补充侦查的目的在于弥补前期侦查疏漏,完善案件事实和证据。法庭审判阶段补充侦查是程序倒流的典型样态,导致侦查行为与审判程序交错,渲染了侦查中心主义色彩,与程序安定、程序构造、公正审判等诉讼原理冲突,缺乏理论证成。实践中,这一制度呈现功能异化倾向,成为延长诉讼期限、规避控诉风险和终结诉讼程序的变通之策,背离立法初衷。从长远来看,宜于废止法庭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同时建立健全检察引导侦查、公诉审查、撤回起诉、司法业务考评等配套制度,以契合审判中心之要求和庭审实质化之价值。  相似文献   

9.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就我国而言,诉讼模式采用当事人主义兼采职权主义更适合我国国情。新的民事诉讼法在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证明责任、当事人的处分权、二审审查范围、调解自愿原则及财产保全、先予执行、执行的发生和庭审方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新的诉讼模式。新的诉讼模式有利于发挥庭审的功能,规范诉讼活动,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和审判质量;有利于树立人民法院的公正形象和司法审判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已成为民事诉讼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民事审判方式存在诸多弊端 ,并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有其必要性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应突破法律规定另搞一套 ,应由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 ,提高审判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1.
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进程中,需要注意几个相关问题,一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二是要正确评价民事审判方式,把握好改革的出发点,三是形成社会合力,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审判迅速化进程是以诉讼效率为价值取向的。诉讼效率在本质上是诉讼成本与诉讼收益的比值关系。合理的审判迅速化可降低诉讼的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并且提高判决对当事人的效用以及尽快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提高诉讼收益,因而可提升诉讼效率。但既有的审判迅速化对效率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在"速度=效率"之错误价值观下过分追求审判速度,不仅在有意无意中漠视了司法正义,也妨碍了对真正效率的追求。强调效率原则就是要审判迅速化中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念,遵循效率的增长机制,重视资源配置的优化,合理运用效率标准,以效率最优而不是速度最快为审判迅速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诉讼爆炸和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人民法院提升审判管理质效,成为时代的紧迫要求。积极研究审判管理运行机制规范化运行对策,切实落实司法责任制,坚定不移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发展司法生产力,优化审判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审判质效,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它在提高办案质量、维护司法独立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日益背离公开、高效的审判机制改革的价值方向,在回避制度、受案范围和工作运行等方面的矛盾与不足也日益凸显。所以,从规范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构和制定工作制度等几个方面对审判委员会制度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废"、"改"之争在法学界一直激烈地进行着.司法实践中,审判委员会制度所固有的一些弊端日益显现.最高人民法院"二五改革纲要"明确了要对审判委员会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使争论统一到对审判委员会的改革和完善上来.针对这些弊端,应尽快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通过完善三大诉讼舷法中的相关制度,力求给予这项传统的司法制度以新的科学含义.  相似文献   

16.
调解成为陕甘宁边区民事审判权的主导性运作方式,这是陕甘宁边区民事审判的特色,并且这一特色在很长时期内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在我国,诉讼调解和判决是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没有主辅之分,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7.
试论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项司法审判制度。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 ,其缺陷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 :审判委员会履行法定职责不够全面 ;审判委员会制度与现代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相矛盾 ;审判委员会组织的行政化难以保证审判质量 ;审判委员会制度不利于落实错案追究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政情 ,准确界定重大、疑难案件的范围 ,严格控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数量 ,转变审判委员会的职能 ;规范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程序 ,建立委员间接听审制度、回避制度、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时限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及记录签阅制度 ;改革司法权行政化模式 ,实行审判委员会委员精英化。  相似文献   

18.
行政审判体制是行政诉讼法律制度构成要素的核心,是行政审判权得以实际运行的载体.行政审判体制的立法建构,必须契合行政诉讼制度的诉求.作为“诉讼”之行政诉讼诉求行政审判体制具有中立性、公正性;作为“对行政的诉讼”之行政诉讼诉求行政审判体制彰显权威性、专业性;作为“民主守护神”之行政诉讼诉求行政审判体制应充溢民主性.  相似文献   

19.
言词直接的刑事审判原则具有重要的诉讼功能。它是我国现行刑事审判方式得以正确贯彻的关键;是理顺控辩审三方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根本保证。我国刑事诉讼法应确立此原则的法律地位,建立言词直接的刑事庭审的质证方式,建立被害人、鉴定人、证人出庭作证的制度,以保证此原则的真正实现,达到司法公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审判竞合是一个创新的诉讼法学概念。审判竞合适用裁定,是对审判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刑事诉讼过程中,实现被告人认罪,并达到审判竞合,以快速移送、证据展示、辩诉协商、罪状人否、调解引导等程序为基础,并适用裁定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并使刑事诉讼更具有人权保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