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往今来,权威对于任何一个领导者、领导机关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正确处理领导班子的廉政建设与领导权威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进一步搞好廉政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廉政建设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行为规范,即要求从政人员在金钱和物质面前做到不贪污、不受贿。为政清廉,不仅仅是我们今天对干部的要求,在古代也讲“废贪而立廉”;不仅仅是中国对官员们的要求,即使在国外,  相似文献   

2.
明代统治者的官吏考核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吏考核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明王朝建立之后 ,太祖朱元璋及其传人牢记“为治本于任官”的古训 ,适应封建社会后期高度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积极“仿唐虞成周之制”,“远稽汉唐 ,……亦参以宋朝之典 ,建立起了一套“考满、考察二者相辅而行”的、颇为详备的官吏考核制度 ,并为清代所取法。其在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 ,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社会经济基础等的客观要求 ,并“通过人们的意识所形成的”。明代统治者之所以能够总结和…  相似文献   

3.
东晋时,距离广州二十里处的一个地方叫石门,是南来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那里有泓清泉,澄澈甘冽,却名曰“贪泉”。据说,这贪泉的水万万喝不得,只要一沾唇,就会在心中萌发无餍的贪欲。广州多贪官,据说就是贪泉在作怪。所以此后去广州的官吏再也不肯饮贪泉之水,以示自己的廉洁清正。可是广州贪风如故。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官吏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精华部分,也是公仆人格思想的来源之一。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官吏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珣 《行政论坛》2001,(6):76-78
中国古代官吏享有"特权"及"重典治吏"是当时社会的显著特征.在司法上,官吏享有特权的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重典治吏,可从两方面来理解,既有用刑之重,还应包括法规形式的多样与数量的庞大.这看似矛盾的二者,实际上有着不同的调整对象,有着互相承接、互为补充的关系.当前的许多腐败现象可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吏的特权与重典治吏的相互关系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6.
腐败有没有“学问”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则新闻。 最近,浙江省岱山县审计局原局长李某因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一审被判刑20年。按说这样的消息已司空见惯,有意思的是,李某有向人请教“贪经”的经历。虽说袁某职位比李某低、权力比李某小,但贪污受贿挪用样样来,作案手段也比李某更老道。为答谢袁某助贪有功,李某给他支付了3万元的“学费”。  相似文献   

7.
“举孝廉”是我国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的一种方式。这一制度对汉代的人才选拔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探究孝廉制度的发展变迁,以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学人加深对汉代选官制度的认识,同时为当代廉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在分析封建官吏腐败原因的同时,提出了“省官以清吏治,增俸以责官廉”的主张,提出反腐倡廉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即严惩上官,主张设立谏官,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王船山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卢华斌 《学理论》2012,(24):92-94
"一人犯罪,诛其九族",是中国古代连坐制度的一个形象表述。职务连坐,在我国古代,特指官吏职务连坐。作为古代法家重刑主义思想的产物,连坐制度与儒家正统思想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选取官吏职务连坐为视角,分析连坐制度的理论基础,探索连坐制度何以在与正统思想矛盾的情形下延续千年,并试图重新审视连坐制度的普世价值,论证在现代官吏治理中引入连带责任问责方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国家公务员职业道德的问题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极其重要的课题。在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官吏道德品质修养的研究。古籍《尚书》强调“敬德保民”的思想,所谓“吏廉平,治道衰”,“大臣洁,小巨廉,国之肥也。”是对从政者的一条古训。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  相似文献   

11.
杨潇 《学理论》2022,(10):75-77
在古代,随着私有制不断发展,作为侵害财产的一类犯罪“,白昼抢夺”逐渐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此罪一直被《盗律》中的贼盗、强盗罪收纳,直至元末明初“,抢夺”一词才正式从贼盗、强盗罪中分离,并单独存在于《大明律》中。“白昼抢夺”罪在明朝转型时期被单独设立,与强盗罪的实质特征差异明显。立法层面对本罪规定细致,但在司法实践中,它的效果却难以彰显。这离不开伦理道德的负面效应、统治者的主观立法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制约。当然“,白昼抢夺”罪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自身蕴藏的法律文化与律学精神仍值得现代刑法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12.
香港廉政公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辉  范红娟 《理论导刊》2006,2(1):80-82
廉政公署透过“三管齐下”的反贪策略,即调查、防贪和教育的方式,成功地为香港缔造出一个比较廉洁的社会,亦令香港于国际间赢得高度的评价。以廉政公署成立前后香港社会之分析为视角,透视廉署之结构、功能与特点,借鉴其成功的反贪经验,对我们当前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以法律制度反贪防腐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制反贪防腐的基本思想,其一是通过立法用以防腐惩贪;其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得以拒腐防贪。另一方面是法制反贪防腐的基本实践历程,它大约经历了隋唐前立法治贪逐步兴起和唐宋后以法治贪逐渐完善和系统化两大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官吏政绩考核制度始建于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官吏政绩考核制度,考核内容和标准从重视品德到综合考核品德和治绩;考核管理机构从无到有;考核方式主要是上计制度;奖惩措施根据考核结果实施.相比于先秦时期,秦汉时期的官吏政绩考核制度体现出许多创新之处,同时又有历史局限性,应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岳飞墓的一块石碑上有这么两句碑文:“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天下不患不太平。”这两句话将官吏廉洁奉公对于国家安定的决定作用作了简要概括。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今年下半年平息北京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之后,党中央随即提出要坚决进行反腐败斗争,狠抓廉政建设,决定在近期内做好清理公司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7,(10)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先贤大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古代"以民为本"的廉政思想,对新时期高校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我们要对古代"民本"思想给予高度重视。首先,我们将分析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其次,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高校廉政建设的关系;最后,探讨"民本"思想对高校廉政建设的启示——抓细化、抓严化与抓实化。  相似文献   

17.
华兰 《侨园》2014,(5):46-46
翻览浩如烟海的中华古代史籍,有关贪官、污吏的记载屡见不鲜。可见,贪是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官场通病。然而,从客观作用上看,贪又给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存在造成了严重威胁。史实证明:贪官们的侵吞敛财,可以使国家的财政收入锐减,国库空虚;贪官们克扣军饷,可以使军备废弛,国防衰弱。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对贪赃枉法者采取了重典治贪、以严刑酷法惩贪的严厉措施。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05,(4):43-44
1.制定《反腐败》法律法规。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的贪污腐败现象相当普遍,严重阻碍了新加坡的发展。1959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开始进行全面的廉政建设。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为了生存,必须廉政;为了发展,必须反贪”的口号,决心扫除“黑金政治”。在这种背景下,新加坡议会于1960年通过了一部强有力的反贪法律——《防止贪污法》,随后又陆续出台了《没收贪污所得利益法》、《公务员惩戒规则》等。国会立法规定,任何人,不论其身份、地位和官职多高,一旦触犯法律,一样被告上法庭、定罪判刑。40多年来,借助廉政建设,新加坡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大大提高,新加坡也被称为“亚洲最廉洁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宽严相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政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在打击和预防犯罪中的运用。面对多年积累的腐败犯罪案件,中国需要在查处腐败中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以宽济严,就要适度宽恕旧罪,就要明确宽严界线,就要少用慎用死刑,其要旨是公正透明。以严济宽,就要既打"老虎"也打"苍蝇",就要既查官贪也查民贪,就要既抓受贿也抓行贿,其要务是全面彻查。采取宽严相济的政策有助于保持查处腐败的  相似文献   

20.
政府既是分配正义的责任主体也是廉政建设的责任主体。分配正义的实现离不开廉政建设,而廉政建设的取向是实现包含分配正义的公平正义,廉政建设与分配正义相互促进。而“应为”与“应得”既是分配正义的理论限度又是廉政建设的本质要求,承担“应为”之责,保障“应得”权益,构成了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从分配正义视角考察廉政建设,厘清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次分配过程中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实现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