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的过程。它就象一面镜子,把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经历照见了出来。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对小说中的母女冲突的意义作出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2.
余习惠 《求索》2008,(10):179-181
湖南《大公报》副刊创刊于1915年9月1日,是湖南《大公报》创办之初设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湖南《大公报》报人对副刊性质和功能产生了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了副刊的改革。因此,对湖南《大公报》副刊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特定时期内副刊的传播功能与地位的整体把握。另外,对于伴随报纸副刊发展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我们也可以窥见其发展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童欣 《台声》2001,(4):20-21
一个时期以来,台湾知名人士许信良先生多次发表了很有见地的谈话;近日又从香港《大公报》上读到许先生接受记者专访时的一席谈,深感教益良多。   许先生说,“接受‘一中原则’,其实就是维持台湾现状的最佳策略和方式,因为中国对‘一中’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其实是在维持台湾现状。”许先生对于“一中原则”的这种理解,可以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当然,这里讲的“维持现状”,应当理解为台湾实行高度自治,不改变现有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台湾同胞维持现有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不变,而决不是岛内少数分裂势力所期望的“不统不…  相似文献   

4.
5.
《大公报》诞生于天津,历经英敛之、王郅隆、新记公司三个阶段。“七七”事变天津沦陷,《大公报》悲壮地告别了津门父老,辗转上海、汉口、香港、桂林、重庆等地,艰辛流徙,坚持抗战,由地方性报纸发展成全国性报纸。日本投降后,《大公报》返回故地天津。百年兴衰,几度起伏,跨越了几个时代,解放后《大公报》进入新生阶段,最后落脚于香港。  相似文献   

6.
以《越狱》为代表的美剧,依靠P2P传输工具在中国新生代人群中的传播已形成势力。以麦奎尔《受众分析》中的实用主义模型为研究架构,本文通过对美剧现象中的媒介因素和受众因素的观察和分析,描述出美剧在网络上受到追捧的技术原因和新生代美剧迷的非主流开放接受心态。然而,网上影视资源版权的隐忧,将剧迷置于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7.
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同学会问:我选择学习新闻传播学,是想知道怎样写新闻,以后好去做新闻工作,为什么要学习新闻传播的历史呢?  相似文献   

8.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国物质文化的一块瑰宝。而茶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则远不止于此,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世界各国无论是茶物质文化还是茶精神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中国。一、茶是中国浓茶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可以看做是茶的发展的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在唐代进入了繁荣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强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监管,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证券法》以及《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现明确监管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