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说北京     
前些天,有位好友想重建天桥,要借我保存的几张旧北京照片作参考。照片放的年头太多,泛黄了,但还清楚。一张是前门箭楼旁边一个戴毡帽穿大棉袄的壮年人,拉着一串骆驼,漫天风沙,几堆残雪;另一张是故宫东华门外停着的一溜儿洋年,一个车夫正坐在车簸箕上啃锅饼。朋友说这两张照片很有老北京的风韵,并且说:“这合起来一看,不就是一部骆驼祥子吗?” 不错,确是有点风韵。不过,这韵味在一边看看还可以,亲历一下就觉着不值得留恋了。骆驼是运煤  相似文献   

2.
卜束 《瞭望》1991,(14)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驰誉天下。近日偶过书店,发现自前学术著作的出版虽不景气。但各色各样的菜谱却印出甚多,可谓琳邢满目。读报,还知道近年已有特级厨师在下苦心钻研《红楼梦》中的馔肴,现已研制出三十七个品种,包括二十二种菜肴,六种汤,五种粥,四种点心。据说这种“红楼馔肴”,不同于北京宫廷菜,也不同于江、宁风味,而是以南味为主,南北兼有的色、香、味、型俱全,精美雅致的“贾府菜”(其实应是“曹府菜”)。  相似文献   

3.
漫说清闲     
舒展 《民主》1996,(11)
常言道:“有酒万事足,无官一身轻。”这话对于不迷恋职位喜欢喝两盅的退下来的老同志来说,无疑是适用的。但是也不尽然。在退下的老同志当中相继辞世的不少人年龄都在60—70岁之间。他们的收入属于中等,酒是喝得起的(多数人不喝酒),迷恋官职  相似文献   

4.
漫说折扇     
东流 《瞭望》1992,(29)
我国北宋以前流行羽毛扇,或称雉尾扇。晋朝崔豹《古今注》认为雉尾扇起于殷,周制以它为“王后夫人之车服”,看来它起初只是贵族的仪饰,用以“障翳风尘”。后来雉尾扇由大变小,形制日多,又可用来拂凉了。晋时风行蒲葵扇,由丞相谢安带头使用,王羲之居绍兴蕺山时,见一老媪卖“六角扇”,买者甚少;羲之给她在扇上题了字,一时大家都来争着买了。但这种六角扇还不是可开可收的折扇。 折扇又称蝙蝠扇。《宋史·日本传》载,太宗赵光义端拱元年(公元988),日本僧人来中国,贡物中有“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在宋人看来,不仅中国折扇来  相似文献   

5.
漫说友谊     
一个用得最多的词,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含义,将这些不同地方冒出来的友谊,做一个比较,也许我们会更多地体会到汉字的魅力,更多地发现在友谊背后的许多景象。  相似文献   

6.
卜束 《瞭望》1990,(Z1)
前些时,社会上流行了一种使人们眼花缭乱、目眩神迷的风气,无以名之,只好姑称之为“短期行为大爆炸”。它的特征是:一大伙人争先恐后地吃足,耍足,捞足。他们只顾眼前实惠,不再顾及明天。大家拚命力争的是:捞一把就走;思虑的是:这一把捞得够不够份儿,还有没有加点“添头”的指望。  相似文献   

7.
沈义贞 《民主》2011,(7):44-46
一、江苏文化的差异性、辐射性与整合性江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的内在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即在哲学上崇尚天人合一,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在政治体制上推行中央集权制,在民族性格上均具有勤劳、善良、和平、守法、尚鬼神、敬祖先、尊道德、保守、自安、知足常乐、安命不争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算盘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发明,流光倏忽,它已逐渐被其他计算工具所取代,因此有人称它是“褪了色泽的文明”;但是,算盘这一门文明还有潜在的巨大生命力,而且科学家发现,电脑的基本原理与珠算一致,电脑系统与珠算系统相似,电脑与珠算在一些方法、技巧上可以相互对应,在运用中相得益彰,所以又有人称“算盘是形象化的电脑”。也正如此,算盘文明还应发扬光大,绝不应该任它褪色。 回顾一下算盘的起源,也许有助于我们加强对算盘(珠算)的认识。早在1972年李政道博士访华时曾对周恩来总理说:“我们中国的祖先早就创造了最好的计算机,就是现在还在国内通用的算盘。”说  相似文献   

9.
卜束 《瞭望》1991,(37)
清代袁枚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他谈的是学、才、识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治学的纲领。但对我这个乐于旁搜杂学的人来说,虽知而难行,因为我心目中原本没有“鹄”。 近来却忽然有了一个“鹄”,这就是“观念更新”之说。 语言是观念的载体。语言也罢,观念也罢,总得随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新星》中有这么一段,公社代书记潘苟世对小学教师肖婷婷说:“你听我的,我提拔你当售货员!”言下之意,教师的地位远不如一个售货员。尽管潘苟世把教师贬得一钱不值,但除了表现他自己的无知外,并不能改变教师的真正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教师作为人们获得知识的启蒙者和教育者,理所当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由此可见,一项工作以及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其地位如何,乃是由社会客观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符合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就有地位,有前途;反之就没有。它并不会因人的褒贬而高低。问题在于,人们是否能及时、正  相似文献   

11.
吴方 《瞭望》1984,(11)
中国的戏曲向来提倡“高台教化”,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演戏看戏别忘了世道人心。旧式戏台两旁的榜联“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由看戏想到生活,由生活又念及看戏,也是人之常情。年轻人多不喜看戏曲,据说理由之一是嫌“假”。其实,任何艺术都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拿川剧的绝技“变脸”来说,《白蛇传·断桥》一折,青蛇见到负心的许仙到来,倏地转身,脸由白变红,由红变绿,再一转,绿又已变为黑了。表面看非常离奇、夸张,但从刻  相似文献   

12.
李秋生 《民主》2010,(8):52-52
<正>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提出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总理的这一声"尊严"多少让人有些惊讶,有些凝思,有些沉重。学雷锋是因为雷锋太少,说尊严说明尊严不够。众所周知,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还在谈尊严问题,可见前进道路不平坦。  相似文献   

13.
李侃 《瞭望》1988,(24)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时文的名声很不好,比如吧,如果有专治文史的学者写一篇涉及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文章,就会有人投以轻蔑的眼光,讥之曰:“时文”所谓时文,就是既没有学术性也没有思想性的“应时”文章或应景式的表态。而“时文”又是从科举制艺的八股演化而来,旧时的八股为后世诟病固属理所当然,新时代的八股“时文”  相似文献   

14.
《侨园》2016,(1)
正辽宁海城南台张氏家族九世张庆满现今保存一对上马石,是清代晚期由皇族赠与五世张文汉的。张文汉生活的年代大约在1840-1910年间。中秀才后办过学,教过皇族学生,因而获此"殊荣"。在清道光年间以前中国石雕作品中未见牡丹花纹饰,张氏家族的上马石上有"凤戏牡丹",说明它刻成的时间较晚,至今约130余年。130余年来,这对上马石一直摆放在五世文汉公曾居住过的宅院大门两侧。张氏家族保存的这对上马石石雕工艺很精湛完美,可以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  相似文献   

15.
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这一天,陆费逵先生在上海宣告中华书局创立。75年来,神州大陆风云变幻,物换星移。中华书局作为一个文化出版机构,也历尽沧桑,倍尝艰辛。现在,她又以新的姿态,肩负起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研究著作,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繁荣学术文化的任务。在近代中国,具有如此悠久历史和享有较高信誉、在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中做出不可抹煞贡献的大型综合出版企业,除了商务印书馆之外,就要数中华书局了。 中华书局是1958年3月,根据文化部的规定,确定其为出版古籍和当代文史哲研究著作的专业出版社的。在1958年到1966年这几年时间里,共出版古籍和各类图书760多种。在此之前,即从1912年创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书局主要是出版各级学校的各科教科书,还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书籍,也包括儿童读物、美术作品、辞典、古籍等各类  相似文献   

16.
付琦博 《学理论》2012,(28):152-153
嵇康的隐逸思想是其自然论的玄学思想的一部分,为了摆脱世间种种矛盾的束缚,转而追求人与道的融合的人生至境,呈现为平和安宁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作自然。这种思想既是对传统隐逸精神的继承,又因其历史承担精神焕发了个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3)
隐逸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端于先秦,盛行于汉魏,风行于后世的各个朝代。隐士在传承和发扬隐逸精神的层面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用,他们或如儒家以邦之"有道"与否作为依据决定自己或仕或隐,或如道家顺应自然而追求身体力行的纯粹之隐,因而在隐士形象上千差万别。而孔子和庄子作为儒、道隐逸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隐逸精神值得一探。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隐逸情怀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时代原因和特定的个人原因:黑暗与光明并存的社会现实,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任真自得、直道而行的率真个性,儒道佛兼修的思想修为,坎坷起伏的官宦生涯。这些都潜移默化地促成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19.
一勺 《瞭望》1990,(37)
郑振铎盛赞明代中叶以迄明末,是古代中国版画史的黄金时代。现在能够见到的古籍插画,大都是这个时代的,不仅绘画艺术极为精工,雕刻功夫也颇细致,如仇英为《列女传》所作的插画,唐寅的《西厢图》,陈老莲的《离骚图》以及《水浒叶子》,均是这一时期传世的珍品。  相似文献   

20.
张兆林  王玮 《学理论》2009,(19):90-91
竹子是士人园林的重要景观要素,之所以能够被众多的园林所种植,外在的表象是为了美化园林。更为重要的是因为竹子刚毅正直、宁折不屈、节节向上、凌云虚心的品性与文人傲然不群、超尘拔俗的风骨神韵酷似,既是文人气质的赋形与写照,又是文人追求淡泊与清高的精神原型。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特别适台士人的雅致情趣,士人将自身感情溶入竹子,将竹子作为“清高、气节、坚贞”的象征,在与竹子相处的环境中寻找一种精神上隐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