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欧元区正遭遇低通胀与低增长的经济困境,特别是希腊问题凸显紧张氛围,使外界质疑欧元区恐难以为继。欧盟与欧元区成员国采取了多重应对举措,虽然难以使欧元区彻底摆脱困境,但亦有积极效果,至少欧元危机暂时得以平息。从未来趋势上看,欧元区由于自身缺陷难以根除,未来还会不可避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仍将继续在困难中前行,而这正是欧洲一体化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2.
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引发人们对欧元区及欧盟发展前景的普遍担忧。本文从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对欧洲政治社会演变和一体化的影响等三方面入手,分析欧盟当前形势及其发展前景。文章认为,解决欧债危机没有"速效药方",欧盟经济、政治和社会困境具有长期性,但欧元区走向解体的可能性很小。在危机倒逼效应下,欧元区一体化将小步前行,双速欧洲或不可避免。中国应冷静看待欧盟的实力和地位,积极应对欧债危机所产生的影响,保持中欧全面合作势头。  相似文献   

3.
刘明礼 《和平与发展》2013,(1):63-71,112-132
欧债危机本质上是欧元区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使用共同货币引发的“货币危机”,未来危机走势关键取决于欧元区的发展走势。在可预见的未来,欧元区不会解体,内部各国竞争力差距有望缩小,在财政联盟、银行联盟等机制建设方面将不断推进,但节奏将是小幅、缓慢的。在这一趋势下,债务问题可能继续发酵但不至于失控,欧元区经济可能呈现“北强南弱、总体低迷”的态势并拖累全球增长,但欧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的地位不会动摇。  相似文献   

4.
2001年欧盟与欧元区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欧洲内外有关重要机构对2001年欧洲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一再调低:从2000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3.3-3.4%,直至2001年6月底德国慕尼黑ifo经济研究所预测的德国经济今年仅能增长1.2%.但到7月中旬,气氛又稍有好转.目前普遍预测欧洲经济2001年将增长2.0-2.5%.2000年欧盟与欧元区经济增长率达到3.4%,创10年来最高记录,这是在当年特别有利的世界经济环境和欧元持续疲软的背景下取得的.显然,这是两个不可持续的因素.因此,2001年欧洲经济增长有所减速本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在"CMRC中国经济观察(CEO)"第28次报告会上说:有两个办法能够彻底解决欧元缺乏权威性的问题,第一,就是出现强权者将欧洲统一起来,这样欧元背后便有了一个政府,权威性自然而然便得到了解决,但这显然不太可能。第二,只能是让欧元区解体,然而,政治家都是短视的,他们认为欧元区解体会比维持欧元区所带来的麻烦更大。因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更显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6.
欧债危机与当前欧洲一体化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乐宪 《和平与发展》2012,(1):46-50,69,70
欧债危机暴露了欧盟经济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使得欧洲一体化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伴随欧债危机的社会经济动荡和欧盟内部纷争将是近期欧洲政治生态的主色调。同时,欧债危机也促使欧盟内部、特别是欧元区必须加快财政经济政策一体化的步伐。完善和强化经济治理体系,意味着欧盟需要进行必要的条约修改,展现更强有力的政治意志,并需要推动政治联盟建设的配套措施。因此,欧债危机也可能成为深化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催化剂和契机。  相似文献   

7.
美元霸权对于美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至关重要,使美国能够享有"嚣张的特权"。欧元诞生后成为美元"唯一的竞争者",也成为美国警惕和遏制的对象。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为继续维系货币霸权,利用国际货币体系这一机制向欧元区转嫁风险,具体做法包括金融机构在市场做空欧元、评级机构打压欧洲债务国、舆论唱衰欧元前景、政府拒绝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要求等。受此影响,欧洲金融安全受到严重冲击,银行业坏账大幅上升,欧元国际地位下滑,经济陷入"双底衰退",欧元区甚至一度面临解体风险。为保障金融安全,欧洲采取了多项措施:通过建立欧洲稳定机制、银行联盟等手段加快弥补单一货币区的机制缺陷;执行严格的紧缩政策,提升经济竞争力;欧洲央行政策弹性增加,更多承担"最后贷款人角色";严格规范评级市场,尤其警告美国评级霸权。通过对欧洲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难以形成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意志"、整体战略资源有限、在安全问题上难以摆脱对美依赖等因素,欧元区维系金融安全的主要思路是"自我修复",针对美国的应对措施和能力有限。这意味着,美元霸权将继续是影响欧洲金融安全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四个南欧国家尽管富裕程度和发达程度不尽相同,但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上却存在着较为相似的问题,因而先后沦为欧债危机重灾国,共同面临债务违约甚至脱离欧元区的风险.为应对危机,避免被迫退出欧元区,南欧四国近两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了多项重大改革,试图消除本国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中的各种积弊.尽管目前南欧国家仍未走出困境,但各国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及欧元区机制建设的逐步到位,增大了它们摆脱危机并继续留在欧元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欧债危机暴露了欧盟经济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使得欧洲一体化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伴随欧债危机的社会经济动荡和欧盟内部纷争将是近期欧洲政治生态的主色调。同时,欧债危机也促使欧盟内部、特别是欧元区必须加快财政经济政策一体化的步伐。完善和强化经济治理体系,意味着欧盟需要进行必要的条约修改,展现更强有力的政治意志,并需要推动政治联盟建设的配套措施。因此,欧债危机也可能成为深化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催化剂和契机。  相似文献   

10.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两年来,欧盟及欧元区的危机管理呈现如下特色:一方面是紧缩财政,并试图用更严厉的法律条文规范成员国的预算政策;另一方面,在救助"问题国家"方面,采取了"走一步看一步"、被动应对的方式。这些做法有其合理性,但它目前显现的负面效应亦很严重,不仅抑制了欧盟经济增长,使欧元区陷入生存危机,而且冲击了欧盟"民主原则",弱化了欧盟民主的合法性;与此同时,欧盟超国家机构地位下降,而由大国主导的政府间合作成为新的趋势;疑欧主义、民族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未来,尽管欧盟前进阻力增大,但欧洲国家不大可能放弃一体化成果而走回头路,欧盟特别是欧元区内部在经济和财政政策上的协调力度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加大,欧洲一体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欧元区的制度缺陷是危机发生和久拖不决的重要根源。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以加强财政纪律为目的,在现行框架内进行了制度改革。欧元区并无退路,通过继续深化地区一体化实现更紧密的财政联盟是从源头上解决危机的关键。然而,在欧洲货币联盟内在的政治经济逻辑支配下,欧元区的制度缺陷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纠正。  相似文献   

1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反思及其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希腊波及欧洲多国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仅威胁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使欧元区的内在弊端暴露无遗,而且还引发人们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反思,为其他地区经济货币合作特别是东亚货币合作提供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小国寡民有何不好?欧元区危机对大统一模式提出了疑问。就在几年之前,对许多国家来说,能够加入欧盟和欧元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欧盟和欧元区被视为通往集体幸福的康庄大道。连一些欧洲之外的国家也想加入欧盟。以色列和土耳其地理位置上不属于欧洲,土耳其至多是少半个欧洲国家。但这两个国家也曾眼巴巴地要加入欧盟。但今天如果能够再选择一次,很多国家不会选择入欧元区,  相似文献   

14.
欧洲主权债危机和欧元的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1月希腊爆发的国家主权债危机引发欧洲货币市场流动性短缺加剧,继而使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和意大利等国也遭受信用危机,一时间,欧洲主权债危机风声鹤唳。欧洲央行及欧元区国家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及救助计划,终于使危机加剧势头得以遏止。当前欧洲主权债危机虽尚未结束,但通过对危机的处置,欧洲一体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强。强大的欧洲经济和强大的欧元符合中国的利益,应对全球性债务危机(尤其是美国的巨额债务)将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欧元区债务危机及克服危机努力为一体化历史罕见.欧盟建设在这个特别的历史阶段,出现新制度密集出台、德国崛起与英国离心趋势呈现、联盟内营垒划分多样、多种速度更加定型等新特点.三年救灾奋战已使欧元区危机201 2年底出现缓解迹象,但在新的一年克服危机努力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在欧洲得到了大力支持,主要原因在于中欧紧密经贸关系对人民币存在客观需求,欧洲在持续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欲借人民币寻找新商业机遇,制衡美元霸权、降低外部经济风险.展望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在欧洲仍然前景可期,但具体推进方式上可以考虑从“政府强推”更多转向“市场培育”,同时根据英国脱欧导致的金融格局版图变迁,在不轻视英国金融中心地位的情况下,更加重视与欧元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欧洲是美国的盟友,近期却表现出较强的"去美元化"倾向:不仅支持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调整,而且力推中欧货币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欧洲"去美元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是欧美历史上货币竞争关系的延续,也受金融危机后美国对欧洲经济冲击的推动,更是国际经济和货币格局变化趋势的反映.随着欧元区体制机制的完善和一体化程度的提升,未来欧洲的"去美元化"倾向可能更为明显,欧美在中东石油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上存在冲突风险.但是,鉴于欧洲尚缺乏挑战美元全球地位的实力和意志、在周边安全问题上仍无法摆脱对美依赖、美也无意压垮欧元区等因素,未来美欧在货币问题上仍有望谨慎管理分歧、避免发生"货币战争".  相似文献   

18.
欧元区自成立之初起,成员国经济非均质化的问题一直存在,成为引发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更给欧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对此,欧盟现已有清醒认识,开始着手对欧元区进行金融、财政以及相应的机制改革,以期建立较为完善的单一货币区,从根本上解决非均质化问题。但目前看,由于单一货币区理论自身的不完善之处,以及欧洲当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欧元区的改革仍存变数。  相似文献   

19.
英国首相卡梅伦不久前宣布英将举行全民公投来决定英是否继续留在欧盟,引发人们对英国或将“退欧”的普遍担忧.本文认为,英国中短期内不可能“退欧”,卡梅伦政府当前对欧政策颇具历史惯性,不是单纯的“退出”或“留下”的政策选择,而是在债务危机倒逼效应下,欧元区加速一体化在欧盟内引发的一种连锁反应.英国政府“公投”、“重新谈判”英欧关系等做法,将使英欧关系步入新的不稳定期,也将加剧未来欧盟内非欧元区成员国与欧元区国家之间的深度博弈.欧元区一体化进程或将受阻,这将使欧盟继续沿着“多速欧洲”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乌克兰危机对跨大西洋关系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美欧安全合作整体增强,“抗俄援乌”成为主要任务,“印太”协同性有所强化,但功能性领域利益分化加剧。这主要是因为乌克兰危机加剧了大西洋国家的不安全感、美国力推跨大西洋合作,以及来自于中东欧国家的推动力等。未来,跨大西洋联盟的安全属性将更为突出,联盟功能日益完善但聚合性不足,联盟在各领域的集体行动面临困境,欧洲国家的自主困境会加剧。鉴于其对“印太”秩序和中欧关系带来的冲击,中国应继续夯实中欧经贸合作的市场基础,利用好多边秩序和自由贸易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