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和平共处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然而,尽管中日之间发表过《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四个政治文件,但围绕两国关系的法律基础究竟是什么?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基础究竟是什么?对此,日本同中国的立场观点并不一致,客观上形成了"中日国际秩序观矛盾"。日本政府从未强调遵守中日之间四个政治文件处理两国关系和领土问题,而一直坚持以《旧金山和约》作为战后东亚国际秩序的基础,这必然影响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确有必要就中日关系的法律基础做一比较系统的研究与说明。  相似文献   

2.
战后全球性国际秩序及其制度载体几乎涉及国际关系的所有领域,总体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国际政治和安全秩序,二是国际经济秩序。战后国际秩序的历史演进主要体现为国际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美国主导时期、制度改革的源起和发展时期、自由市场转向时期和国际秩序改革新时期。在战后国际秩序及其制度规则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始终是推动改革的中坚力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进入改革和调整的新时期。在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前提下,国际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将是百年变局的一个核心议程。考察战后国际秩序的演进历程,将为思考新时期国际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3.
国家主义对近代日本政治有过重要影响,它的极端化是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后日本的国家主义改头换面再现出来,并一直贯穿在社会思潮之中.安倍两次担任首相以来,显露出浓厚的国家主义意识.安倍的国家主义既具有国内、国际双重背景,也有家族政治基因的影响,它一出笼就不断贯彻到安倍政府的内外政策中,对日本国内及地区秩序产生冲击,消极后果不断显现.  相似文献   

4.
2012年底,以"摆脱战后体制"为己任的安倍再次入主永田町。在半岛局势多变、中国崛起、美国重返亚太、日本国内也危机重重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为实现"摆脱战后体制"的政治目标,安倍内阁大力推动修宪、强化军事力量、解禁集体自卫权等。安倍"摆脱战后体制"的实质是改变战后日本的国家战略定位,谋求日本的"正常国家"地位,目的是颠覆现有地区秩序,确立日本的地区领导国地位,这必将会极大地威胁亚洲乃至世界局势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战后中日关系经历了数次大的波动和曲折。影响日本确定和实施对华政策的各种因素当中,日本的社会思想意识,特别是对外认识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因素。90年代以来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之势和安全战略的调整趋势,对中日政治关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中日关系的政治环境明显恶化。我们应从国际政治经济的现实出发,注意日本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变化动态,在警惕和阻止日本的政治右倾化和军国主义复活倾向的同时,发展同日本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政治走向是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新保守主义左右了日本政坛,日本政治日益右倾并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引起周边国家的忧虑和不安,为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安全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从“战后政治总决算”到“有事法制”的出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寻求与之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逐渐成了自民党的普遍认知。中曾根康弘当政时期,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主张清算战后以来的经济主义政治,确立向政治大国迈进的目标。在其任上,日本展开了一系列政策行动以实现“战后政治总决算”确立的目标,如大力扩张…  相似文献   

7.
钓鱼岛问题是日本否认中日建交时"搁置争议"的基本精神,利用日美双边《归还冲绳协定》和美、英、日三国《旧金山和约》公然取代二战后建立国际秩序的国际法文件《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外在表象。这种表象在日本强化海洋资源战略、政治大国化中得到升级。解决钓鱼岛问题要从去除凌驾于国际法正常秩序上的霸权秩序,以及用日本社会理性和良知去抑制右翼化中寻找解决办法,要从中国和平与发展战略下"不惹事,不怕事"方针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日本综合战略大纲》综述李文当今世界,正处于旧的国际秩序瓦解而新的国际秩序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和平与发展虽然是这一时期的主流,但世界并不太平。日本作为超级经济大国,它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是严峻的。除了日美贸易摩擦等国际问题外,其国内,自民党一党政权崩溃...  相似文献   

9.
20 0 3年 1月 1 4日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突然参拜靖国神社 ,引起中、韩等国及日本国内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小泉是 1 985年中曾根康弘后第二位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 ,并连续三年参拜 ,其中既有其个人政治需要及历史观方面的因素 ,也反映了近年来日本政治生态方面的一些变化。首先是“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的延续。 2 0世纪80年代 ,在日本经济实力大增、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的背景下 ,中曾根任首相期间 (1 982 -1 987年 )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 ,核心是使日本摆脱战败国阴影 ,成为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政治 (包括军事)大国。以该口号为…  相似文献   

10.
日本修宪态势及其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日本加快修改宪法的步伐 ,执政的自民党和在野的民主党纷纷表示将在近两年内制定出新宪法草案 ,并在争夺修宪问题的主导权上展开明争暗斗。修宪问题已成为 2 0 0 4年日本政治的焦点。今后 ,日本各政党及政府如何运作修宪及对“和平宪法”做何种修改将关系到日本国家走向 ,值得关注。一、战后日本谋求修宪的手段现行《日本国宪法》系战后美国在占领日本初期主导制定 ,194 6年 11月公布 ,194 7年 5月实施。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真诚地追求以正义和秩序为基础的国际和平 ,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的日本学研究起始于1750年。18—19世纪初,由于俄远东地区的开发而快速发展,以研究日本民族和日本地理为主;日俄战争后,俄开始加强对日本政治、经济与历史的研究。十月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对日研究由于某种意识形态的限制而产生了极大的缺陷,几乎完全是以日本战后期间的政治与国际关系为研究对象。90年代后在日本的财政支持下,俄对日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2.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把当前中日关系与一战时的德英关系进行类比,诬蔑和攻击中国。那么,一战最为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呢?一战后,法、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先是为瓜分打败德国的胜利果实不惜牺牲其他对德作战的主权国家的利益;继而不仅没有限制,反而扶植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导致德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当前的极右势力在美国的纵容下酷似一战后法、英、美国扶植战败后的德国,肆意挑战二战后的胜利成果和《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及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战后国际秩序。这不仅让全世界引起警惕,美国对此也应三思。  相似文献   

13.
美日“历史和解”经历了长期渐进过程,在奥巴马第二任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这一进程以长期同盟关系下双方民意和解为主要基础,以强化美日同盟为主要现实动因.美日双方共同推进了没有道歉的“历史和解”.各自保守势力的反对以及美日“不道义的平等性”,是双方不能相互“道歉”的主要根源.“历史和解”的突破性进展为日本进一步挣脱“战后体制”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并将进一步削弱战后东亚国际秩序赖以存续的历史认识和价值观基础.美日“历史和解”还有利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国际统一战线打开一个关键缺口,削弱对其历史修正主义的国际制约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在战后日本的对外关系中,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地理和文化上的接近,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需要,国际环境的影响,促使日本从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多年间,不断调整,完善同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是日本对发展中国家外交政策的一个缩影。本文打算对战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及其特点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战后东南亚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最为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就是从纵向发展的角度审视东南亚各国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民主与发展的关系。 战后东南亚各国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了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影响两个方面。就国际政治的影响而言,二战后以美苏对峙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政治发展以及冷战结束后多极化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的有时是非常直接的影响。其最突出的表现,有持续了近三十年的两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南北分离和统一、1978年以后的柬埔寨问题,这些事件在越、老、柬的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对别的东南亚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他如东  相似文献   

16.
王珊 《现代国际关系》2022,(6):20-26+61
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基于战略考虑,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围绕对俄制裁积极推进对美欧、东亚、乌克兰周边国家穿梭外交,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家战略。日本把俄乌冲突看成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契机,力图撬动和颠覆战后国际秩序,重构以美欧日为核心,以军事、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日本在应对俄乌冲突上有过短暂的政策调整,从最初的犹豫迟疑,到积极对俄制裁施压,旨在扭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被动局面、削弱俄罗斯的实力。日本还借机宣扬“中国威胁论”,强化美日印澳四边机制,挑动地区对抗,试图获取新的冷战红利。  相似文献   

17.
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以来,日本对东南亚展开了积极的外交行动。日本领导人频繁访问东南亚,向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数目可观的援助,还利用人道主义救援等方式扩大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存在。日本此举意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围堵中国,扩大地区影响力,谋求"入常"。日本这些意图受到东盟国家的大国平衡战略、日本的历史认知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等因素的制约,其实现并非易事,但安倍政府仍将继续实施目前的东南亚政策。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美国单极格局和制度化合作是冷战后国际秩序的显著特征.通过观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体系内行为体的互动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秩序的转型方向.受疫情影响,全球化进程和地区合作受阻,进一步加剧国内政治与国际体系的反向联动.同时,疫情凸显美国体系领导力缺失,大国制度博弈愈演愈烈,既有体系结构的不稳定性提升,冲击现行国际秩序.整体而言,国际秩序未发生本质改变,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进一步持续、制度安排中功能性合作与新制度建立加速推进.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将在重组整合中波动前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积极推动多边主义进程和"一带一路"倡议应对国际体系无序状态的同时,以国内发展作为应对秩序转型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国际格局演变必然对国际行为主体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从而对该国的国际经济竞争能力产生影响。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美苏争霸和东西方冷战的两极格局,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国际经济竞争力;而日本利用这一发展机遇,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在日美经济竞争中呈现出"日攻美守"态势。冷战后国际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日本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日益严峻,日美经济竞争态势逆转,呈现"美攻日守"态势。  相似文献   

20.
明治初期,维新政府中枢就已深刻地了解到日本所置身的国际社会和国际形势,确立起包括对自己和世界进行重新定位以及日本未来发展方向在内的国际秩序观。近代日本国际秩序思想中的上下秩序认识与欧洲近代国际秩序思想的二重原理体系如出一辙,并在明治维新后迅速与国家政权结合起来,最终确立起对欧美屈从,对东亚邻国强硬的双重外交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