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大吉 《求索》2011,(9):136-138
老子运用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虚拟“自然无为”之道并将之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行活动之则,以此规约人的安身立命,构建他的社会蓝图。因此,《老子》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虽没有出现“人性”一词,但老子的道家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的终极关怀,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便成为老子对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也必然成为该部著作的支撑点和主导思想。本文就人性浊化的原因、后果及自然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浅析老子的人性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向军 《求索》2011,(12):147-148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万物的本原、宇宙的形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为根本的概念,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道德经》之“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白少华  蒋天道 《传承》2012,(9):56-57
自王弼注《老》之后,《老子》就被历代学者视为是专讲玄理思辨的专著,却忽略了老子周史官的特点,忽略了他作为一个政治思想家,一个社会观察者在面临政治剧烈变动下所展现的智慧。《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入世非出世,对现实社会持批判的态度。《老子》"君人南面之术"乃是帝王政治思想,《老子》就是"帝王之学"。  相似文献   

4.
一、《老子》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世界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德国十九世纪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读过《老子》,极为赞赏,他的辩证法受到《老子》对立转化思想的影响,是很可能的。马克思继承和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创造了唯物辩证法,从而形成了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老子》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睿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对《老子》也作过高度评价。他说:“在…  相似文献   

5.
王蒙的帮助     
亦杰 《公民导刊》2013,(7):55-55
<正>王蒙在《老子的帮助》一书中,用他的人生体验、历史体验、社会体验、政治体验、文化体验等对老子的《道德经》加以解读,加深了我对老子思想的理解。老子的《道德经》我曾读过,但体悟不深,有些地方似懂非懂。读了王蒙的解读,觉得很有帮助,所以我说是"王蒙的帮助"。他用亲见、亲闻、亲历对老子的学说提供一个当代中国人的人证、事证,帮助我们理解《道德经》中的哲学思辩、宗教情怀、逆向思维、无为命题、处世奇术、做人奇法等等。比如老子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蒙解释道:"一切的有都来自无,一切的有都会变成无。一切的无都可能产生有,一切的  相似文献   

6.
杨师群教授的论文《老子政治思想批判》深入批判了《老子》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实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扬弃和开新的学理探索。“杨文”的批判对象指向比较模糊,在批判中存在多重逻辑,个别论断有失公允。一是把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相混同,有断章取义之嫌;二是以现代学科分化视角审视《老子》思想,不予以历史的分析,有苛责古人之嫌;三是没有辩证地看待《老子》思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厚今薄古之弊。《老子》政治思想的扬弃和开新,应当明确批判的对象和进路,整体把握“南面之术”和“有道治世”的思想主题,以及“正言若反”和“形而上学”的言说特征,在“《老子》注我”和“我注《老子》”的辩证统一中探析《老子》政治思想跨越时空的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7.
化污染为资源﹃道﹄老子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哲理之四陈明绍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哲学著作。在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工业化、现代化是以生态环境被破坏,被污染为代价的。西欧北美各国如此,后来赶上的日本也如此。今天...  相似文献   

8.
陈善 《青年论坛》2008,(2):150-152
《老子》一书可视作一本政治学的著作,其目的在于提出让当时的社会走出混乱局面的治世良策。在《老子》中,老子分析了东周时期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于统治者实施“有为”的政治。为此,老子认为要想天下太平,人民安宁,其根本方法就在于实行一种所谓的“无为而治”,既要求统治者应该谦退不争,清静无欲,与民无事,改变人民的心智和生活,同时又注重为政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松州》2014,(6)
<正>一、关于道德的含意道德之说早已有之。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分开使用。老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道是看不见的,通过德表现出来。"《左传》说:"有德不可敌",认为军队道德水平决定战争胜败。《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10.
老子之“道”,其内容涵盖了他对生死本质的认识,生死价值实践观和生死之超越的思想。老子对生死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待生死的认识上,老子有一种自然的生死观、辩证的生死观,在生死的价值实践上,老子信奉返朴归真的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老子还认为如果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就能摆脱死亡对生命的限制性。老子的生死观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而“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老子》哲学实为一主体论思想体系本体之“道”下贯于个体生命而为人之德性,道之“自然”遂成为德性的本质内涵,修道成德实即道德主体性的实现与挺立。“道”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民“自然”的观点意味着人民乃是政治的主体;作为民“自然”的逻辑归结,“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执政准则。“无为”之治本质上系民意政治,透显着消解统治者政治主体性以凸现民众政治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张淑华  邱晓 《求索》2011,(7):110-112
学术界对于《老子》中"道"的原型一直以来多有争议,主要观点有太阳、月亮、女阴、葫芦等,其中以叶舒宪的论证最具说服力。本文即以叶氏观点为基础,运用字源学分析法和原型理论补证了《老子》"道"之原型为太阳一说。暨由此原型特征出发,从《老子》描述最佳得道方式时常用的"持"、"守"、"保"、"抱"、"顺"、"随"、"和"、"同"等词,来阐释《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虚静"、"禁欲"的哲学观点,并探讨了这种观点对中国人形成"收敛生命"的人生态度之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老子》法律思想的本质就是"道",而其"道法"思想具体又通过"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表现出来。老子认为,道是"法"的来源:一方面"法"使"道"有了社会性,可以在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另一方面"道"也为现实中的"法"提供了合理性的根据。总之,道是法的本质,法是道的外在表现和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道正是通过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信息高度发达,试图说服、劝导或影响民众的心理和行为的宣传/劝说行为,无所不在:广告、推销、电视新闻、政治宣传等,各怀动机,试图影响和操纵大众。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宣传力:政治与商业中的心理操纵》一书,解析了当代大众媒体和政治系统等运用各种宣传/劝导技术操纵大众的过程、危害及大众可能的应对之道。作者在书中指出,现代社会——姑且不  相似文献   

15.
美玉 《黄埔》2013,(2):154-158
上一期,我们一起品读了《老子》,遨游于老子构建的宏大世界里,我们深深感受到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提到道家,提到老子,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不提,他就是庄子,道家学说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在他离世100多年后,又一部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作被创作出来,它就是——《庄子》。  相似文献   

16.
老子之道对青年成才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成才是青年阶段的重要特点,而成才是有规律可循的。2500多年前的老子将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规律浓缩在“道”字上。我们今天通过学习《老子》,追寻老子之道的深刻意蕴,会发现老子的许多观点实际上对当代青年的成才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经典著作。通过众多的自然界现象、社会上人际关系的行为和人们一般的思维准则,总结出宇宙总规律,即“道”的含义。过去有许多人对老子的学说有误会。从道德经中的“无为”误解为:老子的哲学是消极、落后、无勇气,反历史、反对军备、提倡妥协。其实老子的学说继承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哲学的中心思想是“道”。从《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承下来。“道”先天地而存在,“德”因人世而建立。这个宇宙总规律“道”,要求人们接这总规律去办事,不要按不合规律的主观愿望去变干,不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用为线索,分析“圣人之治”政治现的“体”——“圣人之治”根本逻辑的核心在“民”;讨论圣人辅民治政之“相”——“无为”、“贵柔”、“防微杜渐”等等;最后达到“圣人之治”双重逻辑下的任运之“用”——因任“自然”.  相似文献   

19.
杨琼 《新东方》2009,(11):6-11
老子是巫师。对此,楚文化和《老子》可以作证。把老子当作巫师来看待,并不是什么狼来了之类的耸人听闻的事情,请听笔者慢慢道来。的确,老子历来就是被当作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来敬拜的,而今给他冠上巫师的头衔是否显得有些不敬呢?正如人们所熟悉的那样,哲学与巫术乃至神秘主义之学乃泾渭分明之学说,在其本质上前者代表着理性的、抽象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王博 《人民论坛》2013,(28):31-32
道排名:第10位得票数:4005得票率:36.6%精华阐释:道的本意是路,《说文》:"道,路也,一达谓之道。"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以及价值和秩序的提供者。孔子要求儒者"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具有"道不远人"的特点,天道和地道最后都要落实为、归结为人道。作为最崇高和最核心的概念,道体现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从宇宙到政治、社会和生命秩序的根本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