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和谐,是讲心理健康、心理平衡,是让每个社会成员在工作中、生活中,在与他人打交道中不回避矛盾,学会哲学式的思考,积极地适度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自己快乐,同时也让他人快乐,让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钱不能只用来生钱,财富不能只用来换取财富,金钱和财富的终极价值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创造快乐和福祉.高翔,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当代知识分子,一个具有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用财富倾情回报社会,用金钱真情关爱他人.  相似文献   

3.
休闲带来的快乐,是消费型的快乐;繁忙体验的快乐,是生产型的快乐。在繁忙中用快乐创造成功,那才是工作最佳状态的"真"和人生最佳境界的"美"。现代社会,恐怕有两个字经常令人不爽。一是"忙",二是"烦"。"忙"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有时是心甘情愿而为之。"烦"则明显不同了,它是消极心态的不良反映,有百弊而无一利,应当通过心理调适而不为之。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防止从"忙来忙去"陷入"烦来烦去"的窠臼,并要有意识地让繁忙向快乐转变。工作与事业是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4.
《党课》2006,(9):73-74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与周围的人常常格格不入、关系紧张。人家说一,他偏说二,在人际关系上总是别别扭扭、疙疙瘩瘩。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敌对心态。敌对是指与他人心理不相容而敌视、对抗他人的消极心态。其目的在于在心理上给他人造成有害结果,使对方蒙受痛苦和不快。这是一种心理缺陷。这种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与个人的性格有关,与成长过程中不和谐的家庭或社会人际关系有关,也与我们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黄玉梅 《学习月刊》2014,(4):108-108
让学生拥有善于写作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为学生奠定一块适应社会的基石。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巧妙引导.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世界.不拘形式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乐于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感受最深的内容写清楚.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叶圣陶先生曾言.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方位和谐的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目的也是手段,能对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来,由于社会发展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不和谐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心理诱因,极大危害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和谐。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重视人的心理和谐建设。通过利益机制、心理疏导、价值观教育、民意表达等渠道使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与自然,形成和谐心理,这对缓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声音     
《党课》2007,(8):125-125
“真正的大智慧是知人,就是你能了解人心上的纹路,去了解人心中的隐秘的愿望,去尊敬生命中的痛苦,去能够让自己活得好也让他人活得幸福快乐。所以智者是知人之人。”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及社会的接触和互动中形成个性,学习社会经验,遵守社会规范,扮演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生活,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心理社会化是其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一、当前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现状第一,心理社会化不足。这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没有达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水平,即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速度明显加快,但其心理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不少大学生在自我定位上,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中小学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的保障,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  相似文献   

11.
从行为科学的理论看,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理论行为能力。根据影响力的性质,影响力可分为强制性影响力和自然性影响力两种。强制性影响力是基于社会赋予的职能、地位、权力等因素,是权力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来自权力和地位,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服从、被动。自然性影响力是产生于个人的品格、才能、知识、感情等因素,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建立在崇敬、信服的基础上,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是主动、自愿的。在这两种影响力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要比权力…  相似文献   

12.
谈幸福是一个时髦话题。至少谈起来可以让人心情愉悦、满怀憧憬。幸福是一种心理感觉和感受。与其庶几相近的中文词可能就是快乐和满足了。一个成天乐呵呵的人必定是一个幸福的人,这当然得排除那种苦中  相似文献   

13.
慕毅飞 《求贤》2007,(1):45-45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协调好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欢畅、愉悦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4.
于钦读 《奋斗》2007,(5):39-4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在构建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中,必须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行为才能和谐.社会也才能和谐。所以《决定》要求,“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5.
殷霞 《发展论坛》2003,(5):50-51
社会情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映,突出地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属性和实践本质。它与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在人的社会生活和认识活动中,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社会情感的基本特征社会情感的一般特征表现为感染性、激励性和爆发性。社会情感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其他情感一样,是人在生存和交往中对客观对象(物质世界、他人及其行为)和自身态度的内在体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反映,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通常表现为喜悦或悲哀、欢乐或忧愁、喜欢或厌恶、热爱或憎恨、满意或不满等。从心理…  相似文献   

16.
态度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部分。一个人的态度,是以渐进的方式在其学习、生活经历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它处于一种“液流状态”,不易把握。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态度,为他们成才打造心理根基是十分重要。 积极的心理态度即正确的、开放的心理态度具体表现为:能正确认识、调控自我,善于接纳他人,积极面对来自自身和社会的挑战,不  相似文献   

17.
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18.
所谓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能力。按照心理学有关理论,根据教师行为影响力产生的原因和特征,可将教师的影响力分为两类:一类是权力性影响力或强制性影响力,另一类是非权力性影响力或自然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一种强制性的影响力,不是教育者自身的现实行为造成的,是由传统社会观念、职位因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领导干部的心理和谐与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快乐,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心情,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成长更不能离开快乐。在快乐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具有良好的心态、奋发向上的精神、开朗的性格和善于接纳别人的长处,这样的孩子最受人欢迎。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是我治理班级的宗旨。那么,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呢?我从实践中总结出了六个字:爱心、耐心、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