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贵——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三读——清代梁启超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读。明代陆世仪主张要精读、细读、熟读。三视——《文心雕龙》研究专家牟世金把书视为朋友、大敌、老师。三为——培根认为读书之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三到——宋代朱熹认为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三破——对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概括为突破、磨破、识破。三余——三国时教育家董遇,善于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读书。三不——北京大学俞…  相似文献   

2.
读书有益     
“待饭未来还读书”是大诗人陆游刻苦读书的真实写照。古往今来 ,凡成大器者 ,无一不是好读书之人。诚然 ,学习不仅是读书 ,但读书无疑是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认真阅读和积累 ,方能取书之精华 ,采众家之特长 ,激独有之想象 ,说话办事才能出之有据 ,思之有成。读书能增长知识。博学之 ,明辨之。读书人以书为乐。我读书写作多年 ,几乎每天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我一直牢记古人的话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虽说我不谙读书之门道 ,也没有窥破书中之奥妙 ,但我却乐此不疲 ,在书中寻找知识 ,开阔自己的眼界。读书能感悟逝去的名人。在…  相似文献   

3.
深化改革中出现哪些“杂音”、“躁音”呢?归结起来大体上如下: 一曰:什么都如何如何变了;二曰:什么都如何如何涨了;三曰:什么都如何如何糟了;四曰:什么都如何如何差了;五曰:什么都如何如何弱了;六曰:什么都如何如何坏了;七曰:什么都如何如何不行了;八曰:什么都如何如何难了;九曰:什么都如何如何不如从前了;十曰:什么都如何如何不如外国了。 “杂音”、“躁音”混淆视听、鱼目混珠,使人们对深化改革发生误解,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泄气、怨气、怒气,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些“杂音”、“躁音”从那里来的呢,我认为:(1)来自一些领导干部不读书、不看  相似文献   

4.
大文人的小     
所谓大文人是指那些才华横溢文思泉涌的文豪。之所以大,在于他们“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写出来的东西,一般人看了不得不拍案叫绝吟咏再三。又怎么会小呢?之所以小,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才华用于吹牛拍马:因为权势,可以把某人捧上天:同样因为权势,又可以把这人按入地。  相似文献   

5.
文章的灵魂     
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罢杜甫的一首首精美诗篇确实感到他的文字似有神助,落笔不凡。当我们欣赏司马迁“项羽本纪”的生动流畅,王勃“藤王阁赋”的明亮生丽,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奔放之时不能不对他们的文字功夫表示钦佩。寥寥数语,可以让山川激荡,让万物生辉,让心灵震憾。许地山先生的著名散文《落花生》文字平稳,语气平和,没有居高临下的文豪霸气,更没有处心积虑的飞来之笔。但是,在平淡的还说中所表达的朴素思想和深刻哲理,却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由此我想到,为什么有的文章可以不朽,几百年来人们还…  相似文献   

6.
从小就喜欢读书的我,脑海里老记着那些格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懂意,等于啃书皮。没有想到,当我成为一名专业的研究人员时,居然碰到了书越读越多  相似文献   

7.
在万紫千红的唐诗国度里,杜甫(712-770)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作为中国占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尊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驾齐驱,其作品则被公认为“诗史”。仅就艺术成就而言,地也是中国诗歌史上造诣最高。修养最全面、创新精神最强的一位诗人,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五言还是七言,叙事诗还是抒情诗,地无一不能,天一不工,堪称诗坛的。全能冠军",名篇佳句之多,可谓无与伦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方卷,下笔如有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好雨…  相似文献   

8.
业余阅读     
不久前,看到一篇有调查作根据的短文:《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堪忧》, 很自然地联想到大学生、研究生、在职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者),以及教师、家长等在这方面的状况如何的问题。虽然没有调查,但是很值得关注。中学生课外阅读太少甚至全无会影响其继续成才的基础和基本素质,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注意。可是,上述人群的课外或业余阅读不多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回答也应该是不妙,或者可以认为更糟。果否如此?请看事实。如所周知,我国古代早已有诸如“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读书  相似文献   

9.
动笔有益     
《创造》1999,(3)
俗话说,“开卷有益”。这讲的是读书治学对一个人生活、工作的益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之贤人读经史子集、思军国大事的执着劲头,即便在今天,亦还每每为人们赞叹不已。在今天,当我们的新老读者特别是从事各种领导工作的干部读者翻开这份刊物时,我们还想说一句──“动笔有益!”这样说,是因为这几年,随着本刊日复一日地贴近实际、贴近干部、贴近工作与生活,愿意进入这块园地笔耕的同志是愈益多起来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刊所发表诸多文稿的作者中,有勤于调查研究的县委书记、县长;有渴望为富民兴滇一展独到识见的…  相似文献   

10.
要开阔视野,启迪思想,增长知识,多读书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鲁迅一生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很讲究读书的方法: 一曰多翻法:所谓“多翻”就是多读。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读一遍前言,或者读上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读书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同时,还  相似文献   

11.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12.
常听人说:“××这孩子呀,我看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你看他现在……。”还有人说:“从小看大,三岁到老”当时我倒觉得他们说的都正确,可是当我在政治课上学习了一些唯物辩证法原理后,才知道他们说的是不对的。“三岁”不能“看到老”的。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二年半时间的电大学习过程,我有不少体会,概括起来有如下四方面: 一、目的明确不怕羞。我在报名时,总希望给予保密。担心考不上电大,别人会笑话。后来,接到电大录取通知书后,我外出面授,曾引起了一场小风波:有人说我,“快到50岁的人了,还那么积极去读书深造,精神可贵。”也有人说:“年纪这么大还去读书,三年后拿到文凭有什么意义,真是自讨苦吃”。在有些人看来,读书是为了拿文凭,拿文凭  相似文献   

14.
目前这个时代,从全世界来说,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从我国来说,改革开放事业亦不断推进。我们的知识要吏新,观念要更新,需要读很多的书,可是常常苦于时间不够。这是每一个人都面临的矛盾。要想解决这个茅盾,只有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尽量提高工作效率,挤出读书时间;二是尽量提高读书效率,力争事半功倍,或事一功十,事一功百。于是,读书如何精选的向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杜甫云:“读书破方卷,下笔如有  相似文献   

15.
最不像警察的警察   户丑只说,如果谁要选一个最不像警察的警察,他有信心“光荣当选”。   户丑只的确不是在夸“海口”,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有三个“硬条件”:一是名字老土;二是成年累月的着装打扮跟警察根本就不沾边;三是一天到晚灰头土脸的净往人多的地方挤,一点儿都没个警察的样子。有一次,在公交车上,老户曾专门为自己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请车上的乘客猜猜他的职业。有人说他像个机关门卫,有人说他像个炸油条的,有个小伙子显然想夸他,说他“怎么看怎么像个退休的工人师傅”,一车人硬是没有一个人说他像警察…  相似文献   

16.
<正> 吃饭本是件极平常的事,但在学者的笔下却也能大有学问研究。近日读到钱钟书先生的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其中就有一篇谈“吃饭”的学问谈得出神入化的文字,题目就叫《吃饭》。钱先生所说,吃饭的功用可以分为四种。一种是正儿八经地吃饭,即“有了肠胃要去充实的人”,他们充肠填腹,吃饱了才能生存,才能干活儿,所以吃什么不甚讲究,也讲究不起。第二种是“有饭而要胃口来吃的人”,他们吃饭实为“吃菜”,是辨味而不是充饥。这样的吃饭不过顶着“吃饭”的名义达到“吃菜”的目的。第三种是社交型“吃饭”,  相似文献   

17.
评论一个老师书教得好时,人们常爱这么说:“把书吃心里了。”看来,“吃”书是教好书的根本,要教好书,就非“吃”书不可。“吃”书,含义有二:一是深刻领会书的内容,一是熟练掌握书的教法。做到这两点,教好书的把握才会大。“吃”书,并非吃饭那般简单,不下番功夫不行。要“吃”书,就要增强“食欲”——提高对教书、“吃”书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们是为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而教、而“吃”。这样,“胃口”就大,也就爱“吃”。要“吃”书,就得豁出辛苦。“吃”书即吃苦。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与季节     
清人张潮对读书有许多精彩之论。有谈读书与“读人”的 ;有论及读书与年龄之关系的 ;也谈及了读书与季节 ,道是 :“读经宜冬 ,其神专也 ;读史宜夏 ,其时久也 ;读诸子宜秋 ,其致别也 ;读诸集宜春 ,其机畅也。”弄到什么季节读什么书都有讲究 ,大概也只有那时的读书人才有如此的雅兴。自然 ,一个季节确有一个季节的情调与韵致 ,此公将季节之韵味与经史子集的书中之味联系起来 ,似乎不无道理 ,细想又觉得稍嫌牵强。其实 ,冬日围炉读史照样会沐浴一番历史的温馨 ,夏天摇扇读经也未必就不能悟到思辨的风凉 ,春秋两季气候宜人 ,读起书来又何尝不能…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1950年所填《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诗人兴会更无前”的“兴会”,三十多年来的许多注家都将它解为“兴致”。其实,这里的“兴会”不宜解为“兴致”,而只能是指诗人的“灵感”。其理由如下。首先,要对“兴会”的出处与含义加以辨析。《宋书·谢灵运传论》曰:“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诗人兴会更无前”的  相似文献   

20.
几天前一个上午 ,王先生正在办公室上班 ,忽然接到一个电话 :“老同学 ,您好 !好久没见了。”王先生听着声音耳生 ,忙问 :“请问哪位 ?”“老同学 ,怎么连我都听不出来了 ,真是贵人多忘事啊 !在深圳发了大财就把穷同学忘了。”王先生觉得不好意思 ,可怎么都想不起来 ,试探着问 :“是年某某吗 ?”“哎呀 !到底是老同学了 ,还没有忘记我 !”寒暄一阵后 ,“年某某”说 :“我要请你吃饭 ,你11时30分在某某酒店门口等我 ,我女朋友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请把你的手机号码告诉我。”王先生刚到某某酒店门口 ,一小姐即迎上前来 :“先生 ,你是年某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