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成为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环境的重要术语,也成为中国发展现代性的“场域”,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全球化本质上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现代性是文明面对现代化时的一种态度,是个人—群体应对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文化心性结构,所以中国的发展要建构中国的现代性,呼唤文化认同的重构。全球化时代创造了一个差异相遇的场域,需要在文化对话中寻求文化认同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研究文学的现代性的根本目的,应当有助于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研究文学的现代性必须和探讨社会的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必须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性和文情出发,来探讨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双向“反哺”的。作为现代化进程的“精神积淀,”现代性一经生成,就会转而成为现代化的理性规约和内在张力。后现代社会思潮的实质在于解构和终结现代性,它虽然给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进路提出了某种警示,但却有可能诱发现代化价值合理性危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展”国家而言,要避免在现代性问题上陷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陷阱,就必须对西方后现代社会思潮实质及危害予以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现代性成为当代哲学反复探讨的重大问题。现代新儒学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思想,但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思想,只有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资政新篇》和《校邠庐抗议》为讨论对象,从经济、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洪仁、冯桂芬二人现代化思想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他们现代性视阈的分野与冥合正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以及中国现代化思想从一开始就具有的多元性与多源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问题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推进日益凸现出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邓小平理论中有丰富的现代性思想。本文从现代性的精神维度、制度维度和器物维度三个层面探讨了邓小平的现代性思想并对它的当代价值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 ,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发生了碰撞。如何合理地继承传统价值观和批判西方社会的“现代性” ,构建符合本国现代化发展实际的当代价值体系 ,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通过对二元论、持续进步观、实利主义等展开批评,在颠覆现代性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历史错位的背景下发生的。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我们应从中国语境出发,既借鉴其合理因素,又要克服其片面性认识,更要防止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接而对中国现代化形成的消极影响。中国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含蕴的科学理念,已具有了超越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的全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竞争与发展和中国迅速走向全球与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考察马克思的现代性话语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极为不公平的现象:关于现代性话语的皇冠属于马克斯.韦伯,而与具有原创性地位的卡尔.马克思无缘。实际上,马克思对现代性是本然的肯定,视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为现代性社会。马克思当时的出场是通过对资本全球化为主体的现代性的双重向度进行的———肯定与否定、“改造现存世界”、建设新世界而显示出来的。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建设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取得巨大成功的。面对新旧全球化的时代大转换,没有对马克思的关于现代性话语的记忆和继承,不仅对马克思极为不公平,而且没有中国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作为法治秩序重要支撑的私法精神,根植于现代性的历史运动之中,也即现代性生成、反思和重建境遇下的国家一社会关系变化,导致了私法精神的当代发展和嬗变。中国是在现代性反思和重建背景下走向现代化的,因此,就应以反思现代性"信念来培育和重塑私法精神,推进中国法治秩序的早日建立。  相似文献   

11.
在晚期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法律的现代性危机.它一方面是现代资本主义发生危机的一种理论上的反映,同时也是对即将来临的信息社会、后现代社会的一种观念上的建构.面对法律现代性出现的危机,西方法律学者们从不同的关注点出发,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而西方出现的法律现代性危机对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何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避免法律的现代性危机,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的法制之路,是每个中国法律学者都不能不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只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才能真正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本质性维度、出场必然性及其在人类史图景中关联性的历史地位。考察中国道路的创新,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启蒙现代性、经典现代性、后现代和新现代性的各种模式,必须深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写现代性的必然性,在复杂现代性语境中根据"中国新现代性"的独特坐标加以阐释;探讨中国道路的社会根源,不能简单平移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而要深度反思我国已经进入的差异性社会本身。中国道路是历史道路的继续,始终在与"半现代"陷阱作殊死博弈;中国道路决不是世界道路的"另类"歧途,而是人类史道路的创新继续,它丰富和创新了人类现代化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刑法现代化需要继续发展。反观我国刑法学领域,现代化刑法的追求还占据着当代刑法学人的思维,遮蔽了中国刑法现代化之未来图景的真实面貌,妨碍了中国刑法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现代性的一般特征出发,尝试着以现代之后的视角看待刑法现代化发展及其遭遇的“陷阱”。在对现代性中的基础主义、表象主义,以及普遍主义的批判基础上,实现现代刑法经由自由刑法向风险刑法、单一法典化向立法多样化和实践理性向交往理性三个维度的转化,并为中国刑法的现代化事业提供更为充足的理论动力。  相似文献   

14.
共时态: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不同哲学范式基础上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我们看待公共行政的两个不同视角。现代性所追求的是理性、精确、直观和清晰,而后现代性所倡导的却是想象、模糊、抽象和混沌。在变革的多元发展的中国社会中,公共行政呈现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共时共生的特征。伴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进程,现代化仍然是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奋斗目标;而面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国公共行政又必须应对后工业时代的挑战,方能适应内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对现代性进行了判断。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不能避免现代性的悖论性后果。社会主义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判断现代性的问题,因此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命题,它们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判断是紧密相连的,表达了“去资本主义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诉求与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诉求的内在互动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存在方式和基本经验,又是中国现代性诉求的实践保证和现实选择.这种内在互动使我们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构成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观照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端和缺失之时,容易向前看或是向后看。向前看,就是要求我们全盘接纳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与时代特质即现代性,认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不断地发展来解决;向后看,要求我们反观现代性问题时,回到传统并希冀用传统文化解决现代性问题。现代与传统,这对中国人纠结了上百年的二律背反,矛盾乎?冲突乎?本文从社会哲学理论话语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能简单割裂历史与传统,而是在秉持现代性先进理念的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性基因,融合时代特点,整合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时代危机找到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当前社会在“儒学与现代化关系”方面存在的“误区”,阐述了“易学、儒学、国学”“,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的内涵,揭示了“儒学的生命力与中国的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强调在新形势下儒学要“继承、创新、发展”,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文化景观。在我国社会文化的转型中,大众文化以形构时尚观念、敞开文化公共空间,深刻地改写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格局和生存状态。在西方语境中,大众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在中国语境中,大众文化是形构现代性的现代化力量。大众文化作为全球化现象及文化资本力量,在中国语境中乃是解构与建构并举,甚至是倾斜于建构,表明“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并非趋向西方文化,而是在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的大众文化贴近中国独特的现代性诉求之路。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在新形势下,应以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为宏观时代背景,从现代化视角解读现代职业教育的科学内涵,从现代化理念认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从现代化进程审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应有态度。实践证明,现代化理论可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