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永纯 《传承》2011,(5):29-29
信息社会,博客、微博、播客、论坛、贴吧、搜索引擎、网站、网络报纸、移动多媒体、虚拟社区等以数字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新媒体浪潮扑面而来。强大的交互性和内容聚合的爆炸式传播效果为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新媒体给中国政治领域带来的不仅是新的话语方式,更促使政府施政与民主监督方式发生变化,迫使官员与百姓互动方式重塑。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媒体新形态,具有信息简短、传播迅速、交互性强、开放度高的鲜明特点。新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易使事件升级为高校危机。新媒体的强大传播能量及公众影响力,使高校危机公关面临严峻挑战。文章讨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的成因及类型,探讨其公关策略,为高校危机管理走向现代化与科学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规律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由相对单一的主流媒体,转移至信息海量、信源开放、交流互动的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提供资讯为主的移动终端应用产品,成为大众了解外界信息、参与信息传播、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和渠道。作为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类别,城市形象传播也必须顺应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适应网络新媒体传播环境,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来实现传播目标。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与新媒体传播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共同发展,是解决当前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党建工作问题的关键路径。可以通过优化整合资源,吸取其中的积极力量,加强教育培训,促进新媒体传播与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媒体与政府关系的主要理论,提出新媒体与政府这一矛盾统一体的关系:理论上两者应从单向关系走向互动合作,实践中新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与政府对新媒体的规制并存;反思了媒体与政府的现实关系,在两者关系的处理中,存在多重竞争目标的融合,博弈中的力量不均,理想角色的现实差距,法治漏洞中的行为失范,社会信任危机的加剧等问题;提出了新媒体和政府关系重构的思路和设想:治理理念的合作化与平等化、新媒体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治理手段的集成运用、两者自我完善的强化。  相似文献   

6.
林秀梅 《传承》2012,(11):62-63
新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使得今天信息的传播理念、传播方式和接收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新格局。电视新闻在这场新媒体大战中能否保住阵地,关键在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融合新媒体,努力构建一个个性鲜明、互动良好、服务功能齐全的电视新闻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7.
资讯时代背景下的政府与媒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讯时代是一个通讯传播技术高度发展,传统媒体获得极大提升,新媒体不断涌现,新旧媒体联合互动,资讯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新时代。资讯时代的我国公共行政需要走出与媒体传统关系的误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刻地认识与媒体关系的本质,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开展行政传播,构建和谐互动的媒体关系。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给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术期刊在借助微信公众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推送内容单一且速度慢、频率低,界面设计单调、功能不齐全,推送内容不适合非学术读者群体,缺少互动和回应等运营困境。究其原因则在于,期刊学术性与碎片化阅读之间的矛盾,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体制局限导致期刊新媒体人才匮乏,以编辑为主的运行方式忽视了作者和读者的需求。因此,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必须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对文章进行深加工,建立符合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的评价体系,建设学术期刊新媒体人才队伍,探索编辑、作者、读者三方互动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敬秋晴  ;谢宏栋 《传承》2014,(8):35-37
纪检监察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互动、融合的信息传播模式有利于党和群众的沟通交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勇  毛逸 《人民论坛》2023,(18):61-63
政务新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网上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国家统计局“统计微讯”微信公众号为例,梳理分析其推送内容,从主题类型、话题词与叙事方式、情感倾向三个方面探讨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效能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带来了以开放平等、独立自由和双向互动为特点的传播机遇,但同时也衍生了以信息碎片、机械复制和资本逻辑为代表的现实问题。以新媒体发展现实为依据,切实把创新优化道德教育、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研究目标,坚持立足实际,主动剖析新媒体条件下中国道德教育的各种现实问题,将兼具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意义。认清并适应新媒体的这种发展实际,探索新媒体条件与道德教育的更有效结合,坚持聚拢碎片、个性体验和风气转变的"组合拳",是新形势下创新优化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传播与综合应用,中国政务微博正在从以信息发布、信息公开为主向深化政民互动、实现舆论引导、提升为民服务的方向转变。本文从总体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地区分布、行业分布等方面论述了2015年中国政务微博的发展概况;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政务微博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并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环境及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未来政务微博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屈群苹 《前沿》2014,(7):14-15
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政府形象的构成与传播不仅涉及政府的理念与行为,而且与公众的认知模式、民意互动与意见反馈等要素息息相关。政府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文章认为,只有不断地去了解民意、排解民忧、汇聚民智,提升政府自身软实力,才能渡过正在肆虐的信任危机,塑造诚信、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教育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呈现出内容复杂多样,方式开放互动,受众广泛普及等特点.因此必须加强影视精品和红色基地文化建设,丰富传播内容;注重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创新传播形式;坚持系统规划和循序渐进,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Web2.0为技术支撑的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开放性、自主性、便捷性等特征,改变了传播方式与交往模式。这些特性与变革影响了行政生态环境,给公民参与政府管理带来了双重作用。政府应该根据自身在公民参与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角色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在Web2.0技术和新媒体的运用中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与公民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16.
正一、新媒体传播与民主党派思想建设(一)新媒体的概念以及传播特点。所谓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形式。从传播网络角度说,它包括有线互联网、wifi互联网、3G和4G移动互联网。从传播终端的角度看,它包括以PC为终端的媒体、以笔记本、平板和手机等载体为终端的移动媒体以及户外媒体等。新媒体主要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传播的便利性和即时性、交互性以及传播  相似文献   

17.
在后真相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构建面临来自信息本身、传播过程、公众信息解码三个方面的挑战。即信息噪音带来的政府信息干扰,信息传播规律影响下的政府信息弱势传播,公众特性导致的政府信息解码偏差。技术发展带来信息噪音放大,社会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公众信任异化,政府与公众互动过程中的不足带来的政治不信任扩大是政府公信力面临挑战的原因所在。基于此,后真相时代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核心议题就是通过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构建政府与公众长期稳定的良性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的政府与传媒关系主要体现为政府-新媒体关系,国内外就此转向问题从新媒体自治、议程设置、双向互动、舆情应对等多个视角进行了探讨。我国政府-新媒体关系中存在诸如舆情应对不力、包容性欠缺、机制不完善、市场逐利等问题,中国在疫情发生初期都有例证。有鉴于此,政府-新媒体关系需要构建一种善治模式,政府做到善待、善用、善管,新媒体能够自主、自觉、自律,政府与新媒体达成共识,共同致力于服务社会公众,在完善的法治框架体系基础上走向善治之路。  相似文献   

19.
高校新媒体作为新兴的、强有力的育人工作平台,以其点对点精准推送、开放包容、实时接纳互动等特点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江苏警官学院新媒体矩阵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新媒体矩阵在引导、影响和传播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和发展应采取定位准确、原创战略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传播特点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造了新条件,它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资源、扩大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受众、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路径、创新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在新媒体条件下,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必须遵循主导性、开放性和渗透性原则,依托自媒体拓展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主体,运用大数据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路径,建设宣传阵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平台,完善管理制度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