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性生态人: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主体预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辩证发展历史为思路 ,提出了“生态自然人”、“理性经济人”及“德性生态人”三个概念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以“原则”和“规范”的方式 ,对德性生态人作了扼要的主体设定 ;针对当前全球性生态问题 ,对照预制主体的德性要求提出了开掘绿色文化资源 ,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德性的概念与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性是一种普世追求的价值理想。本文通过对中外哲学伦理思想史中关于德性概念及其内涵的梳理,对德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生命视角整合提出了德性的基本概念,即德性是指人的以道德为核心具有卓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并把德性的内涵归纳为真、善、美的统合。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德性,与作为生命体的人的出现及其进化密切相关,是理智德性、道德德性和审美德性的汇聚,并蕴涵着四重交互效应及其发展的关系,即人类史和自然史的交互效应及其发展、人性和物性的交互效应及其发展、技术史和道德史的交互效应及其发展、义利(应然与实然)的交互博弈与发展。在技术—德性发展进程中并非总是为人类带来善或者幸福,甚至还产生了技术—幸福的德性悖论。超越这一悖论,须解构技术德性悖论产生的义—利失衡逻辑,重建以绿色发展之义为引领、义—利平衡且相长的技术德性应然—实然逻辑。为此,一是须确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贯彻习近平绿色发展的思想,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厚德、崇道、重义、勿受物役为技术德性的价值导向;二是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爱人利物"、勿伤物道为伦理原则;三是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生产—消费的生态伦理精神,以实现"天人合一"的愿景。  相似文献   

4.
杨豹 《桂海论丛》2010,26(6):57-61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德性伦理学出现了复兴。它们反对以规则为核心构建伦理学理论,认为要把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规则从属于德性,进而将德性作为人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来理解。它从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来诠释伦理学,并重视实践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构建目标、构建内容、构建途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韩丽华 《求索》2011,(8):118-120
中国儒家心性哲学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德性伦理。儒家哲学中包含着仁爱、良知、诚敬、慎独、尽心知性、节欲等德性伦理思想。这种启发人性美德的内在心性修养论的德性伦理是规范伦理所无法相比的。这正是儒家心性德性伦理的特征和优势。儒家德性伦理的仁爱良知根植于人的内心,并从人性的内在性上进行德性修养以求得德性之真谛。这可以解决根植于外部的规范伦理所不能解决的人的良知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传有 《思想战线》2011,37(2):59-63
中西方早期的伦理学都是德性伦理学。由于民族文化及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德性伦理学存在着种种差异。西方德性论对"德性"概念有着严格的界定,而中国却缺少对应于西方德性各德目之种属的概念;在德性的来源问题上,西方德性论强调德性不是本性,本性是德性的基础,德性是本性的固化和优化,中国德性论则把德性与本性直接相等同。然而,中西德性伦理学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在德性的培养方面,中西方都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法律制度对德性养成的作用;在具体德目的分类上,中西方都把某些德性与特定的社会层级相挂钩;中西方起主导作用的伦理学都是理性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对中西德性伦理学的这种比较,可以为中国传统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提供某种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论艺术德性     
人类的利他行动是德性行动。其中艺术行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德性行动,因为它不仅同时兼具利他性和利己性,而且直接通达人生的终极目的。这种能激发艺术主体强烈自由情感的性质就是艺术德性。艺术德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德性。直观真实、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是构成艺术德性的三个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开辟新奇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现实图景是艺术德性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催开美丽的艺术德性花朵。  相似文献   

8.
在柏拉图的哲学世界里,德性与理性是同等重要的维度,这是西方哲学史上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得以分庭抗礼的哲学范式根基。在柏拉图的哲学语境中,人格精神的理性境界和结构框架已经决定了德性的教化是对至善的追求,而要想使个人的德性得到教化从而达到至善,就要通过不断的善意而自觉的循序渐进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当下数字艺术德性整体呈现负值,主要因为高碳数字艺术文本的盛行对接受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大力建构低碳数字艺术文本,带给接受者更多强烈而健康的自由情感是遏制高碳数字艺术文本侵蚀、促进人类幸福事业的不二法门.而自然生活的改变阻碍了创作者精神层次的提高和灵感的产生,但如果创作者用心倾听,依然可以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素材,抚慰人的创伤,表达人性关怀,构建低碳数字艺术文本.  相似文献   

10.
对《墨子》的教育思想的研究,首先要从《墨子》的哲学思考和对社会政治的理想设计中寻求答案。《墨子》设计政治与宗教两种外在的价值树立方式,同时也注意依靠教育将价值内化。《墨子》教育思想关键特征在于其德性教育的主题,这种德性教育与当时诸子教育主题是一致的,其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回归与社会秩序重建。《墨子》的德性教育关注人的基本道德成长与实践能力的积累。《墨子》德性教育的实现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兼爱理想的实现。支撑这种德性教育的价值来自《墨子》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身体是人生命的物质承担,心灵是人生命的意义寄托。在现代社会中,身心失衡是人自我迷失的重要根源。从主体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建构,要求每个人首先能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和谐人。身体与心灵的和谐是和谐人的根本标志。德性包含着人性的提升和自觉完善,德性修养体现出人对自己身心关系的调适与优化。守护心灵秩序,实现身心和谐,乃是德性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指向。基于德性的身心和谐,能够成就一个人的真实自我;真实的自我,意味着一个人成为他所应当是的,做他所应当做的。  相似文献   

12.
李永红  胡大平 《求索》2008,(12):92-94
以比较的视点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可以发现,它的根本思想变革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追问人性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并反过来理解自然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行政法治的角度对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认为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基础,依法行政是以德行政的必然结果;以德行政包含于依法行政之中,依法行政是对以德行政的逻辑推演等。为此, 法性不得代替德性,传统依法行政理论中由于割裂了二者的关系,以致依法行政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德性可以单独进行分析,但若将它置于依法行政之外探讨就无太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性·德性·品性——兼评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险峰 《求索》2012,(5):164-165,119
对人性观的考察,是一切伦理哲学研究的理论起点。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观包括求知乃人之本性、人是理性动物、人是政治动物等三个重要命题,这三个命题分别从人的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和社会政治认知等三个层面对人的本质作出了哲学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理性实现对人类实践的规约,理性规约的结果形成公民之"德性"、城邦之"善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亚里士多德的人性论是一种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当下,正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的使命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道德品性的培育,这是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品性之思。  相似文献   

15.
王文东 《求索》2022,(5):87-96
两汉经学德性伦理作为中国传统德性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预告了汉以后主流德性伦理思想的理论主题和发展方向。郑玄作为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通过对《中庸》以“诚”为核心的“性之德”的注解,阐释了他对德性伦理的认知,即德性以人的存在为前提和载体。郑玄《中庸注》对德性的阐释,既与当时的礼治实践相表里,在政治实践和礼治秩序中彰显了德性的伦理价值;又以注经的方式深化了德礼关系的探讨,推进了德性伦理在经学体系中的演化,从而对国家礼治实践中如何有效发挥德性作用提出了新思考。郑玄《中庸注》德性伦理思想对形成以德立身、以礼治世、以礼立德的经学德性伦理传统具有承上启下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教育的话语系统中,对能力的强调一直胜于对人格培养的重视,这往往忽略了培养完善人格才是教育之真目的。面对当今社会道德衰退景象,教育对象正面临着德性缺失、人格分殊和价值根源丧失的人格困境。麦金太尔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善与德性的培养、生活整体性的认知和历史传统的复归,才能使人摆脱人格困境,达于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7.
在希腊时代各种冲突的德性观念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始终据于中心地位。然而,自启蒙运动以来,由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被摒弃,德性已经退居边缘地带。为寻求摆脱道德困境的出路,麦金太尔在追溯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的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现代德性论。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亦是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复归和充实。本文旨在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和麦金太尔的德性理论的分析,厘定德性的概念,对西方德性伦理进行有益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冯霞  李桂梅 《求索》2013,(7):83-86
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低碳生活价值观的确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它要求人类在调整人与自身的关系时坚持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统一,在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坚持适度消费。健全法律制度、发挥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功能,转变学校环境教育理念,是强化低碳生活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幸福与德性存在区别,在存在领域具有不同内容,因而我们无法用幸福消解德性,也不能用德性消解幸福;幸福与德性又具有密切联系,幸福是德性的目的,德性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这种联系表明两者是能够相互统一的,实践是德性与幸福两者统一的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中国道家哲学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主要体现为:其一,道家哲学的"道";其二,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三,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其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四个方面重要内容分析道家哲学,可以说道家哲学根本上是"以人为本"的,其表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