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磁器口记事     
正吴泽碧老太太已90岁高龄,出生在重庆磁器口吴家大院,吴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她17岁开始教书。"我在磁器口出生,从小在磁器口小学读书,长大在磁器口小学教书,1986年在磁器口小学退休"。此时,吴泽碧已是桃李满天下,最老的学生已年过8旬,最后一批学生也都40多岁了。宝善宫磁器口小学的前身是龙山义学,是清代由包括吴家在内的  相似文献   

2.
《党员文摘》2006,(5):F0002-F0002
2005年12月7日.是重庆黔江小女孩倪东艳8岁的生日。可这天早上.父亲仅仅说了句“照顾好妈妈”后,就停止了呼吸.小东艳从此就开始了独自照顾智障瘫痪母亲的艰苦生活。照片中的家简陋而昏暗.她就将作业拿到灶前.一边烧柴火做饭.一边借着火光做作业。曾经有好心人提出要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小东艳却回绝了,因为她舍不得丢下智障的母亲。  相似文献   

3.
《党员文摘》2006,(10):38-40
陈凡原是某国有企业的职工.虽然才49岁,她已进入“退休”的第四个年头。现在.她每天在家照顾自己生病的母亲。“如果母亲身体好了,我还要再找份工作。”陈凡对记者说。  相似文献   

4.
王文山 《奋斗》2009,(1):63-63
小时候我清楚的记得母亲身边总也离不了她的三件宝。第一件宝是她和父亲结婚时.接受娘家老妈陪送的长方形描金木匾匣。约一尺多长.五寸宽.厚度有四寸左右.刷着珠红色油漆。上盖儿和四周用金粉画的龙凤呈祥和蟠长、云子卷等图案。母亲用她装针线、顶针儿、剪子、压底儿刀。我8岁那年耍皮影时偷着把里边的东西全倒出来.用它做影箱.装影人子.母亲做活找不着针线了气得打我三匾匣盖儿。  相似文献   

5.
长征开始前.贺龙第二次结婚。他在湘西娶蹇先任为妻。蹇先任出身豪门.结婚后与贺龙感情甚笃,追随贺龙参加革命.出生入死。1935年11月.蹇先任生下一女。取名贺捷生。贺捷生出生18天.就随贺龙指挥的红二方面军长征.被称为“最年幼的红军”。她随红军到达陕北后.抗日战争爆发。因其父南征北战.只好又把她送回湖南桑植老家交由姑姑贺三姑带养。直到解放.她才得以重回到父亲身旁。期间.母亲蹇先任在战斗中牺牲。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笔者来到八师一四七团十连职工梁月兰家,看到梁月兰正在为瘫痪的母亲捶腿,她母亲眯着眼正独自享受着,她对母亲的那片孝心一下就映入了我的眼帘。说起梁月兰照顾瘫痪母亲的事情,那还得从2011年3月份说起。天气逐渐暖和,老人在楼房外经常走走锻炼身体,不知怎地,一天突然一下就倒在楼下的平地上,当时就没起来。一位路过的好心人,敲开她的房门,帮着把老人送回屋里,她还没说一句感谢的话,那人水都没喝一口,默默地走了。  相似文献   

7.
家的风标     
《党建》2017,(2)
正母亲上过学堂。她说,上小学时她的学习成绩很拔尖,先生经常给同学们读她的作文。后因外祖父病重,她不得不辍学。母亲个子不高也不漂亮,却是在300多个纺织姐妹中,因干活踏实而被录为正式职工的唯一年轻人,也成为外祖母一家人的指望和自豪。母亲18岁就和当军人的父亲结了婚。有一年,部队办夜校,母亲终于有了学习的机会。那天,母亲特别兴奋,第一个报了名。母亲  相似文献   

8.
窗前的母亲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  相似文献   

9.
散步     
莫怀戚 《党课》2014,(24):124-124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相似文献   

10.
杜美 《学习导报》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11.
杜美 《新湘评论》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12.
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着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里抹眼泪。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  相似文献   

13.
(一) 母亲做鞋很有一手。她做的鞋,不仅种类多,式样好, 而且做得快。圆口式样的布鞋是我最喜欢的那种,母亲也总为我做那种式样的鞋。我是穿着圆口布鞋长大的。在我记忆中,总会浮现出母亲做鞋时的情形。母亲把一个闪亮的铜箍戴在她粗糙的无名指上,用嘴将线头轻轻一抿,就着针眼穿好线,便开始纳鞋底。母亲纳得很快,把线抽得哧哧响。平时只要有空,她就会从怀里掏出鞋底纳上几针。  相似文献   

14.
思念母亲     
7月22日,是母亲的忌日。1988年的这一天,母亲因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二十多年来,我从未停止过对她的思念。我常常触景生情,看到街上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总会与母亲联系起来。我想,如果妈还活着该多好。我思念母亲,同时怀有深深的愧疚,愧疚的是没能好好孝敬她。我是母亲最小的女儿,自然多了一份疼爱。结婚前,我和母亲睡在一个床上,记得每天晚上母亲上床后总会说:"唉,今天又累了一天。"那时我怎么就不会给她捶捶背揉揉肩,按摩一下劳累的双腿,再说几句让她高兴的话呢?1975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后自作主张报了名插队下乡。母亲知道后说啥也不让我去,她舍不得让从未离开过家的我到农村睡通铺,抡镐头,被风吹,被日晒。可  相似文献   

15.
李克农一直在隐蔽战线工作.对党无限忠诚。当时他的工资也不多.还要缴纳党费.还要捐助一部分钱给“济难会”,用以救济死难者的家属.因此.很少能照顾到家庭。他的三儿子李伦后来在回忆父亲时谈道:“1934年初.父亲在江西苏区工作的时候.用一家商号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母亲写了回信.她也让我给父亲写一封信。母亲也不限制我,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16.
“这是我们队员当年和朝鲜阿妈妮的合影,她可是有名的‘母亲英雄’。”黄德琼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1953年10月,还是10多岁小姑娘的她就参加了文工团.到朝鲜参加慰问演出。当她得知征集抗美援朝文物的时候,她特意召集了几个当年的文工团员,拿出一本《留住昨天》的画册,向我们说起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我的妈妈     
正母亲离我而去整整20个年头了。母亲出生于抗日战争的1941年,据外婆说,怀她时就没有吃饱过肚子,妇女们一听说打仗就赶紧带点干粮躲到玉米地,一连几天都不敢出来。生下她时,又黑又瘦,想到能养活就活,活不了就算了,也算她命大,居然挺过来了。1959年,她随着支援边疆的队伍,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来到了新疆。恶劣的生活环境,严重的水土不服,思乡的折磨,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吓倒性格倔强的母亲。在这期间,她还恋爱了,选择  相似文献   

18.
1.适当越位:以免偷走了孩子的梦许多年前.一个十岁的男孩一直梦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一样。”回到家后.他伤心地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了这一切.母亲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的歌声比起昨天的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男孩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当他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这样说:母亲的那句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也许卡罗素的母亲从来都没想到她的儿子能成为名人,也许她根本没有指望过靠自己的三言两语去改变儿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杨桂英很平凡,真的,此前我甚至没有听说过她的名字,见到时只觉得她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大娘;说她不平凡,还真有点不平凡,她曾在1983~1993年间担任了两届攀枝花市人大代表。 杨桂英45岁就退养了。那年,她远在上海的74岁老母亲骨折需要人照顾,正好她单位有个干部转工人提前退养的指标,于是,她就急忙办了退养手续,去上海照顾母亲了。到了上海,她发现母亲在居委会和邻居的照顾下,生活得挺好,心里十分感动,就想:我也要在有生之年为大家多服务。她50岁那年母亲去世后,便通过考试在上海徐汇区街道当上了一名居委会调解主任,工作尽职尽责。有一次一对夫妻打架她去劝解,不料被男主人推倒在地,摔伤了腰,老伴和她惟一的女儿放心不下,坚决让她回来养伤。临走时,上海居委会的同志一再说,伤好后,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16,(12)
正长征一走一留中央红军长征前,拟定了一份参加长征的女同志名单,这份名单共有32人。在这份32个人的名单中,就有我母亲彭儒。那时,母亲正在长胜县担任县委宣传部部长。苏区中央局派了一名交通员到长胜县通知母亲,叫她马上返回瑞金,随部队行动。她回到瑞金时,看到许多人都在忙忙碌碌地收拾东西。后来看见吴仲廉,她告诉我母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