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名身体力行且颇具影响的英国当代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坚实的奠基作用。这种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史学理论和实践中的现实情感、群众立场和整体主义叙述方式等三个方面,此外,他还十分强调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对于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的意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史学思想新论吴家林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同时也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先后在北京大学等校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史》及《史学要论》等课程;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分别作过《研...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逐渐转变,经世致用之潮取代了“纯学术”研究之风,为抗战服务成为中国史学家的共识。随着战局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国统区、根据地、沦陷区三大区域的抗战史学,并呈现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步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抗战史学的发展和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界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研究对象的好奇与敬畏,应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态度和前提。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历史学很难定义为一门科学,但历史不是流水账而是一种知识,它的客观性是有其独自的特征的。史学家们如果能够对自己的立场和各种利益诱惑等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抵制,并且能够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也许就能有效地阻止史学被完全地主观化,使史学著述逐渐地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战争年代和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史学是很受重视的,但是过分强调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特别是有一个时期,对史学的社会功用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结果是混淆了史学与政治的关系,败坏了史学的声誉。最近十几年,史学又受到冷遇,跌入了低谷。发表史学论文的学术刊物越来越少,史学队伍日益萎缩。似乎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史学无用了。 其实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史学是大有可为的。毛泽东之所以重视历史研究,是因为他把研究祖国的历史看作是认识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一步。我们今天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面临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  相似文献   

6.
谈谈史学研究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研究必须充分占有资料,舍此将一事无成,这是古往今来史学家的共识。恩格斯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史学资治醒世的价值取向,到了近代则表现为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对于家国命运的忧患意识。抗战史学并非从服膺考据学派向经世致用的转向,而是对我国传统史学经世功能的继承和发展。九一八事变以后,建设精神国防逐渐成为全体国人的共识和当局施政的重点,以国难教育为代表的社会教育体现了史学与精神国防建设的契合。史学家以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为取向进行"术业专攻",全国上下特别是史学界对历史教育的重视、改革和强化,是抗战史学以建设精神国防为旨归的经世路径。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史学学科建设,活跃史学研究气氛,推动我国史学的发展,本刊哲史部于3月26日召开了一次史学家座谈会,以“面向21世纪的中国史学”为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史学学风、史学队伍建设、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会和提供书面发言的代表是:戴逸、李文海、石仲泉、苏双碧、杨胜群、郭德宏、邵维正、张岂之、郑师渠、瞿林东、田居俭、张海鹏、蒋大椿、于沛。本刊哲史部的全体编辑出席了座谈会。求是杂志副总编辑朱峻峰同志主持了座谈会。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提出了不少好的见解。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常璩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被尊为"中国地方志的初祖"。他撰写的《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地方志著作,记载了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民族、文化,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史料可靠,受到历代学者及外国专家的高度评价。这部史学名著,既反映了常璩的卓越学识,又反映出他高远深邃的思想。常璩一生秉持拥护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在党中央与毛泽东的号召和指导下,延安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先后组建了一系列史学研究机构,出版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并在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延安史学中潜藏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必须深刻反思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经世的传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纂《史记》是为了“述往事,思来者”,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重视史学述往鉴今、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古往今来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2.
论邓小平的史学观梁志祥邓小平对史学研究尤其是党史研究发表了大量独到而深刻的论述,形成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史学理论。邓小平的史学理论,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习历史,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能产生一种精神推动作用了解历史,研究历史有何重要意义?邓小...  相似文献   

13.
白云 《求实》2003,(Z1):84-85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历史贡献之一,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自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诞生以来,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逐步地走向科学与理性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挑战,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积极应对。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历史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相似文献   

14.
香港的当代史学研究香港不久就要回归祖国的怀抱了。大陆史学界,对于作为中国当代史学发展的有机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之一的香港史学,无疑有进一步了解和加深认识的必要。当代香港史学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从1949年至1963年,是香港史学的培植和准备时期...  相似文献   

15.
《韧的追求》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社会史、中国思想史学科卓越的奠基人侯外庐(1903年——1987年)的自叙。在侯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我重新拜读了《韧的追求》。拜读中缕缕敬意油然而生,我仿佛感到侯老在和我促膝交流,诉说自己的一生;仿佛看到侯老的内心世界,听到他心脏的跳动。读完全书,掩卷沉思,我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相似文献   

16.
中共党史史学史是中共党史学基础理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90年代以来 ,随着党史学界对党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的重视 ,党史史学史的研究也有了进展 ,但总的来看 ,这方面研究还是刚刚起步。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的周一平的新著《中共党史史学史》 ,使党史史学史研究在新世纪有了很大发展。一、明确了中共党史史学史基本理论问题1、研究对象和内容。中共党史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共党史学、中共党史研究 ,是中共党史研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规律。重点研究的对象内容有 :(1)史家 ,即中共党史研究的专家、学者。 (2)史…  相似文献   

17.
中共党史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在强调其政治性和学科特殊性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其作为史学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要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进一步开拓理论视野,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可资借鉴的优秀史学理论和传统,从解释性证成史学走向解释性评价史学,真正走上民主科学研究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主要著作。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大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300余万字,编著历时19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我国"史学双璧",毛泽东视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两部大书之一(另一部为《史记》),终生喜读。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读史鉴今,为治党、治军、治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1999年,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全书12卷22册,1400万字。该书有很多创新之处,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是我国通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皇皇巨著,史学丰碑。江泽民总书记专门致信白寿彝同志表示祝贺,并再次号召全党全社会重视学习历史。为帮助广大读者了解该书的价值和特点,更好地学习《中国通史》,特编发一组专家笔谈。  相似文献   

20.
鲁丁 《求是》1995,(23)
由陈育宁主编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研究》一书(以下简称《探索》),新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这一重大课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深刻分析了民族史学理论领域内的重大问题,对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了有益的探索。 《探索》的突出特点是视角新颖。全书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主题,从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