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是导源于民事实体法中的私法自治原则 ,而又经过诉讼法公法性改造的程序性权利。它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 ,允许权利人通过诉讼程序行使的 ,以保护其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为目的 ,由国家司法审判权对其实施一定限制的工具性权利。当事人民事诉讼处分权的有无与大小 ,是识别不同民事诉讼模式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
民事检察权,也可称之为民事法律监督权,从内容上可分为民事立案检察权、民事调解检察权、民事审判检察权、民事执行检察权等。在民事检察权的实际运行中,常常会遇到公权力与民事案件当事人私权利的冲突问题,值得我们系统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能及时获知民事判决书的生效似乎在理论上不存在任何疑义,因为一审判决后,双方当事人表示服判在上诉期内皆不提起上诉,一俟上诉期届满该判决立即生效;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对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并履行了法律规定的必备手续的,二  相似文献   

4.
只有遵循民事诉讼的内在规律才能实现民事检察监督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检察监督权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应该具有相互的平衡制约关系,具体包括:当事人处分权对检察权的合理限制关系,检察权对于当事人处分权的干预、监督关系,以及检察权对于实现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关系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刍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龙 《现代法学》2000,22(4):77-80
适格当事人通常就是作为诉讼标的的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 ,但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根据当事人的意思或者法律的规定 ,争议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以外的人也可以成为正当当事人。  相似文献   

6.
当事人概念在学理上经历了从实体到程序转变.直至目前,程序当事人概念已经在理论上得到广泛认同,然而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对于当事人概念的处理却尚未与理论接轨,理论、立法和实践三者间的关系显得混乱.基于程序当事人概念在具体司法操作过程中的不足,我们应提出和引进并且完善当事人更换制度予以弥补并构建一套完整的当事人理论和制度.  相似文献   

7.
刘光宇  张旭 《当代审判》2003,(10):19-20
近年来,我国民事诉讼在实践中出现诸多不良状况,引发了对重构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思考。其中,将当事人推上整个民事诉讼的主导地位,予当事人处分权以适当合理的位置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笔者试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对渊源于当事人授权建立的仲裁制度而言,当事人权利的重要性是毫无疑议的。本文从仲裁当事人在仲裁中的地位与仲裁当事人的基本结构入手,分析了确定当事人权利的主要依据,并继而提出衡量当事人权利的基本原则为处分原则、辩论原则与禁反言原则。  相似文献   

9.
正栏目说明为推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培养成果,搭建论文品评乃至学术评价之平台,《法学家》专辟"博文精萃"一栏。该栏目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论文要旨",由博文作者对其博士论文进行全面系统而重点突出的介绍,一般宜包括如下要素:论文的体系架构;论文每章节的主要内容;论文的主要特点;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论文所研究领域的课题展望。其二是"论文评议",可以是答辩委员会的论文审查意见,或者评审专家的点评,具体宜包括如下要素: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对论文的体系及各章节的评价;对论文创新的评价;指出论文的不足以及进一步完善的方向。敬请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事裁判互相认可是海峡两岸民事司法互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两岸民事纠纷的有效途径。目前,海峡两岸主要通过各自立法的方式解决民事裁判的相互认可。福州作为距离台湾地区最近的大陆省会城市,近年来受理认可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案件数量一直居福建省首位,但在审判实践中仍遇到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大陆认可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以福州中院认可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审判实践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受理案件的特点,探讨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章舒炜 《法制与社会》2011,(22):145-145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民事诉讼已经不仅仅限于私人之间,很多涉及公共利益的纠纷亟待解决。公益诉讼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是谁有权提起公益诉讼,是否赋予其正当当事人资格,在现今的法律制度框架内依然是模糊不清的,因此需要对此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合静 《法学评论》2012,(4):134-139
民事判决理由乃是司法者对其行使审判权作出裁断结果的说明和阐释。民事判决理由的可接受性已成为衡量司法裁判正当性的内在品格。民事判决理由的可接受性关涉到法官适用的裁判规则、判决理由的受众主体、判决理由的程序性以及判决理由的语境要求等要素的妥适配置。  相似文献   

13.
徐丹 《法制与社会》2013,(33):52-53
律师与委托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冲突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律师在执业过程中需要面时委托当事人利益、公共利益及律师个人利益三者间的关系处理这一难题,偏向任何一方皆会造成法律上的不公正或委托当事人利益的损害。因此,我国应当在尊重已有的法律体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的冲突解决机制,实现我国律师与委托当事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4.
司法鉴定与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七种法定证据之一的鉴定结论,本身不仅具有证据功能,而且还有对其他证据予以审查判定的功能,司法鉴定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出罪入罪或法律上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等重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化,司法鉴定制度改革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司法界的广泛关注。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决定》定义了司法鉴定的性质,对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和名册制度,明确了鉴定人员和鉴定机构的条件和资格,并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必将使司法鉴定无章可循的被动局面正逐步得…  相似文献   

15.
民事诉讼改革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检讨和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事诉讼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就是调整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诉讼权利的配置。基于完善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 ,摒弃陈旧的研究模式 ,深化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探讨 ,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现行《民事诉讼法》而言 ,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规定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其不仅使当事人难以凭其诉讼权利去制约法院的审判权 ,而且使民事诉讼程序本身不能体现出应有的公正。因此 ,本文在检讨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理论研究和立法的基础上 ,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立法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重要的基本原则。该原则存在当事人诉讼权利缺乏对审判权的制约、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不完全平等、有的诉讼权利行使范围偏窄、诉讼权利与诉讼程序的运行相分离等缺陷。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要改变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立法指导思想,完善当事人诉讼权利的立法方式,进一步充实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本文提出了解决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从当事人概念来看,随着对当事人认识的不断深化,形式上当事人的概念已取代了实体上的当事人概念,但与此同时,正当当事人的概念仍有其自身的价值.从当事人更换来看,人民法院发现原告或被告不符合当事人条件的,既不能以职权更换.也不能简单地驳回起诉,给当事人造成讼累.而应当借鉴国外的做法,在行使必要的释明权和充分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决定更换当事人或驳回起诉.  相似文献   

19.
民事判决既判力的效力范围分为主观范围、客观范围和时间范围.本文指出民事判决既判力的主观范围除了当事人之外,还包括当事人的继受人、占有诉讼标的物的第三人、诉讼担当时的实体权利义务人;客观范围主要指判决主文,判决理由一般没有既判力;时间范围包括基准时、生效时和消灭时.  相似文献   

20.
行政判决与民事判决既判力根据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辉辉 《河北法学》2007,25(9):136-139
既判力的根据所探讨的是当事人为什么受到既判力约束的问题.民事判决既判力的根据,理论界主要有制度效力说、程序保障下的自我归责说、双重根据说和国家审判权说.在行政诉讼中,由于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当事人,因此,行政相对人和行政主体受既判力约束分别存在不同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