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平等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价值,是一个原则,是一项权利,是一种地位。平等是人类的理想,但不平等是社会的常态。罗尔斯认为偶然性会导致不平等,并提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我们认为不平等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上讲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不平等有利于弱势群体的最大利益时,这样的不平等才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能够容许的。郭兴利博士的《论不平等的法律调控》是对不平等问题积极回应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
易甸 《法制与社会》2012,(29):220+226
卢梭在解释政治如何合法的时候,一方面承认人类不平等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从法律和道德的原则的立场来指责这种状态,从而建立了一个道德的乌托邦.其对政治理论以及社会契约的研究,很显然的继承了霍布斯以来的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传统,试图以平等代替智慧,关心的是人类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种最佳的状态.在社会契约的掩盖下,人类的自然自由被替换成了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  相似文献   

3.
早期斯多葛学派认为自然法是自然宇宙中的一种客观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该学派一方面赋予人以平等的理性,每个人都可以依据理性过自然的生活;另一方面,只承认人的有限理性或部分理性,人只分享有世界理性的部分理性,人类只能逐步地发展或锻炼自己的理性才能去把握外在世界,自然法也规定了人类理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自然权利理论是西方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形态的开创者是霍布斯。霍布斯是第一个对自然权利的概念作出明确的界定的学者,并赋予这一概念以平等的原则。霍布斯所赋予的自然权利概念的平等原则有三层含义,即每个人生命权的平等、自卫权的平等、对所有事物的权利的平等。但是,这三个层次上的平等在自然状态中最终演化为每个人在没有任何权利意义上的平等。由此可见,霍布斯自然权利概念平等原则具有内在的悖论性,这一内在悖论性的根源在于这种平等原则在根本上是一种自我绝对优先于他人的平等。  相似文献   

5.
门中敬 《现代法学》2011,33(3):23-31
平等和自由之间是存在张力的,且经常表现为一种矛盾关系。国家强制平等往往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实现,而这种制度如果不能在自由与平等之间保持某种适度平衡,就会导致来自国家或社会的歧视与缺乏宽容。就平等权原则在世界各国宪法上的规定及其实践而言,虽然不同国家的宪政制度和法治文化传统不同,但都体现了宽容的内在性要求,一如美国的"平等保护原则"和德国的"法律上的平等与禁止恣意原则"。鉴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立法归类"可能造成的歧视和不宽容,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单纯理解为平等权或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原则,都是不甚妥当的,它仍然有进一步诠释的余地。在更为根本的宪法原则层面,宽容理念要求确立社会法治国原则,以对传统法治国原则进行修正,以进一步调和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需要干预的分配关系——基于公平最佳保障的考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市场体制中 ,有两种分配关系需要公权干预 :其一 ,形式上地位平等而实质上地位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 ;其二 ,法律地位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公权对这两种分配关系的干预需要有法律的保障和规范 ,以实现干预的应有功能。这种法律在性质上属于强制性分配法 ,它构成了经济法体系中与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相并列的一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7.
论刑法平等原则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邦友 《现代法学》2002,24(3):104-112
平等是指人们相互间权利获得与义务履行的相同性 ,它应是一种相对平等、地位平等。刑法平等应是权利意义上的人人平等 ,它以形式平等为原则 ,反对结果平等 ,但同时也应包括实质平等的内容。就目前而言 ,可接受的实质平等只能是给弱者优待 ,而不能给强者特权。上述意义的刑法平等原则 ,应在基本原则中居于最高地位 ,应担负起罪刑法定、罪刑均衡无能为力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王春梅 《北方法学》2013,7(1):43-51
民事主体制度作为私法制度运行的核心基础承载着人类的理性欲求,也蕴涵着深刻的价值意义。由罗马法而展开的古代民事主体,无论在现实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整体上展现的是不自由与不平等。但如果细心探寻,仍然能够从中发现某种自由的潜在诉求与平等的事实蕴含。虽然这种自由与平等因人类理性的发展局限而未能升华为观念形态,但却为近代民事主体的观念自由与平等提供了必要的积淀与储备。  相似文献   

9.
西塞罗基于理性主义自然法的理论基础,深刻论证了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这是人类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在相当程度上,这一思想对于罗马后期的奴隶解放,促进万民法的发展和市民法的改革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腾  马作武 《法学评论》2014,(3):175-182
墨子学儒者之业而自创学说,以兼爱为根本,以平等为宗旨,曾构建一个"非儒"的墨学体系。而后墨学式微,学人或尊儒辟墨,或视墨同儒,排抑消解墨学之平等思想。细绎其旨,墨子高倡"兼以易别",阐发一种异于儒家"仁爱"的"兼爱"论:兼交并举、爱利一体,表达的是具有超越意义的人类对等关系与平等法则;有见于齐、独僈等差,强调的是现实等差语境中的社会平等理念。以"兼爱"为本,纲举而目张,墨学体系沿"法仪"观将其平等哲学投射于各个环节,显现为一种平等的制度精神。"非命"、"节用"、"尚贤"、"明鬼"诸论,均拢合于墨学的平等法则。  相似文献   

11.
环境危机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人类中心论是环境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作为一种反人类中心论的生态中心论是一场人类价值观上的范式转变,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观和价值观,而且也提供了"人—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韩伟 《法制与经济》2009,(10):82-84
西塞罗基于理性主义自然法的理论基础,深刻论证了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这是人类社会政治法律思想历史上的一次飞跃,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在相当程度上,这一思想对于罗马后期的奴隶解放,促进万民法的发展和市民法的改革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家和法是自原始社会以来就有的,还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阶级社会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和法是不是一种“歪曲的形式?”到了无阶级社会,国家和法是不是要“克服这种歪曲”,恢复其非阶级性(或社会性)状态?这是法的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即如何看待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和发展的问题。关于法具有非阶级性的社会性的观点,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法学家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表达过这一观点。如卢梭认为,在政府出现以前,人类处在一种自然状态之中,人人生来平等,享有不  相似文献   

14.
人为什么生而平等——论法律人格与自然人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自然法的千古遗憾 自然法思想肇始于古希腊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自然法的基本观点是人生而平等。古代的自然法学家提出的根据有:自然、正义、神意、理性、人性等,但都未能证明。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认为,人生而平等是不证自明的真理。这就回避了根据问题。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著名法哲学家菲希特认为,人的原始权利是“必要的虚构”。这表明菲希特认识到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自然法学说是一种假设。直到今天,自然法仍然没有拿出根据,因此仍然是一种假设。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了自然法无根据的“根据”,这就是马克思的一段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人权维度反思人们关于克隆人技术问题伦理论争中的一些基本论理.本文认为:尽管人们可以通过克隆技术复制出具有大致相同遗传基因的人的自然生命体,却无法复制出人自身.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与尊严.人类关注克隆人权利问题,是在主体及其自由存在的权利、人类社会对于生命平等关爱及代际正义感的表达意义上而言,而不是在克隆人对于自身自然基质、生命出身及其选择要求的权利意义上而言.  相似文献   

16.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古典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Rousseau1712—1778)亲身感受到了专制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在接受了早期启蒙思想家、自然法学派观点的基础上,于1755年写下了其光辉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这本应法国第绒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是一本阐述其政治法法律思想的重要著作,它带给人民的启示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7.
环境观念的变迁和物权制度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面对的是一个物的世界。面对这个独特而陌生的外在世界,人由于受其限制而仅仅成为一种主观的存在。为了超越这种限制,人类通过制度的设计,努力将其意志体现在任何一个和每一个物中并使之成为所谓的财产。这种制度,首先是反映人对物的占有和支配关系的物权法律制度。于是,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制度史上,维护和鼓励人类对物的现实支配和消费,成为物权制度固有的、原始的机能。而近代各国民法制度,更是基于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努力实现其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受此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生产模式把自然作为取之不竭的资源仓库,由此放任人类贪婪的索取欲望。表现在物权立法上,它首先传递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因资源利用而发生的利益分配信息。因此,近代各国物权法并不关注个人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只是一味关心物之经济效益的充分利用,其具体表现为:(1)在设计物  相似文献   

18.
宪法上的平等是为了确证平等的平等和为了达致平等的不平等之矛盾体.宪法文本上的平等条款所确立的是为了确证平等的平等,即基于人格无差别性而由宪法确认的起点的绝对平等;而宪法精神上的平等条款所确立的是为了达致平等的不平等,即在尊重人的自由发展的基础上,承认人的有差别性,而给予自由发展结果上处于劣势者以优于优势者的不平等待遇。  相似文献   

19.
论国际人权法中的平等与不歧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际人权法对我国是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而几乎所有的国际人权文件都包含平等与不歧视的内容。平等与不歧视成为国际人权法的核心。本文着重论述和分析了主要的国际人权文件中有关平等与不歧视的规定 ,揭示了平等与不歧视既是一般原则又是一项独立的权利 ,从法律效力上讲 ,它已经具有了强行法的地位。国家在国际人权法下承担不歧视的积极义务。  相似文献   

20.
夏立安 《现代法学》2008,30(2):29-36
在公共卫生的推进尤其在艾滋病防治中,法律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其消极影响常为人们所忽视。一方面,法律作为一种桥梁或机制,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转化为健康的不平等,使艾滋病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疾病;另一方面法律作为社会因素的一员,它通过社会等级和政治过程的制度形态体现出来,使健康的不平等制度化;在一个二元化社会中,由于艾滋病病人话语权的缺失,这个群体处于十分不利的法律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