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在总结俄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资本主义”学说,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实事求是的经济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继承、发展了列宁的学说,  相似文献   

2.
苏俄进入过渡时期后,列宁关于人民民主建设的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务实性,表现在不拘泥于已有的经验和理论,积极探索适合俄国的民主形式;反对民主的空谈,强调从本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贯彻民主制;不断调整和改革政治体制,为贯彻民主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这些务实性的民主建设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建设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行进中,以深邃的见地、开拓的勇气对社会主义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设计、预测和开创实践,创造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抉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动力支撑;加强党的建设、扩大党内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保障,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但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困扰列宁的一大难题。列宁对此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从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迂回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再到列宁晚年的“政治遗嘱”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构想,充分体现了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开拓创新的优良品质。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构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并与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晚年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理论,提出了"完全的社会主义"的概念.进而,列宁对俄国当时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按照列宁的观点,无产阶级掌权,尊重私人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和平组织建设,这就是俄国社会主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史方倩 《人民论坛》2011,(10):196-197
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列宁和俄共(布)关于发展文化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可贵的尝试。在列宁看来,要建设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变革同等重要,不仅要进行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还要完成文化方面的变革。学习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列宁晚年在没有任何历史先例可循的条件下为找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而苦苦求索,虽几经失败却始终初心不改,并最终摸索出了一条适应当时苏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过渡之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形成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列宁的这场不断从失败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扬弃的思想之旅,不仅代表了马克思主义者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方面迈出的历史性一步,而且也为我们今天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提供了极为深刻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列宁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列宁和俄共(布)关于发展文化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可贵的尝试。在列宁看来,要建设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变革同等重要,不仅要进行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还要完成文化方面的变革。学习列宁的文化建设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韩亚光 《理论月刊》2002,(4):7-7,13
在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坚持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而深刻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过渡时期是毛泽东坚持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探索社会主义理论相统一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列宁晚年,就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是采取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由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通过工业化电气化,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组织合作社,加强工农联盟;改革和完善国家机构,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进行文化革命,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严治党,密切党群关系等六个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列宁的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不仅对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对以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彭进清 《求索》2014,(6):17-22
列宁最后书信与文章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管理的最后构想。它包括通过合作社引导亿万小农走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通过厉行节约节旨开支发展俄国大工业;改组工农检查院,加强对经济政策与指令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把工作重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摆脱经济建设的文化困境等。这些思想主张主题鲜明、线索明晰,层次高、视域广、针对性强。它是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管理思想理论的制高点,在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列宁在其晚年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等被称为政治遗嘱的文章中,对十月革命以来苏维埃政权走过的道路进行了回顾与思考,并在总结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擘画了建设新生红色政权的新蓝图。其中,他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贯穿始终,并着重阐述了苏维埃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举措。列宁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建设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思仓 《前沿》2005,4(9):42-45
列宁在晚年认真思考和回顾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新的构想。这些构想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农业合作化,二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工业化和电气化,三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四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开展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列宁的这些构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列宁的经济学逻辑可集中概括为"一条线、三阶段、三部分"。"一条线"是列宁运用《资本论》于俄国实际的理论主线;"三阶段"则透显列宁经济逻辑的历史进程;"三部分"构成列宁经济思想的逻辑主体。依托《资本论》分析这些逻辑理路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完整把握列宁经济思想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5.
刘思仓 《前沿》2002,33(5):9-12
十月革命后 ,俄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 ,内忧外患 ,经济极端困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 ?列宁以大无畏的勇气和胆略 ,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一段时间内推行战时共产主义失败以后 ,又实行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新经济政策 ,为俄国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晚年 ,他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崭新的构想 ,找到了适合俄国情况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6.
列宁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错综复杂的矛盾体系中,紧紧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着力建构新制度的物质基础.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高度,探索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视角,辨证分析资本主义的矛盾二重性,既利用它的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又注意克服其负面影响.列宁的建设辩证法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口号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重要载体。列宁在与反动思潮论战以及领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洞察了政治口号所具备的强大宣传鼓动价值,阐明了无产阶级政治口号的内在规定性。在列宁看来,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制定和运用政治口号的根本要求,政治口号应以无产阶级政党面临的革命形势与肩负的中心任务为内容指向,在紧密结合现实的工人运动中发挥实际作用,运用政治口号需要针对不同革命群体利益要求确立宣传导向。进而,政治口号既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重要载体,也是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还是鼓动人民群众彻底斗争的精神旗帜。列宁政治口号思想对新时代注重运用政治口号高举旗帜、引领导向,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综合创新、提升实效,从而推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滋养与方法启迪。  相似文献   

18.
列宁的《怎么办?》是一部系统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经典著作。列宁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全面系统阐述,是批判社会民主党内“经济派”错误谬论的内在要求,是帮助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形成社会主义意识的现实需要,也是完成俄国社会民主党迫切任务的必然选择。列宁在《怎么办?》中,全面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在主体、客体、内容、方式与目标层面的核心意蕴,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主体专业素养、培养教育客体高度自觉、加强教育内容精准优质、实现教育方式多元创新及推动教育目标全面落实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杨奎 《学习与实践》2006,(12):78-8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认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和总结列宁、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摸索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将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关于工会在社会主义时期依然存在并具有重要作用的论证,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的主要贡献。列宁认为,工会是实现人民自治的主要载体、是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最亲密和不可缺少的合作者、是维护劳动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保障力量,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思考与处理当今国家管理与工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