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镜篇     
《湘潮》1987,(9)
陶铸狱中学日文1933年,陶铸被叛徒出卖,坐了4年牢。在牢中,陶铸刻苦学习日文,引为美谈。陶铸出狱后,有同志问他:“你当时坐牢,怎么有心情学日文?”陶铸说:“我虽然被判无期徒刑,但是我相信国民党的日子长不了。这帮人倒行逆施,腐败透顶、丧尽人心,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首先使用“社会主义”这个词的是大学者梁启超。这位维新派的思想家在189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接触到了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想。当时日本的理论家们在著作中将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想用日文的汉字“社会主义”4个字来概括译介,以后逐渐流传,而成为一个新的专门语词。梁启超刚到日本,在谈论到西方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张闻天同志是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爱好学习,学识广博,有极深厚的功底。他精通英文,能够翻译难度极高的文艺作品,曾在美国出版的《大同日报》担任编辑。他熟悉日文,一段时间以日文投稿日本刊物发表。他的俄文水平,不仅能翻译马列著作,而且在大学为苏联教授上课担任翻译。他中文也非常有造诣,茅盾曾经赞扬他说:假如他不是“后来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全身心投入了革命斗争的烈火,他很可能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历史上占一席之地,充分发挥出他在文学上的才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也是深有研究的,著名的我…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作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杰出代表者,他的革命活动早在20年代就受到当时深入中国内地的日本“学者”、“汉学家”的注意.他们或者以“关心中国文明史观”为幌子,或者以“阻止中国‘赤化’”为借口,对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共产军”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与报道.如日本官方、半官方在中国创办的《上海周报》、《天津经济时报》、《满铁支那日报》、《满洲评论》等日文报刊,从1928年1月到1932年12月,就发表了有关中共活动、朱毛红军动态等文章188篇,其中不少是直接涉及毛泽东本人的.在这些日本“汉学家”、“情报专家”  相似文献   

5.
站在灾难深重、烽火连天的中国土地上,松野觉举起手来庄严宣誓,加入日本人民共产主义同盟。他从为军国主义卖命的日本兵,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松野觉是个非常喜欢学习的人。这一时期,他更是整天埋头抱着书本看。日文书籍是很难弄到的,师部敌工部的几本日文书籍他都看遍了。仅有的两本日文小说《蟹工船》和《没有太阳的街》,更是他特别喜爱  相似文献   

6.
《马藏》第1部第1—8卷收入的39种重要著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在先进知识分子“西学中用”的根本诉求下,经历了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找寻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理论根源的“西学中源”时期、在强调中西文化融合理念影响下的“西学中述”时期,以及20世纪初中国传统词汇与日文新词的博弈中初步显现的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更大程度引进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学的倾向等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7.
《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讲:“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这两句话深刻阐释了文化、生态和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围绕文化、生态、文明这个主题,我们可以提出生态文化这样一个概念。生态文化就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协调文明、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特征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8.
“军配组合”与战时日本在华中的物资统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配组合”,其日文的全称是“中支那军票交换用物资配给组合”。它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华中地区设立的最大的物资统制机构。不但承担着维持军票价值的主要“使命”,而且还对华中占领地区的物资和贸易实行掠夺和垄断。剖析这一组织,对于揭示日本在华中地区经济侵略的面目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受史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史学界一直未能对该机构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本文拟根据日本方面的文献、档案,对“军配组合”的成立、性质、特点、主要活动及作用、地位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和披露。  相似文献   

9.
在北平参加“一二九”运动“我就读于沈阳第一初级中学,当时来了两位日本教师,他们名曰日语教员,实际是学监,学校的‘太上皇’。教日语他们不从字母教起,而是用日语先教‘我是满洲国国民’这句话。要同学们跟着他念这句日语,等到大家都念熟了,才在日文下面写出‘我是满洲国国民’的汉字。同学们无不感到屈辱。”已87岁的张老含着热泪给本刊记者讲述60多年前当“亡国奴”受到屈辱、辛酸和痛苦的那段故事。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党史专家李海文编撰的《周恩来的足迹》于2023年9月以日文在日本公开出版。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名誉教授村田忠禧翻译了此书。他对日文版图书出版的愿望是:“我的目标是让更多的日本人民了解周恩来和中国共产党。”并希望以“为什么研究周恩来”为题,写些文章。我为什么研究周恩来,因为:一、周恩来堪称是二十世纪中国舞台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壮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昌盛、对提升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与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1.
此文原载于日本《神户大学史学年报》第14号(1999年5月),原文较长,译时有删节。作者石川祯浩为日本神 户大学文学部副教授。他正在撰写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日文)2001年将正式出版,其中对于“中共三 月会议”和《张太雷致共产国际“三大”的报告》的一些问题将作全面的探讨。 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正式文件《中国共产党宣言》,是其创建史上重要文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受苏俄影响陆续诞生的各国共产党,为表明其产生的必然性与活动目的,模仿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写成了各国的《共产党宣言》。现存的…  相似文献   

12.
出生在台湾的林丽韫,曾7次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6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上世纪50年代,她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日文翻译,见证了中日建交谈判。上世纪80年代,她更亲历了海峡两岸往来的风风雨雨。  相似文献   

13.
在吕梁山麓、汾河平原的广袤地区,有一位传奇式的八路军抗日英雄,他就是抗战时期先后担任八路军工卫总队第四大队大队长、工卫纵队直属游击支队支队长、工卫旅二十二团三营营长、二十三团二营营长、旅供给处处长等职的任应枢。他当时为国难忧愤于怀,蓄起胡须,并发誓:“抗战一日不胜,胡子一日不剃。”因此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任胡子”。在老英雄生前,陪伴他的有一把刀柄上刻着日文的“應永州三年二月八日條州長舩則光作”日本军官的指挥刀,这是他在1938年5月间,指挥八路军工卫旅第四武装抗日工作团在文水县开栅村伏击日军后勤车队缴获的战利品。当时旅首长把这把军刀奖励给了他。目睹老英雄的这件战利品,仿佛把我们又带入了那急风骤雨的抗战年代。老英雄和他的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勇敢消灭日军的战斗身影是那样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4.
“我想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国家站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这是本世纪20年代初,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时的远见卓识.1 1924年春,应中国大学者梁启超、蔡元培之邀,泰翁由缅甸取道来华访问.一踏上中国的土地,这位享誉全球的诗哲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说:“朋友们,我不知道什么缘故,到中国便象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到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 他还强调说:“我此番来到中国,并非是旅行家,为瞻仰风景而已;也并非是一个传教者,带些什么福音;只不过是为求道而来罢了,好象是个敬香人,来对中国文化界敬礼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最早在本世纪初由日文译成中文传入我国的.到了20年代,则被大量直接翻译介绍,他的作品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读者.  相似文献   

15.
孟英 《党课》2011,(9):118-119
出生在祖国宝岛台湾的林丽韫,曾七次出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六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上世纪50年代起,她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日文翻译,参加了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亲历了海峡两岸往来的风风雨雨,见证了那一段充满传奇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正>1972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告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其实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起,就有各种关于如何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思考与讨论。就中文和日文研究成果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邦交正常化实现以前,可谓“同时代史”,大多是当事者和推动者对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呼吁((1));二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主要利用报纸杂志、对当事人的采访及其回忆来梳理邦交正常化的实现过程和影响因素((2));  相似文献   

17.
杂客瑛子     
走在北京南锣鼓巷长长的巷道之中,两旁分布着设计各异的大小店铺,一片明亮的蓝色会轻易映入你的眼帘——ZAKKA,其日文意思是"有趣的小杂货",而它的中文名"杂客",则是这家小店的店主瑛  相似文献   

18.
刘少奇同志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党和政府的卓越领导人。他不仅受到我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景仰。本文仅就所能接触到的日文资料,介绍一些日本学者研究刘少奇的情况,供读者参考,并以此文表达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19.
报刊文摘     
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此文献自1848年2月在英国伦敦出版德文版后,很快被译成法文、波兰文、丹麦文、日文等多种文字,风靡世界。1919年底,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教书的陈望道,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于1920年8月在上海秘密出版。这是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这本书用白报纸印刷,共58页,32  相似文献   

20.
彭彦华 《理论学刊》2006,1(3):92-94
孔子在批判当时学风时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宪问》)孔子主张,学不应是为了见知于人,而应是“为己”,是为了成就自己、完善自己。孔子眼中的“学”是“为己之学”。对于“为己之学”,徐复观先生解释说:“所谓为己之学,是追求知识的目的,乃在自我的发现、开辟、升进,以求自我的完成。[”2](P294)杜维明先生也认为,为己之学“就是学做人”,“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3](P49)。其实,孔子之“学”是“下学而上达”,“为己之学”还是人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揭示了孔学的基本精神。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