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现代性构建中,文化是不可缺位的重要因素。当前,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对话及相互关系日趋频繁复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为加强兵团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兵团文化交流与发展,需要清晰地认识这一特殊文化存在的功能和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视角解析兵团文化的多元类型及现实价值,以博采众长的开放胸襟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激励兵团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拓展兵团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整合功能,增强对兵团文化群体认同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行政改革和行政文化的相关性凸现了行政价值观重塑的重要性,构建我国现代行政价值观,要紧扣行政改革的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把是非善恶作为价值评判尺度,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行政价值取向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发展观念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到生态伦理主义发展观,再到发展伦理学的发展观三个阶段的发展.发展伦理学的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的片面理解,又避免了生态伦理主义发展观对人的"非人"理解,是真正属于人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又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的制胜法宝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为当今社会主义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看,3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使中国人民自1840年以来,实现"振兴中华"的期盼真正变成了现实.从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看,改革开放30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取得的最显著、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真正找到了答案:在当代中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一种国家视角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对民营经济的正确引导,规范政府对民 营经济的管理方式及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秩序监督及税收监管,保证民营经济健康有序 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不少学者认为,李大钊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接触到了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但经考证,事实并非如此。李大钊是在回国以后,通过陈溥贤在《晨报》译摘河上肇马克思主义书籍的情况下,逐渐接触到了这种观点,陈溥贤在李大钊接触河上肇马克思主义观点时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方世界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韦伯的科层制理论的改造、置换甚至彻底摒弃.通过对西方行政改革的反思和对中国科层制传统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行政所处的基本阶段是科层制不足;在这一阶段科层制有其适用范围;在合理的适用范围内需完善科层制以实现行政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总结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要处理好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人们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汉代"隐逸"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继训 《理论学刊》2005,(5):99-102
"隐逸"一词在汉代史籍中虽未直接出现,但"隐逸"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两汉时期仅见于史书记载的"隐逸"就有120人之多."隐逸"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字"隐".汉代"隐逸"专指那些远离或逃避社会现实的士人,即所谓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古代知识分子.对"隐逸"加以考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鲍德里亚思想的发展与其对待马克思理论的立场密切相关,大体经历了补充、反思到最后彻底否定的转变过程.鲍德里亚误解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和历史阐释方式,以社会的变迁来批判马克思的生产批判范式也存在巨大的理论问题.当今历史的变化没有溢出商品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和资本的批判仍然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组织原则在意义文化领域内全面贯彻,现代性的社会基础及其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这不是"生产批判范式"的破产,而是进一步形成了生产批判范式的完整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