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秀式读书     
桃源  力扬 《瞭望》2006,(14)
“腹有诗书气自华”,“大丈夫当坐拥书城,何须南面而王?”“地瘦栽柳柏, 家贫子读书。”作为一个有着悠久读书传统的国度,中国人历来是以读书为荣的。如今,物质财富丰富了,生活宽裕了,社会进步了,读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公民的平权。读书寻常事,读书人遍地皆是,这当然值得欣慰。但是,时下一种作秀式的所谓读书,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希望每天都拥有健康.但我们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观念、行为,却又在每天损害健康.法国“洗手大讨论”的启示法国是一个较为发达的国家,健康水平高过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其公民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也远强于中国公民、但就是这么一  相似文献   

3.
公共图书馆承担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增强本地区公民人文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促进器。社会教育不同于学校规范化教育,学界对此尚无相对统一的认识,但本质是对全社会公民的一种教育。公共图书馆在为公众提供快捷的知识信息服务的同时,应强化和丰富其社会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4.
名校与成才     
郑闽江 《民主》2014,(5):61-61
<正>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曾使很多没有机会读书的年轻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一时间上大学就等于成才的观念悄然兴起。那时,匮乏的教育资源、紧缺的教育机会强化了这种概念——改变命运的最直接方式就是上大学。那个时代,尽管图书馆不多,书籍也很少,但喜欢读书的人却非常多;在校大学生不仅读书刻苦,而且极富创造性:北京电影学院拍出了史无前例的学生作品《青春》,之后的毕业生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影坛盛事,连续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各项大奖;那时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8)
公共图书馆在人类文明的传播、公民素质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入题,列举并分析了当下公共图书馆在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给出公共图书馆制度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6.
许宏春 《学理论》2012,(8):72-73
"7·23动车追尾"是中国铁路史上发生的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而政府在这起事故中对于公众的回应却不尽如人意,对该事件政府回应不足的原因有:一是看待公民网络参与的观念落后;二是回应意识不强;三是回应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7.
构建良性政治生态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良性政治生态既需要制度,也需要文化,制度是"硬件",文化是"软件",两者互相兼容、相互匹配,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共同推进政治生态的良性演进。在推进有中国特色先进公民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努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转换政治心理角色,实现由传统政治文化转向现代公民文化。为此,必须着重从培养公民的政治主体观念、法治观念、政治参与意识、政治监督意识和政治宽容品质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公民文化建设,为良性政治生态的有序演进营造健康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8.
国家公职人员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社会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所形成的"差序格局"中的熟人社会交往方式,对当前的公职人员的工作与处事方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西方社会中影响深远广泛的是"契约论"精神,形成了分权制衡的格局,有利于公民权力空间的成长。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已难以适应公共交往领域,治理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要大力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尤其公职人员自身的公民意识和公民伦理道德观念,从而保障国家和政府职能的正当行使和公民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避免矛盾和冲突,对公民进行法治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的重要过程,同样会存在矛盾和冲突。其中,影响公民法治教育的观念冲突主要有:传统道德观、传统法律观与公民法治观念的冲突。为此,必须加强对公民进行法治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法治思维蕴含着有利于公民文化培育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体现为:法治思维是权利思维,其蕴含的权利观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其蕴含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责任思维,其蕴含的责任观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其蕴含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平等思维,其蕴含的平等理念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法治思维是宽容思维,其蕴含的宽容思想有利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我国公民文化培育的基础在于用法治思维加强普通公民的公民文化培育,而关键在于用法治思维强化领导干部的公民文化培育。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法律意识教育是通过有目的地对公民施加法律观念的影响,使公民接受所传授的观念,进而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公民法律意识教育的目标,是确立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培养其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公民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和现行主要法律.公民法律意识教育具有途径的多样性、环境的制约性和对象的自主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汪炜 《学理论》2011,(13):48-49
菲律宾自独立以后就享有"东方小美国"之称,但是其政治发展却经历了民主化兴起—失败、威权统治和民主化回归三个阶段。着重阐述每一阶段公民社会运动在菲律宾民主化进程中的表现,分析其作用,并总结其经验教训与不足,这对于菲律宾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推行本国的民主化制度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景柱 《理论导刊》2014,(3):47-49,56
自T.H·马歇尔将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视为公民身份的构成要素,并建构了一种以"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为内核的"三位一体"的权利体系以来,他的公民身份理论就激发了人们对公民身份问题的浓厚兴趣,并经常在有关公民身份理论的研究中处于争议的中心。无论持赞同态度,还是批判态度,在很多时候人们不得不在其所开创的公民身份分析框架内开展工作。澄清马歇尔公民身份理论的内涵及其所面临的各种批判性解读,有利于深化对公民身份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海峡两岸暨香港公民社会有着不同的历史和发展道路,同时又具有很多共同的文化背景与制度关联,它们之间的比较一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借助国际比较研究——公民社会指数(CSI)的框架,对海峡两岸暨香港公民社会的发展作出比较分析,借鉴海峡两岸暨香港公民社会比较的经验,大陆公民社会的发展,于外而言,首先应该着重在环境改善,特别是政治环境、公民权利、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发展环境;于内而言,应有意学习和实践宽容的观念,促进公民社会的自治能力以及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人民日报》2015年4月7日刊登梁衡的文章指出,"文革"中很多学者都是靠读书挺了过来,并留下了著作。如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杨绛的《干校六记》。我的一位干部朋友,受挫折后就去读书,他说读书可以疗伤,后来也很有学术成就。毛泽东在病床上一直读书,直到距去世70多个小时的时候还在阅读。只要有阅读,人就不会倒,不会老。什么是阅读?阅读就是思考。比如,我们说:阅兵、阅卷、阅人、阅尽人间春色,就不说"看兵、看  相似文献   

16.
商品经济观念,在我国长期来被视为"万恶之源"的"瘟神".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遗留的一些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旧观念,却常常被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加以保护.可以讲,造成我国折腾几十年的观念根源,不是商品经济观念,而是封建的、自然经济的观念.因此有必要分清是非,为商品经济观念正名和开道. 商品经济观念取代自然经济观念是变革性进步商品经济观念作为自然经济观念的替代物,不仅有其内在的由此及彼的相通  相似文献   

17.
公民参与表明了一种全新的公民责任、权利以及治理的观念。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对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进而实现其良好的施行效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和极其重要的功能,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的基石。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是公民参与的载体。公民性是公民参与的内在支持和保证。伴随国家民主化改革的进程,我国应当培育公民社会,促进公民性的发展。国家的治理需要有一个讲道德、守法律的公民社会。依靠有良好公民性的公民社会,才能节约治理的成本。  相似文献   

18.
随着相关国际条约对食物权的明文规定和重视,很多国家已经将国际条约中食物权引入到本国作为保证公民"吃得饱"的权利,为政府设定了相关义务并设置了食物权的实现机制。其中有很多国家明确将食物权作为宪法性权利予以保护,还有一些国家则直接将国际条约中的食物权作为本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予以适用,而另外有一些国家则通过部门法的形式为本国公民的食物权诉求提供法律保障。鉴于我国目前的贫困人口的现状,有必要将各国食物权的立法现状加以介绍,以供学术界进行反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公共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利用文献资科开展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读书、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遗产的流失、市民的安危和城市的形象.因此,如何在公共图书馆内构建一套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是当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就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安全现状分析入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针对图书馆安全防护工作的特点与困难,提出体系构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读书学习,研究学问,从古到今就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真读书、读好书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更是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政治理论和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保证。但在一片读书热潮中,也掺杂着些许不和谐的声音。有的为捞张文凭而读书,一些党员干部去进修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名虽然报了,人却不能到堂上课,所进修的课本偶尔翻一翻,有的甚至买回来就束之高阁。考试时不是作弊,就是请人代考,最终混一张毕业文凭。有的为出名而读书,这些党员干部为了显示自己有水平、理论功底深厚,指挥撰写调查报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