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永诚 《前沿》2009,(12):122-125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也有可能跨越发展,从农业文明直接进入生态文明。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应该走跨越发展之路,但需要有效的发展战略。分析认为,绿色营销是其科学发展的竞争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市场检验。最后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提出了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推进绿色营销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也有可能跨越发展,从农业文明直接进入生态文明.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应该走跨越发展之路,但需要有效的发展战略.分析认为,绿色营销是其科学发展的竞争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市场检验.最后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提出了生态资源型民族地区推进绿色营销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作为发展中大国之中国时下是多种文明相互渗透,我们能否为人类创造出一新的文明形态?通过多年的马克思哲学和发展战略的结合研究,参照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后工业文明创意,受启于韩民青同志的“转移式发展”的战略思想,我提出我国的未来文明形态应是跨越西方发达工业文明,创建新的信息·生态·人道文明,不应再去赶超西方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了中国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应对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目标与具体举措,为加快中国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这一历史性转变、实现科学跨越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永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但仍存在政府自身财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集聚发展困难,承接产业转移受限等难题。这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困境。只有强化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规划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思路、运作机制、工作举措,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协调,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
永州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但仍存在政府自身财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集聚发展困难,承接产业转移受限等难题。这些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困境。只有强化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矬惑规划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思路、运作机制、工作举措,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协调,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7.
<正>从山西省情和发展现实矛盾和困境出发,思考山西工业化、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必须提升和转变山西的文明形态,实现采掘文明向现代制造文明的跨越,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定位,全新的路径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文明兴衰,各领风骚。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华夏文明执世界文明牛耳数千年。近现代以来,以英国工业革命为代表,以船坚炮利为标志风靡世界数百年。刻骨铭心的是现代工业文明阻断了华夏农耕文明,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的国门,中华民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盐城市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优化载体,深入推进城市文明创建,提升了城乡文明水平,营造了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科学的文明观,对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问题具有极强的适切性。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更新了人的发展状态,遵循了文明发展的规律,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全新的选择,逐步由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延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形态,确证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系列设想,是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0.
黄德林  余韵 《理论月刊》2008,(6):164-167
农村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环,更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跨越的必要条件.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必须统筹城市圈的农村环境保护,在发展中实现"天蓝--水青--山野绿"的生态目标,建立生态文明的生活观念,实现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盛跃明 《求索》2012,(1):107-109
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理论,具有科学意义;作为发展目标,具有价值意义;作为发展成果,具有审美意义。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三形态说为我们分析人与自然的辩证运动和生态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思路。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双向价值关系:一方面是基于主体的以人为本观和群际共享观;另一方面是基于人格化客体的尊重自然观。生态文明彰显出万物和谐的诗意之美,蕴含着自然性美和构建性美的统一,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进而提供了一种哲学关照。  相似文献   

12.
声音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成长,只是去修行,一切才真正开始。回溯世界文明历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成是工业文明,但如果不转变思路的话,败也是工业文明。所以,在迈人生态文明后,人们的思想需要转型。这就需要我们重新传承中华古代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天人交融、天人共享,这种自然观要在现代的生态文明中得到弘扬。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当前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美丽中国梦就是绿色中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目的。论文在分析美丽中国梦内涵与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坚持和开拓生态文明道路;行动指南——坚持和丰富生态文明理论;根本保障——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最后得出只有坚持生态文明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的结论。旨在为我国深入认识美丽中国梦及其实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前进》2012,(11):57-57
近年来,高平市地税局按照山西省地税局“十二五”“1436”工作思路和“大税收、大服务”的工作理念,以税务文化建设为抓手,突出文明和谐创建工作。面对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构建了组织领导、教育培训、优化服务、科学管理、社会辐射五大体系,使文明和谐创建工作屡创佳绩,先后被授予“山西省文明单位”、“山西省文明和谐标兵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5.
从文明类型的角度解读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伟  马树功 《求索》2011,(4):93-95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要性在于:由于任何文明类型在整合结构上都有其优势和劣势,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偏向和问题。所以科学发展观是整合经济主导型文明和政治主导型文明的相关资源,对其优势和劣势进行积极扬弃的产物。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内涵:它理性界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使发展成为人的自觉性活动;它体现了一种"长时段"的思维方式;它倡导发展伦理;它是一个有机系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浙江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不仅是理念的提升、思路的拓展,更是实践的突破、制度的创新。浙江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和机制体制创新,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浙江元素"。  相似文献   

17.
王清荣  ;唐述东  ;秦胜忠 《传承》2014,(12):110-113
在现代社会,城市化和市民是文明发展的产物和标识。探索市民人文素质与城市文明的辩证关系,解剖该关系中各成分要素,有助于市民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具体做法和创新思路可从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总体思路,把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创新提高市民素质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为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号召广大青少年做文明使者,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全面提高全市人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团市委在全市各级团队组织、广大青少年中,开展青春与文明同行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广大青少年的带头争做文明使者。传播文明之火,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做.文明人、说文明话、办文明事、行文明礼……在发展文明、文明发展中塑造鄂尔多斯青年新形象,从而塑造鄂尔多斯人的崭新形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的本质应归结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当代社会文明是由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四大要素构成的系统;社会文明是由四大要素交互作用而向前推进,只有诸要素全面而协调地发展,社会文明才能得以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20.
骆常非 《时事报告》2013,(12):55-55
文明创建是塑造文明精神、提升文明素养,面对自我、超越自我的大众性自我革命。在遂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7年的磨砺中,这样的感悟让这个城市的认识高度统一:创建成功并不是最终目的,文明品牌的背后,是文明精神指引着文明行动,凝聚着发展的能量,这是一个城市实现梦想的力量源泉。实现“大而美、富而强、优而雅”的“遂宁梦”,就要着力塑造有遂宁特色的文明精神,凝聚各方力量,为跨越发展聚集和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