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7年通过的民法总则首次对网络虚拟财产进行了规定。这一规定顺应了网络时代的发展,填补了网络虚拟财产在法律保护这一层面上的缺失。但是,民法总则对网络虚拟财产的相关法律概念,如内涵、属性、保护措施等重要问题并未做出明确界定。因此,探寻网络虚拟财产的内涵和属性,完善我国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正>什么是民法精神?有学者认为,民法精神是自然人人格平等,法律在调整本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时对双方实施同等保护,这也是民法的直接宗旨,民法各基本原则如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最终都派生于这一宗旨[1]。笔者比较赞成这一观点并概括为:民法精神是以"平等理念"为核心,包括意思自治等各项基本原则在内的综合体。在我国,随着"人本主义""以人为本"观念的确  相似文献   

3.
虚拟财产具有虚拟性、价值性和可转让性。它是依托于网络的一种新型的物,具有物的属性,也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是一种无形的财产。虚拟财产应被纳入遗产范围。虚拟财产继承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继承人,义务主体则是网络运营商以及其他的网络用户。只有那些具备财产价值且不侵犯自然人人格利益的虚拟财产才能够成为继承的客体。虚拟财产继承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为继承者对财产的取得和支配的权利以及按照网络服务合同使用网络环境和行使虚拟财产权的义务。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法理论在民事权利属性上坚持严格的人物二分法.随着社会发展,人格权与财产权之间的界限开始逐渐模糊,出现了人格权财产化和财产权人格化现象.但关于这一现象至今尚无一以贯之的理论解释.在对人格权财产化和财产权人格化两种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民事权利二元性”概念,认为不论是人格权还是财产权都兼具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的二元结构.这一概念可以打破人格权非财产性和财产权非人格性的理论桎梏,为人格权的财产性救济以及财产权的精神损害赔偿救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互连网的发展,虚拟财产的定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虚拟财产的本质属性是电子数据,但是它与现实社会发生联系时又具有了财产属性和法律属性。侵犯虚拟财产要受到民法的制裁,危害性严重的还构成犯罪。但是对于侵犯虚拟财产的取证、价值衡量和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还需要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民法上无效民事行为的范围越来越窄,体现了我国民法理论的进步发展。民事行为自始绝对无效原因应当以民事行为违反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为限。违犯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并不当然无效。需要根据规范的目的来区分强行性规范的类型。民事行为只有违犯效力性禁止性规范的才会导致自始绝对无效。民事行为无效后,原则上要使当事人的财产状况恢复到民事行为开始之前的状态,因此会产生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7.
民法是国家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律,属于国家二级大法,它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最核心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由于民法内容非常庞杂,学习时有些概念容易混淆,本学习辅导将有些疑难问题简单作一介绍,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一、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民法调整两类社会关系,即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财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它的范围非常广泛,民法并不调整所有的财产…  相似文献   

8.
信用的法律规制与信用权的法律性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是人格与财产的平衡、聚合。在民法上应确认专门的信用权制度。它是解决当前信用缺失不良现象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应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提倡、弘扬以民法为主导性的权利文化的必然要求。信用权是民事主体对其自身的信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信用权在法律性质上应认定为无形财产权权利束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9.
殷积松 《人民论坛》2010,(6):134-135
在民法的伦理人格及抽象的伦理技术掩盖下,女性的人格权从未真正平等地得以实现,而女性财产权益弱化是关键原因。只有以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当代法律,加强对女性的特殊保护,才能为其人格权的平等实现提供经济保障,最终实现人格平等在自然法与实在法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自1999年网络游戏在中国登陆以来,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娱乐产业在中国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与此相伴的是大量关于虚拟财产的纠纷,由于立法的滞后,这些纠纷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网络游戏领域的财产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讨论的法律问题。文章以一个法学专业学生的视角对虚拟财产的性质、特征和民法保护、立法展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民法的伦理人格及抽象的伦理技术掩盖下,女性的人格权从未真正平等地得以实现,而女性财产权益弱化是关键原因。只有以性别视角重新审视当代法律,加强对女性的特殊保护,才能为其人格权的平等实现提供经济保障,最终实现人格平等在自然法与实在法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黄军  李琛 《理论月刊》2005,(5):106-108
对国家所有权按其客体之目的、用途等的差异,进行区分,并分别设置不同的法律规则予以调整,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这一模式也为多数国家所采用。我国物权立法应当予以借鉴,将国有财产区分为公用性财产、营利性财产和资源性财产,从而分别规制。  相似文献   

13.
夫妻财产制是有关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财产所有权的制度。我国《婚姻法》采用的以法定财产制为主、约定财产制为补充的夫妻财产制度,进一步充实了夫妻财产内容,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在约定财产制度的规定和实施、夫妻债务清偿、法定财产制排除的非常情形、共同财产规定等方面存在缺陷,在今后的婚姻法实施细则及相关司法解释和民法相关篇中应对上述缺陷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民法总则》第127条将网络虚拟财产规定为民事权利的客体,为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对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属性、权利归属以及具体的保护路径却并未涉及。本文认为,无论是从法理、司法实践还是从比较法视野来分析,网络虚拟财产在本质上都具备了物权属性。从权利归属来看,网络用户对网络虚拟财产享有定限物权。网络虚拟财产侵权赔偿分为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需肯定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及构建价值评估机制;精神损害赔偿要细化精神损害赔偿的考量标准并构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夫妻财产制是有关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财产所有权的制度。我国《婚姻法》采用的以法定财产制为主、约定财产制为补充的夫妻财产制度,进一步充实了夫妻财产内容,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在约定财产制度的规定和实施、夫妻债务清偿、法定财产制排除的非常情形、共同财产规定等方面存在缺陷,在今后的婚姻法实施细则及相关司法解释和民法相关篇中应对上述缺陷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在德、日等国的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权利人以不正当手段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财产利益时,主流做法是排除财产犯罪的成立。排除原因千差万别,有的从不具备犯罪构成要件该当性方面入手,有的从阻却违法性方面着眼,这些皆是融入了本国民法的规定,以及基于刑事政策的考量而得出的。我国也应借鉴此经验,根据我国民法中的物权制度,结合当下的法治精神,在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手段未侵犯其他法益时,排除其财产犯罪的成立。  相似文献   

17.
非财产损害是与财产损害相对应的概念,指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损害。其与财产损害的区别在于侵害结果不同。精神损害作为非财产损害的一种,受自身语义的限制根本无法涵盖所有类型的非财产损害。有必要将非财产损害作为精神损害的上位概念予以关注,以达到对各种可救济的非财产损害予以保护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网络虚拟财产法律性质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引发了争议。我国关于网络虚拟社会的立法工作尚属缺位,但是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和特征,反映出其在现实社会属于交易工具性质,其价值具有现实社会的债权和物权属性,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司法判例。今后需要结合实践,完善立法,对这一新型的财产形式提供更好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日渐发达的今天,网络虚拟财产仍然是法律中的一个空白。本文探讨虚拟财产的定义和应该被纳入法律保障的范围,针对其性质的探究,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应把网络游戏中的各种武器装备和带有经验值的ID账号以及在网络商店中用于买卖的各种虚拟货币应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同时提出,网络虚拟财产具有债权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平等主体"被视为是民法上的一个"常识性"问题,然而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论却从未停息。实际上,"平等主体"的表述是以近代民法上"法律人格"设计为基础的,民法对"事实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民法应当调整这种不平等关系,而是从"法律人格"的平等设计出发,为弥补个体理性能力之不足或消除因外在因素对个体自由意志之限制而采取的制度补救措施和调节机制。它不仅以"平等"为起点,同时也以"平等"为归宿,认为民法应当调整"不平等关系"或"屈从关系"的观点是一个必须纠正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