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明时期形成了"儒商兼融"特色的商贾阶层,当时戏曲的繁盛局面离不开这一阶层的传播作用。商贾们大量刊刻印行剧本为戏曲读本的传播提供了通畅的渠道;商贾们到处建会馆、修戏台、置家班家乐为戏曲表演创设了丰富多样的场所;商贾们"亦商亦贾""商而士"的独特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以及对戏曲的浓厚兴趣改变了传统的戏曲观念,而他们的戏曲实践则更是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播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山西是戏剧大省,有戏曲摇篮的美称。自地方戏曲产生以来,相继有53个剧种活跃在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黄土地上,成为人们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与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这些剧种也经历了自己的生与死、荣与衰的艰难历程。现在山西虽有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剧种,其实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剧种而流行于现代戏曲舞台上的不过仅有二十几个了。一个剧种诞生后,它总是要寻求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生存环境。剧种的生存环境应包括地球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和时代环境。适应者,便可生存、繁衍下去;不适应者,可能…  相似文献   

3.
刘韬  宋薇 《人民论坛》2020,(9):140-141
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表现过程中的写意性体现出了深厚的美学精神。现代戏曲是共通性、时代性以及统一性相结合的全新戏曲创作范式,能够让人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只有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与现代视角相结合,才能实现戏曲美学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4.
古典戏曲中的尼姑思凡故事主要有两种类型:尼士恋和尼僧恋。"尼士恋"戏曲含有仙尼合流的思想,沿袭才子佳人故事叙事传统,表现了文人的性爱理想,呈现出雅的风格,但其在流传中被民间形式进行了俗化。"尼僧恋"戏曲活泼俏皮,表现了民间性爱观,充满戏谑精神,虽然文人改编进行了雅化和正统化处理,但无法摆脱掉俗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5.
王成诚 《传承》2009,(14):10-11
"文革"前十年,党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借鉴外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文化观。注重民族特色成为党文化建设的一大追求,但其民族性追求历程曲折。戏曲改革之中蕴含着新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革"前十年党的戏曲政策,考察其文化建设民族性追求的发展历程,科学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奇玉 《求索》2010,(4):198-199
女性进入戏曲批评领域比较晚,明嘉靖年间始见诸记载,至清代始颇为兴盛。女性戏曲批评者多以题写戏曲序跋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她们大多为名门闺秀,生活在富饶美丽的江南一带,喜用诗词题写戏曲序跋,且多关注女性剧作者和刻画女性的剧本,具有明显的性别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革"前十年,党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借鉴外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文化观.注重民族特色成为党文化建设的一大追求,但其民族性追求历程曲折.戏曲改革之中蕴含着新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文革"前十年党的戏曲政策,考察其文化建设民族性追求的发展历程,科学地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传统戏曲艺术成功走进校园提供了借鉴之路.在"审美视觉化"和媒介充斥的多元文化消费时代,戏曲艺术进校园,应精选剧目以契合青年接受心理;分析青年审美风尚以在改编中注入现代元素;重视宣传以架起戏--众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思想工作》2008,(5):33-33
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不仅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而且还创立了自己的戏曲——蒙古剧.蒙古剧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蒙古族风格.丰富了祖国灿烂的戏曲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10.
论民俗与戏曲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和戏曲都属于“中下层文化”的范畴,民俗与戏曲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动的关系。戏曲与民俗的互动,是通过一个个深受民俗浸染的个体来实现的。就戏曲作品而言,民俗以各种方式进入剧本,古典戏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明显地受到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戏曲也承载了某些民俗的催生和传播职能。就戏曲的审美形态而言,戏曲总体上具有的重人伦、喜通俗、多模拟的特点,也与民俗文化的背景相关。从民俗文化角度来研究古典戏曲,应是着力挖掘二者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百花园中花似锦,花红要靠育花人。若把戏曲艺术比作花朵的话,那么我们敬受的周恩来总理则是呕心沥血的育花园丁。江苏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个多剧种的省份,号称"戏窝子"。敬爱的周总理推崇民族文化,无论对植根于大江南北的江苏地方戏,还是对从江苏走出去的戏曲名伶,抑或是从外省流进江苏的戏曲艺术,周总理都倾注了满腔热情。旧社会有句戏谚:戏子不是人,死了不入坟,按传统观  相似文献   

12.
李燕 《黄埔》2014,(2):40-41
正2013年11月初,由黄埔军校同学会组织的大陆书画艺术家赴台交流访问团一行走访了宝岛台湾,我亦以"副团长"之名忝列其中。团中书画家可谓师出名门,其中尤以齐(白石)派传人居多。先父李苦禅是齐白石老人第一位入室弟子。访问团荣誉团长吴欢是剧作家吴祖光、戏曲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之子,有"京城才子"之誉。团员周国良是国画大师周怀民之子,家学渊源深厚;京剧名家杜鹏师从著名画家刘继  相似文献   

13.
吴心 《黄埔》2011,(4):58-59
中国古代戏曲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这里先弄清楚几个名词:优: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为业的艺人之统称;倡: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俳:指杂戏、滑稽戏;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汉时又称"角抵戏"。一般认为,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另外,传说黄帝时有乐官名伶伦,后即称乐工为"伶人"。在古书中,  相似文献   

14.
于戈文  陈明阳 《人民论坛》2012,(14):186-187
冀东地方音乐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冀东地方的文化基因、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稳定是其音乐戏曲在城市社区文化中繁荣的主要原因。冀东音乐戏曲在社区文化中应用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能够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能在"以人为本"建设社区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晚明文人戏曲选本的编辑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光辉 《求索》2013,(3):138-140
晚明是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的成熟期。由于文人积极参与戏曲编选,晚明戏曲选本编辑理念趋于多元化。与民间选本相比,文人戏曲选本的编辑理念更为复杂。一般说来,文人编选戏曲选本,都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强化尊体意识;以便于案头阅读与清唱,有助于观摩戏曲表演,能指导时人戏曲创作为选曲主旨;增强主体性,凸显编者个人特色。晚明戏曲选本的编辑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唐永 《桂海论丛》2002,18(1):87-88
文章从戏曲的剧本、表演程式、声腔、演员培养等方面对如何实现戏曲的振兴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要振兴戏曲,关键是要舷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创造出与时代同步的新剧本、新程式;二是创造与时代合拍的新声腔;三是建设一支与时代齐步前进的新队伍;四是找准戏曲振兴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7.
正辽政办发[2015]110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关于振兴辽宁地方戏曲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5年12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关于振兴辽宁地方戏曲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精神,现就振兴辽宁地方戏曲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8.
<正>古时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其实,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300名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一词的由来。随着时代的前进,元  相似文献   

19.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戏曲的不景气是不争之实。戏曲艺术作为国粹中最为精彩的华章,何时才能重现昔日的辉煌?何时才能逐渐重回现代生活的主流文化圈?何时才能逐步引起现代都市人的关注?执著的张忠安正是将这样一个个用浓墨重彩挥就的问号,将人们引领到了他的戏曲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20.
<正>曲靖市罗平县布依族的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三类。民歌尤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有"大调"、"小调"之分。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农历二月二,长底、九龙一带的布依族男女青年都会在九龙河边对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