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共犯的本质"就是指关于共犯何以"共同"的问题,也就是什么要素"共同"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的问题,由此产生了"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的理论分歧。但总所周知的是,这两种学说都有各自的漏洞,因此,目前在理论界公认为比较合理的学说主要有两种修正学说,即部分犯罪共同说与构成要件的行为共同说。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刑法中教唆犯理论之比较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峡两岸刑法中教唆犯理论之比较研讨刘佳雁共同犯罪之立法是刑法中最复杂的制度之一,教唆犯问题则是共同犯罪制度中最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教唆犯是以犯罪人在犯罪中的分工为标准划分出的一个独立共犯种类,在刑事立法中与共同实行犯(即共同正犯)和从犯相并列。台湾...  相似文献   

3.
共犯脱离理论是由日本学者率先提出的,该理论存在的目的起初是为了弥补共犯中止理论的不足,但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共犯脱离理论俨然已经独立于共犯中止理论,成为了有独立的自身价值的重要理论。本文主要论及共犯脱离的基本概念,在日本的研究现状,包括对共犯脱离理论中的重要学说的介绍与评析,比较研究中止与脱离的关系,明确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陆霄雁  张德元 《法制博览》2013,(1):179-180,178
关于犯罪未遂、共同犯罪问题在法学界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列举王某与周某预谋盗窃本单位钱款,周某放弃实施犯罪行为,王某盗得单位保险柜后将其藏匿于单位储藏室的盗窃案件,提出王某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未遂以及王某与周某的行为是否属于共同犯罪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对犯罪未得逞的立法规定及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对犯罪未得逞的"犯罪目的说"、"犯罪结果说"、"犯罪构成要件说"三种不同观点进行论述,论证犯罪构成要件说的科学性。列举"否定说"、"否定说"观点,论证共同犯罪行为参与共谋即使未实行也构成共同犯罪。  相似文献   

5.
无纸化时代相对于实物券时代,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然而《证券法》对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法律地位却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有必要对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法律地位进行认真分析,明确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共同对手方地位的法律内涵,阐述共同对手方地位确立的必要性并对其理论基础进行充分论证。以期为在我国《证券法》中确立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的共同对手方地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杨国群 《法制博览》2015,(5):108+107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由此可见我国刑法存在共同过失的提法,同样承认共同过失犯罪的,只是不以共同犯罪论处。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道路交通司法解释中第五条将共同过失犯罪明确,引起学界较多争论。我国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也是逐渐的在突破立法。但是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过失共同犯罪行为的入罪,不能将所有的"共同"过失行为都定为共同犯罪。应该明确共同过失犯罪的类型——共同过失正犯。  相似文献   

7.
徐碧君 《法制博览》2013,(10):45-46
中国需立足国情对日本刑法进行移植借鉴;从解释论和立法论角度出发,过失犯的共同正犯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中国刑法规定对未遂犯进行处罚,但并未就处罚范围进行规定;通过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对未遂犯的处罚范围进行明确,有助于实践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8.
李昊泽 《法制博览》2013,(11):162-163
《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指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贪污受贿问题是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一大恶疾,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严重侵害了国民对职务行为公正性的信赖。本文尝试从司法改革过程中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为视角,试图从微观角度审视中国司法改革进程。构建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应该考虑到共同犯罪的本质是行为共同,并且贯彻罪行法定原则和刑罚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9.
杨世盛 《法制博览》2015,(4):100-101
共同犯罪是我国当前刑法学界的一个热点讨论话题,由于共同犯罪具有错综复杂的特点,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争议。承继共犯是共同犯罪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国外广泛讨论的焦点。本文试阐述承继共犯的构成要件,并对承继共犯刑事责任的承担、在特殊犯罪形态中的责任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于未决羁押折抵刑期的判断标准,当前理论与实践中主要存在程序关联说、事实关联说、综合关联说等路径主张。程序关联性折抵对于羁押条件的非限制性易造成实践中羁押权的滥用,有悖于刑期折抵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其所蕴含的权利事后救济理念亦与刑事法自由保障观相冲突。事实关联说则因判断标准模糊易引发刑期折抵的司法操作混乱,且可能导致刑事责任的不当加重,造成犯罪人无辜承担司法过错的不利后果。综合关联判断路径则对程序关联说和事实关联说的弊端兼而有之。对于未决羁押可否折抵刑期的判断,必须在厘清刑期折抵性质定位的基础上,秉持司法限缩与人权保障之立场,以定罪处刑事由与未决羁押是否存在因果实质关联为根据,既而得出妥当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