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法制观念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论文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隐私权的两种保护形式,并对我国的隐私权民法保护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健全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立法制度思路。  相似文献   

2.
崔丽萍 《法制博览》2023,(13):31-33
目前,以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逐步被数字化记录和传播,虽然极大提升了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但也使得公民信息安全受到一定威胁。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可能会导致公民隐私权受到侵犯,大量隐私信息在网络中传播,为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从社会稳定以及立法角度分析,需要完善公民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方案,不断扩大保护范围以及深入程度。基于此,文章就以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为立足点,针对大数据环境下网络隐私权特征以及相应民法保护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为目前网络隐私权保护作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3.
刘霞 《法制博览》2023,(21):51-53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各行各业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这就使我国人民群众的隐私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在网络时代加强对于个人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既可以充分保护我国人民群众的隐私信息,又可以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将依据相关工作经验以及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分别探讨网络时代下隐私权的主要侵权方式、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现状以及具体的民法保护措施。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可使更多法律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所启发,使其在网络时代能够更为得心应手地使用民法条例保护隐私权。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现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当前民法保护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外的经验,对如何完善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网络隐私权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人身与财产权利,与此同时,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面临着严重威胁与挑战。网络隐私权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次,并从民法与经济法两个法域出发进行区分保护,从而建立起完善而且适合我国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6.
隐私权是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人格权,对隐私权的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现代文明的标志。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隐私权保护制度。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普及,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其中,网络环境中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公众人物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隐私权具有特殊性,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们在实际运用各类电子化以及数字化产品的同时,个人隐私也开始逐渐被广泛收集和传播,进而暴露于公众视野之下。这使得个人隐私权保护难度不断加大,很容易出现个人隐私被侵害的问题,进而对人们正常生活及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文章先是对大数据以及个人数据做简要介绍,同时分析了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目前存在的困境,并基于此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个人隐私权的具体保护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个人隐私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走进万户千家,博客等网站的兴起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晒"生活。但近几年,人肉搜索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安全的担忧,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的思考。从人肉搜索案件中吸取教训,要以人肉搜索对网络隐私权的侵害为基础,探讨网络隐私权的内涵、特征,观察我国现存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适用、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缺陷,建立网络隐私权的责任机制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阶段,互联网行业也成为我国各大行业的主要依托,网络的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互联网应用的过程中,人们的隐私信息也在不断的透明化,而隐私权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项重要权益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人们的网络隐私受到威胁的同时,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志方 《法制博览》2023,(10):34-36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都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技术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尽管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人们的个人隐私也越来越容易被泄露。只要使用网络,个人信息暴露的情况就会存在。而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漏洞、管理缺陷或人为故意造成个人隐私被非法使用的概率就非常高,这对我国的隐私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我国既要在司法上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还要在公法领域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进行探讨和研究,如此才能进一步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于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让我国公民能够更加安全地使用网络。而本文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