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T is February 28, 2004. Beijing University graduate Feng Jun has queued the whole morning for an entry ticket to a recruitment fair in the grounds of the Beijing Military Museum.Approaching the entrance he hesitates, and abruptly leaves."That guy is weird,"others  相似文献   

2.
《今日海南》2011,(8):27-27
大学毕业生因“高不成”而“低就”的事件越来越多,很多人为其拍手叫好,认为这是磨练他们毅力、积累社会经验的好机会。但笔者却认为,关于大学生“屈就”的问题必须严肃重视起来。因为,这是个典型的“赔本买卖”。  相似文献   

3.
就业市场,技校生成为“大热门” 近年来,与全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技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相比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技校生往往被许多人所忽视。不过,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当大学生们为就业难而愁眉苦脸时,技校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是长期供不应求,广受用人企业的青睐。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全国平均90%以上的一次就业率足以让大学毕业生和他们的家长们羡慕不已,更何况在许多地区,技校生的平均月薪要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在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单位尚无着落的时候,许多应届技校毕业生早已落实好单位,而且已经开始享受工资和福利了。“学技术上技校,招特工找技校”已经成为学生、学生家长和企业的共识。在主要由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的今天,谁还用不屑的目光冷眼看待技校生?  相似文献   

4.
《今日海南》2011,(8):27-27
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去选择一些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的岗位,有人称这种行为太“屈才”,但在笔者看来,它的背后却远非“屈才”这么简单。而这样的举动虽迫于无奈,但这种行为却仍会对毕业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而这种压力甚至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浙江人事》2009,(7):39-40
为了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湖州市出台《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八大计划”,确保2009年全市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5000个以上,其中企业12500个(含见习岗位1000个),机关事业单位1000个,农村和社区600个,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200个,其他岗位700个,确保有10000名左右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6.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我国经济体制与结构的转型,大学毕业生供需失衡,导致总量性失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结构性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备,导致摩擦性失业;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内部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的分割,导致自愿性失业。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待就业问题,当务之急是要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构建待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7.
广东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郑敏燕  曾锦华 《青年探索》2006,(5):50-52,55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话题。接受调查的广东大学毕业生呈现的状况是:职业取向不够明朗,普遍认为公务员最为吃香,择业的区域比较单一,择业的途径较多样化,缺乏经验成为了择业的瓶颈。本文从高校、政府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同时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要符合实际地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理念;要敢于经受锻炼,接受考验,到基层去寻找就业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大学生毕业与就业工作同步操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无法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制度。只有将大学生毕业与就业工作分离操作,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达到人才的社会配置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10.
赵文 《青年探索》2014,(3):77-81
文化的双向不适应性、社会背景的身份辐射、长相及姓名的识别功能,使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相比具有特殊性。就业资本的严重匮乏、就业市场的文化差异、市场就业制度的缺陷,以及就业法律救济制度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促进维吾尔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在采取临时法律措施来解决现实就业困境的基础上,合理有序地实行新疆沿边开放,扶持新疆经济发展,发展双语教育,建立"高校-政府"联动性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推动网络就业信息共享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浪潮的迅速到来,全球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科技创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深刻变革的形势下,首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是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高地,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应该发挥思想库、知识库、人才库、信息库的作用,成为推动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The essence of equal rights to employment on the part of women university and junior college graduates is the right to indiscrimination. It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for university and junior college graduates to get jobs. It has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促进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稳定性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文通过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构建了个人职业素质提升、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企业制度体系完善、政府就业市场调控四位一体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促进机制,提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定性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被就业”再审“三螺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被就业"一词在网络上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反响.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就业市场同样变得严峻起来.高等院校为了保证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逐年递增的大学生数量相比,就业市场的进步便显得有些落后.保证就业市场的稳定需要政府、高校和产业部门的相互合作,这也完全符合"三螺旋"理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严峻的就业形势 ,向高等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如何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要求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是目前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校应采取果断措施 ,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素质做文章。  相似文献   

16.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读完作者刘漪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在锤打中成熟》(以下简称《大》文)一文,一方面理解还不谙世事的学子们,尚未走出象牙塔就直面市场磨砺的艰难,另一方面则感叹中国的教育体制、就业体制目前还存在众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因人才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知识结构与需求结构有偏差,毕业生的人生选择也出现了多元化,很难定夺当今的人才市场到底是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首先,大学生就业有受制于经济社会的外部性与学生本身思维理性的两重因素。市场就业的不确定性风险日渐增加,从外部性看,由于中国社会知识分层与就业…  相似文献   

17.
电影戏曲片《村官李天成》中的《吃亏歌》有这样的歌词:"当干部就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就少是非;当干部就应该肯吃亏,肯吃亏自然有权威;当干部就应该多吃亏,多吃亏才可能有作为;当干部就应该真吃亏,真吃亏才能有人追随;肯吃亏不怕吃亏,工作才能往前推;常吃亏多吃亏真吃亏,在人前你才好吐气扬眉;吃亏吃亏能吃亏,莫计较多少赚与亏;吃亏吃亏常吃亏,你永远不会把包袱背;吃亏吃亏你多吃亏,吃亏吃得你众心归,吃亏吃得你人格闪光辉."这段唱词形象地表现了影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是共产党人"吃亏"观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8.
从发展的视角探究大学生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展的视角看,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暂时的困难,并不意味着人才过剩。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转变旧的认识和观念,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用发展的眼光来探究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的产生原因包括毕业生自身的原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和我国立法管制的缺位。我国现阶段有关就业歧视规制的立法缺陷主要表现在立法规制的不足、行政执法的不足和司法规制的不足三个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违背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核心价值理念。通过立法手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现象进行法律规制,是维护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应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并将反就业歧视纳入高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